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村民躺在賣不出去的番茄上發愁 記者 錢波 實習生 張菊 攝
數萬公斤番茄爛在地裏
昨下午,烈日當空。
巴南區麻柳嘴鎮水淹凼村村民莫生才光著膀子,把一擔番茄挑到屋後樹林裏倒掉,又回屋挑了一擔。“不管了!讓剩下的爛在地裏!”接連倒了12擔,他一頭倒在家裏3000公斤的番茄堆裏,疲憊地説。
一個星期以來,莫生才每天的生活都圍著番茄打轉:摘番茄,打電話找買家,賣不出,倒掉……
像莫生才這樣的番茄種植戶,水淹凼村有70多戶,全村的番茄地有近300畝。
按一畝2000公斤的“保守估計”,今年全村番茄産量60萬公斤以上。現在,還有30萬公斤無人買,“兩角一公斤都賣不出去。”
“只要有人買,我們全村人民都感謝他。”村民們焦急盼望著買家的到來。
現場目擊 豬圈雞圈扔滿番茄
下午3時,記者趕到距離主城80多公里的麻柳嘴鎮水淹凼村南家灣。地裏的番茄有紅有綠也有黑,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紅的是熟透了的,綠的還沒熟,黑的,則是已經爛掉的。
“不摘了,摘起還費力。”莫生才説,每天一早起床,只要看見地裏番茄變紅了,他就很絕望。因為變紅意味著很快就要爛掉,菜販子只收青綠色的番茄。在他家裏,十幾平方米的堂屋堆滿了番茄,足有3000公斤。豬圈裏,食槽裏裝滿了番茄;雞圈裏,也到處扔滿番茄。“豬和雞都吃膩了。”莫生才苦笑。
村裏的菜農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如此。記者走訪了七八家,每家都有幾千公斤番茄堆在家裏、爛在地裏。村民們説,全村爛掉的番茄已有十多萬公斤,賣掉的不到20萬公斤。
虧本買賣 一季收入僅一元錢
莫生才今年種了6畝地番茄,光是打農藥都花了一千多元,現在番茄只賣出去一次,一百元。村民王新雲今年的收入是一元。他的番茄摘得早,爛得快,等菜販子來了,只有一小堆還完好無損。圖個吉利,就一元錢賤賣了。
只有王心仁家最幸運,賣了一萬來公斤,但是一公斤0.2元的價格還是讓他賠了本。他很懷念去年,那時一公斤番茄的收購價最高是2.4元,是現在的12倍。他賺了34000多元,其他村民收入也不差。而今年,每家虧損上千元。
菜農殷世忠説,他不但自己種了十幾畝,前些日子還從鄉親手裏收購了一大批,找了車送到重慶賣。拉到重慶,一公斤0.2元都沒人要。想起不但自己賠了本,還辜負了鄉親們的期望,他和妻子、兒子在大街上抱頭痛哭。
市場調研 産量猛增供大於求
“最關鍵的原因是産量太大,供過於求。”昨日,麻柳嘴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錢華告訴記者,水淹凼村是全鎮海拔最高的村子,村民往年都是靠養蠶和種玉米為生,年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4年前,鎮上請專家幫水淹凼村想了個辦法──種秋季番茄。其他地方的番茄四五月份熟,山上七八月份熟,正好打時間差,填補空白。這幾年,該村番茄銷量一直不錯,尤其去年,價格高,銷量好,菜農們嘗了甜頭,今年馬上擴大了種植面積──從一百多畝翻倍到三百畝。但今年連晴高溫,番茄産量猛增,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
常年在水淹凼村收購番茄到主城出售的菜販湯賢光説,他轉手出去也只能賣到兩毛、三毛,沒有賺頭。“璧山、鄰水等地的産量也好得很,菜市場的貨源很充足。”記者從渝中區、南岸區幾個超市和菜市了解到,目前的番茄每公斤零售價均在2元左右。
湯賢光説,去年他一個人就收購近二十萬公斤,但今年只收了十萬公斤。“太多了,我都賣不出去。”
錢華説,鎮上最近專門組織了經紀人到江北盤溪市場、涪陵菜市場、貴州、湖南等地聯絡買主,但收效甚微。幾十個村民圍著記者説出他們的願望:“哪怕是幾分錢一斤,只要有人來買,我們全村人都感謝他!” (記者 談露潔)
番茄不只可以上餐桌
麻柳嘴鎮大片的番茄爛在地裏實在可惜。除了呼籲更多的人前去購買,還有什麼辦法?
我們的問題是,番茄非要賣才找錢嗎?
大家都知道一些國家每年都舉辦盛大的番茄節,紅紅的番茄成了人們歡樂的道具。這時,番茄不再是食品,好像它被浪費掉了,但實際上,通過節日,吸引市民前去狂歡,帶動其他消費,同樣為村民賺了錢。
幾十萬公斤番茄爛在地裏,豬都不吃,不如把它變為一種旅遊工具,給暑期呆在家裏的孩子以及城裏人提供一種娛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搞個番茄節,或者番茄農家樂等。
在我們的觀念中,番茄一直都是一種食物,但為什麼番茄就只能是一種食物?為什麼就只能用於吃?
村民種番茄肯定只有一個目的:賺錢。但賺錢的方式很多,並非一定要把番茄賣到餐桌才能賺到錢。
今天,我們重慶正在大力解放思想,也在努力發展現代農業。可以説,麻柳嘴鎮的番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説明,我們在認識以及開發産品上還存在不足。在生活方式日益豐富多樣,娛樂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我們需要拋棄陳舊的觀念,把産品機智地轉化為新的、能賺錢的商品。
從採訪中,我們看到村民們積極開拓市場,有了市場觀念。但是,番茄可以進入一個什麼樣的市場?我們通常想的就是蔬菜市場,卻沒有看到旅遊市場,更沒有看到娛樂市場。
人們説,後現代社會帶來了一個娛樂時代,那我們拿番茄娛樂一把,也總比爛在地裏好。(劉 濤)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