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宏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奧林匹克 因北京而變

 

CCTV.com  2008年08月08日 07:2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8年8月7日是奧運會倒計時最後一天,孩子們在天安門奧運文化廣場上跳起拉丁舞,迎接奧運會。 中新社發 馬毅行 攝

  中新社北京八月八日電 題:奧林匹克因北京而變

  中新社評論員 魏群

  深深烙上中國印記的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今日幕啟,在中國人為百年夢圓而陶醉之時,風雨百年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自身,也因這一天而發生深刻變化。

  早在此前四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表示:北京奧運會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里程碑。面臨內外種種壓力,這位奧林匹克運動的掌門人在京奧開幕前即作此評價,在奧運歷史上極為罕見。顯然,這位比利時人此言非一時衝動,也非客套之語,他明白,北京奧運會對奧林匹克運動之影響將達到何種程度。

  更早前的二00一年五月,國際奧委會考察正為申辦而努力的北京時,曾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奧運如在北京舉行,將給奧林匹克運動留下一份獨一無二的遺産。

  這份遺産“獨一無二”在何處?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因西方理念而生,儘管其一直在宣揚“不同國家、種族、宗教、文化、社會制度”的融合,但奧運舉辦權,卻幾乎一直是西方國家輪流坐莊。

  國際奧委會亦曾為擴大奧林匹克在全球的影響而不懈努力,甚至嘗試過將奧運舉辦機會給予一個“另類”的社會主義國家。但一九八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卻造成了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分裂,奧林匹克運動也因此陷入一場空前的危機。這一大膽的嘗試失敗了。

  在莫斯科奧運開幕前三天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擔當起帶領奧林匹克運動走出危機的重任。儘管分裂持續到四年之後的洛杉磯,但薩翁明白,奧林匹克運動重新上路的唯一選擇是前行,而不是退縮。莫斯科奧運會十三年之後,面對北京對承辦奧運的渴望,國際奧委會選擇了拒絕。顯然,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將機會再次給予另一個獨特社會制度的國家。

  再等了八年,國際奧委會終於在二00一年選擇了接受。但此時,北京面臨的不僅有賀譽,也有批評,更多的則是審視:這次選擇將會帶來什麼?

  今天,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際,關注奧林匹克運動走向的人們終於可以感到慰藉:這一次,奧林匹克大家庭不僅沒有分裂,而且實現了空前的團結:二百零五個會員相聚在同一面五環旗下。

  不同社會制度不再是參與的障礙,甚至也不再是舉辦奧運盛會的障礙,不僅使奧林匹克“最大程度融合”的理念得以實現,而且對其今後發展之路昭顯出足夠光明的前景:未來在非洲,或者阿拉伯國家舉辦奧運也將並非不可能之事。

  北京奧運會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顯然不僅僅限于這一空前的團聚。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也使中國人接受了一次空前的奧林匹克理念的普及教育。中國人發現,參與奧運,其實遠非“爭金奪銀,為國爭光”那麼簡單。

  正如深諳奧林匹克之道的何振梁先生所言:奧林匹克絕不是單純地培養一些競賽機器,恰恰相反,它是通過體育,通過競爭,通過真正地尊重規則,培養一些具有高度公民意識的社會成員。《奧林匹克憲章》所指出的“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如果不是因為舉辦奧運,顯然不會讓中國人了解得如此之廣、如此之深。

  假如把奧林匹克運動比做另一種形式的“宗教”,了解並接受了其“教義”洗禮的十三億中國人,將成為其新的信徒,這對未來奧林匹克運動意味著什麼,將是不言而喻的。

  從文化角度而言,奧林匹克文化將因北京奧運會而豐富。旨在推動改革的“國際奧委會二000委員會”指出:“對奧林匹克運動來説,強調普遍性並不意味著劃一標準的現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單一化,更不是歐洲化或西方化。奧林匹克教育應該是更加多文化和文化之間的。” 而中國傳統儒家倫理所倡導的“和而不同”的主張,也強調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這種理念對於奧林匹克運動進一步走向多元文化,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舉辦奧運的過程,是中國人不斷與外界交流交融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詮釋和豐富奧林匹克理念的同時,也在學習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行事,學習如何面對不同的聲音。而更懂得普世價值的涵義,更懂得通行規則的中國,也必然會以更負責任的國家形象,出現在國際社會中。而這一變化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意義,顯然已遠遠超出奧林匹克運動本身。

  “鳥巢”、“中國印”、“金鑲玉獎牌”、“祥雲火炬”……,這一系列符號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氣質留在了奧運的歷史上,使奧林匹克運動印上濃重的中國色彩,但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符號背後,奧林匹克已因北京奧運會發生了更為深層的變化。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