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這樣一個13億多人的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問題。近兩年國際糧價大漲,世界糧食儲備降到了30年來的最低點,糧價持續飛漲已在30多個國家誘發糧食危機,甚至損害了經濟增長並危及政治安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大為增加。
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恐怕絕大多數人和決策部門首先想到的都是這樣的問題───中國有沒有足夠的糧食吃?這種看法我們可以稱之為“口糧安全”。據統計,中國每年消費的穀物佔到世界的20%,而中國目前糧食能夠實現自給自足───這正是中國“心中不慌”的底氣。要強調的是,這種對糧食安全的認識目前在國內是絕對的主流,也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其出發點都是基於對問題的認識和觀念。中國目前與糧食相關的國家政策,基本上都是從“口糧安全”出發,一切都是圍繞“如何使糧食增産”這一核心。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和《吉林省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提出的兩個關鍵指標是: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10年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中國近年一直強調的保18億畝耕地“紅線”的目標,針對的也是保證糧食生産的耕地基礎。
然而,在我們看來,這種以口糧為中心、以增産糧食為目標的糧食安全觀念,並不是一種全面的糧食安全觀。中國的糧食安全,絕對不是僅僅“有吃的就行”,從中國的現實情況看,這樣的歷史階段早就過去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應該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不僅包括有充足的糧食來滿足吃飯問題,還要注重“糧食平衡”問題。
所謂“糧食平衡”,一方面是指糧食結構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指糧食結構平衡基礎上的糧食價格上的平衡。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就曾坦承,中國糧食品種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小麥由前幾年産不足需轉變為産略大於需,稻穀由前幾年的産不足需轉變為産需基本平衡,玉米工業消費增長較快,將由供需平衡有餘逐步向基本平衡轉變。然而,大豆産需缺口擴大,需要通過大量進口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大豆市場隨國際市場波動極大,基本為國外市場所控制。中國的大豆大量進口,除了外資近年逐步控股國內大豆加工企業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大量土地用來種穀物了。因此,糧食安全存在結構性問題。
此外,國內糧食産銷的區域佈局也存在不平衡問題。由於近年國內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土地資源利用的區域差別加大,這進一步加大了糧食生産繼續向優勢區域集中,糧食主産區與主銷區的差異擴大,也給國家糧食庫存的地區佈局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單純強調糧食增長導向的糧食戰略是不全面的,這將摧毀中國的糧食平衡。到頭來,其他農産品的價格劇漲,將會完全沖銷中國在糧食增産上的努力和價值。而中國的糧食安全,絕不僅僅只是“口糧安全”。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