2月2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線與網友交流時説,危急時刻,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重要,“只有消費者有信心,才能大膽消費;只有企業經營人有信心,才能大膽地投資”。
然而,溫總理也知道,消費和投資不是光靠號召就能夠推動的。他説,在政府“一攬子計劃”中,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被列為應對危機的四大措施之一。
“現在,的確是推動社會保障的好時機。”一直致力於社會保障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鄭秉文説,社會保障和其他工作不同,它除了有乘數的當期效應外,還有真正撬動和持續釋放國內需求的“魔力”。從更高角度講,提供全民生活的安全感是一個政府存在的重要理由。
看著很美,吃不到嘴裏
今年春節前,“家電下鄉”到了河南農民崔懷斌門口。正好兒子從廣東匯來2000元錢,一個大彩電眼看能抱回家了。然而,他老婆拿到錢後直接存了起來,還教訓他一番:“孩子要結婚,老人還在生病,處處都要錢,怎麼好亂花?何況兒子還是臨時工,不知道啥時候就沒了飯碗。”崔懷斌無話可説,老婆大人是對的。
習慣了超前消費的美國人也許看不懂:政府財政補貼13%,為什麼中國農民還不出手,他們真的都有厭惡消費傾向嗎?事實顯然並非如此。中國農村市場看著很美,但還吃不到嘴裏——農民在商場轉上很多圈,手裏的票子都攥出汗來了,最後還是空手而回,讓商家幹瞪眼。
“中國人不是喜歡存錢,而是生活逼迫他必須儲蓄。我們的社會保障體制沒有完善起來,誰也不敢大把大把地花錢。”河南財經學院教授樊明説,市場經濟教育了人們,人們深感“江湖險惡”,他們必須抓住一些有安全感的東西。
的確,銀行裏20萬億的鉅額存款躺著睡覺,脫離了計劃經濟全能型保障之後,老百姓只能把目光盯著未來。
在網上交流時,西部農村的一位老人問溫總理,他和老伴一個月只有兒子給的20塊錢,什麼時候能像城裏人那樣拿到養老金呢?溫總理心情沉重,“在農村最困難的是無人照顧的老人。當然,他們中最為艱難者就是孤寡老人。我們注意到這個問題,從今年開始,我們將建立農村養老保險,雖然水平還很低,但是今年力爭達到覆蓋面10%。”
長壽是許多人的夢想,可沒有保障的長壽卻如同一種懲罰。在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依然頑固,“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卻已發生改變。養老問題,成為東方泱泱大國讓人頭疼的問題之一。靠老年人拉動消費,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衰老之外,讓百姓擔心的還有疾病和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之前,超過一半的農村貧困人口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急救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這些順口溜兒是老百姓頗為辛酸的描繪。即便是在城市裏,疾病也可以使一個小康之家陷入赤貧。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國家用5年的時間,來爭論醫療體制改革。
計劃經濟時代,鐵飯碗可以端一輩子。然而,市場經濟沒有這一説。這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更為明顯。不僅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一夜之間被辭退回鄉,一些城市裏的“白領”、“金領”也面臨被裁員的境地,相當數量的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一位在某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女士甚至告訴記者,“以前我是做上市公司審計的,現在我的業務是網上算命。”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生活風險多樣化、複雜化乃至國際化的時代,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説,在這個時代,個人和家庭就像汪洋大海裏的孤舟,不知道哪一個浪頭打來就會翻了船要了命。這個時候指望人們花錢拉動消費,恐怕很難。
社保不僅僅意味著花錢
政府顯然在努力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也定調説要大幅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溫家寶總理則説得更為具體。
除了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外,擴大城鄉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工程都在一步一步推進。預計3年後90%的公民會有醫療保險,750萬戶困難家庭將有房子住。
“現在政府轉過彎兒來了。社會保障不僅僅是人們的福利,也是市場經濟運行重要組成部分。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花錢項目,而是發展繁榮必備的安全閥、緩衝器。”鄭秉文教授認為,過去很多拉動內需政策不起作用,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從社會保障著眼,結果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事倍功半。
數據顯示,中國用於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一直落後於發達國家。在中央財政層面,這方面的支出比例只有10%左右,遠遠落後於加拿大的39%和日本的37%,而且這筆開銷基本面向城鎮職工,流向農村農民的非常少。
“國內需求不足,所以我們就拼命出口,但是出口拉動增長的副作用越來越明顯。”鄭秉文稱,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70%,國際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傳遞到國內,而此次全球經濟危機更是讓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短板無所遁形。中國經濟空前迫切地需要升級轉型——這種升級轉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市場是否能成熟起來。“從這個角度考慮,社會保障除了給民眾穿了一層保暖服外,還給經濟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鄭秉文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窻也持類似的觀點。他在“50人論壇09年會”上發言時表示,根據大量家庭數據估計,如果能夠給最低收入的人群醫療、失業等方面的保險,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他們的消費也會大幅度提高,“我們的測算結果是,僅僅給20%的低收入群體增加一項社會保障,他們就可以增加100億元消費。”
歷史的經驗也支持學者們的判斷。美國1935年通過《社會保險法案》並建立起至今運轉良好的社保體系,在相當程度上就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結果。當時,經濟危機嚴重削弱了美國居民的消費能力,1929年私人消費為5939億美元,到1933年降到了4848億美元。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大刀闊斧實行“新政”。1935年通過《社會保險法案》,1936年社保制度正式運行,1937年美國私人消費水平就回升到6297億,1940年攀升至6880億,1945年達到8084億。從1947年至今,美國私人消費支出佔GDP比重始終在60%以上,一直呈平穩上升趨勢,成為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
學者們期望,中國也能夠取得類似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