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對産品的管理,主要表現在制定産品質量技術標準,並監督生産者執行,以此來保證企業為社會提供合格的産品,維護消費者利益。成功企業和知名品牌只能靠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努力獲得,品牌增值只能從消費者的口碑和購買行為中體現
日前,國家質檢總局質量司司長孫波表示,質檢總局為了落實國務院關於總局職能調整的要求,將加強對名牌評價過程和結果的監督,而不再直接辦理與企業和産品有關的名牌評選活動。他同時表示,堅持推進名牌發展戰略、培養我國知名品牌、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等仍將是質檢總局的主要職責。
質檢總局2001年開始舉辦“中國名牌産品”評選,每年舉辦一次;並於2005年推出了“中國世界名牌産品”的評選。8年的時間裏,質檢總局一共表彰了1957個中國名牌産品和10個中國世界名牌産品。在這期間,圍繞行政部門評選名牌的爭議和質疑一直沒有平息。
早前有律師致函國家質檢總局,要求停止當時還在進行的2008年度名牌評選活動。質檢總局用實際行動停止了進行中的名牌評選活動,這是行政部門一次自發的糾正,其意義不容否認。但更重要的是,對國家質檢總局的性質和職能進行反思和調整,才能舉一反三,杜絕以後類似的評比活動發生。
政府部門對産品的管理,主要表現在制定産品質量技術標準,並監督生産者執行,以此來保證企業為社會提供合格的産品,維護消費者利益。這是質檢總局最基本、最核心的工作。至於評選名牌,從來不應成為一個政府部門的工作目標。成功企業和知名品牌只能靠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努力獲得,品牌增值只能從消費者的口碑和購買行為中體現。
縱觀全世界,知名品牌如通用、微軟、可口可樂、麥當勞等,都是通過多年苦心經營才逐漸獲得消費者認可,從來沒人給它們套上什麼“美國名牌”或者“世界名牌”的稱號。中國企業和品牌在國際競爭中還不算先進,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屈指可數,但一些品牌被人為地冠上“中國”的榮譽。這一方面是讓企業不恰當地借了政府的光,另一方面則容易為政府的權力尋租預留下空間,使眾多消費者和商家對此心存疑慮。
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嚴格控制評比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除按法律規定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外,目前各地區、各部門……正在舉辦的對企業的各種評比活動一律立即停止”;“今後,除按法律規定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外,不得再舉辦全國性或行業性的對企業的各種評比活動。”質檢總局應正當行使管理監督的職能,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密切監督其在運營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問題,同時規限自身的作用領域,以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至於推薦和培養知名品牌等任務,更多的應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為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那將是質檢總局為推進名牌發展戰略、培養我國著名品牌、增強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所作出的最大貢獻。(梁捷)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