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郭 望
“如果融資融券業務真的近期推出,券商被要求以目前的自有資金投入,依據我們的測算,整體券商的增量規模在300~400億元之間,當年整體的利潤增厚不會超過10億;其中中信證券大約能有100億的規模,短期利潤不會超過3億元。”海通證券分析師謝鹽説。
從4月24日融資融券業務被正式列入券商業務開始至今,基金群體動用了高達百億元的資金買賣中信證券,其中凈買入超過33億元;但是同期中信證券的股價卻持續走弱,遠遜於同樣受融資融券概念刺激的海通證券,是什麼樣的因素主導著“嗅覺”敏銳的基金的操作策略?
短期利潤影響不大
市場傳言的首批有望獲得融資融券試點的公司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建投證券;針對融資融券工作的進展,中信證券業務部人士回應:“公司尚未收到監管方有關融資融券試點的消息。但公司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專門的技術小組,相關融資融券的技術系統目前已基本準備就緒。”
中信證券因為券商板塊龍頭的地位,規模較大,加上較雄厚的凈資本,被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將會成為融資融券推出的首批獲益者。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融資融券的基本前提尚未確定。首先,利率沒有確定,就無法知道融資融券的成本。模式沒有規定,融資融券業務就無法展開。”
“關於這兩個問題的爭論一直都很激烈,據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情況,利率可能會參照城商行10%的利率標準,而模式偏向於日韓的集中授信專業證券融資公司模式。”靠近券商融資融券項目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所謂的集中授信的專業融資公司模式,即證券公司通過專門的金融機構──證券融資公司進行融資;同時,由證券融資公司集中存管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但是現在證券融資公司還沒有成立,此外如果多一道手續,就存在利率分成的問題,因此券商推出的動力就小了,這是爭議的焦點。”上述人士説。
中信證券一季報稅後凈利潤為25.22億元,同比增長幅度超過100%,去年同期凈利潤為12.54億元。謝鹽説:“表面上來看,即使融資融券推出,短期內利潤的增厚對於中信證券的影響也並不大;但是市場對於融資融券的期待,主要是後期的銀行等資金得以進入,即使市場擴容規模能達到5%~10%,那麼以目前市場7萬億左右的規模,想象空間也非常大了。
例如台灣股市因為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使得其市場規模擴大了30%~40%。”
基金33億凈買入
證監會于4月24日發文,在《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融資融券業務被正式列入券商業務中,並做了明確規定。依據TOPVIEW數據顯示:從4月23日至6月11日,基金群體在中信證券上凈買入達33.4312億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買入資金達101.3486億,賣出資金達67.9174億元。截至6月13日中信證券股價跌1.21%,而另一隻證券類上市公司海通證券股價大漲40.98%。
除了對中信證券率先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期待,作為券商板塊的龍頭股,中信證券的綜合實力和多元化的發展是券商股中最強的,但是市場低迷既影響中信證券的盈利預期,也使得它的估值重心下移。這是近期基金在中信證券上産生嚴重分歧的主要原因。
4月23日至6月11日這一時間段內,基金公司0954、0349、0358、0651分別凈買入9.6024億元、7.1475億元、4.2111億元、4.1232億元,是基金公司買入的前四位;與之相對應,基金公司0351使用G28774、G28300兩個席位分別賣出10.1352億元、4.3055億元,成為基金空頭的主力。與這些數據可作比較的是,一季報顯示中信證券最大的基金股東為中郵核心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持股數量4503萬股,其中在一季度增持427.11萬股,以3月31日的收盤價52.5元計算,增持股份所動用的資金約為2.24億元。
此外,據一季報基金持股和中信證券十大流通股東的披露信息:基金一季度持有中信證券共計33194.59萬股,佔流通A股比為11.89%,有54家基金披露持有中信證券,其中增持28家,新進一家,減持20家;中信證券前十大流通股東合計持有12.0733億股流通A股,佔總股本的36.42%,佔流通A股的43.25%,籌碼十分集中;十大流通股東中除了兩家保險公司、兩家基金公司外,其餘均為公司投資者,另一家基金大股東為易方達5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持股2788萬股。中信證券目前實際流通A股55.8312億股,其中4月25日通過2007年報分紅送轉股,股本從而擴大了一倍。
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中信證券的主營收入主要可分為投行業務、經紀業務、自營業務三大塊,短期來看其資源優勢掩蓋了其競爭弱勢,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狀態;但是目前國內的證券公司仍脫離不了經紀型券商的角色,收入結構較為脆弱;最大的不可預測性是在週期型的證券業中,證券股與指數和市場心理預期有高度的相關性。
主營構成和預測
6月13日,著名金融研究機構湯森路透發佈的一項關於中國投資銀行收入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中信證券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賺錢的投資銀行,其1.12億美元的收入,超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中金公司和瑞銀(UBS)的收入總和。投行在中國大陸地區共獲得12.97億美元的手續費收入,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中信證券的收入結構稍顯“另類”,除大型IPO承銷凸顯背景優勢外,其債券發行一枝獨秀,佔投行在債券市場收入總額的55%。
謝鹽在6月12日的研究報告中對中信證券給予“增持”評級,他認為:“中信證券的經紀業務管理效能優於中小券商,但並不突出;如果去除不可持續的權證創設收益,則公司自營穩健有餘而略顯靈活不足;中信證券借助資源優勢在大型IPO承銷上擁有優勢,在市場化競爭充分的小型 IPO承銷上有較大提升空間。”
但是不樂觀的分析師也指出:自2006年以來因火爆市場行情而導致的券商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收入大幅度上升狀況不可能長期持續。進入2008年以來,包括股價指數、成交量以及證券市場融資規模在內的行業主要盈利驅動指標均出現大幅下滑,中信證券如果沒有創新業務亮點的支撐,以目前的盈利模式,業績難免出現大幅下滑。
民族證券研究員宋健指出:“預計2008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比重下降到40%,經紀業務量預期下降30%。如果2008年下半年推出融資融券業務,公司經紀業務量將會提高到去年的90%,甚至與去年持平的水平。預計承銷業務將會穩定在15%的業務比重,整體承銷業務量可能隨著市場低迷,新股發行和紅籌股回歸的推遲,可能會影響承銷業務量但總體仍將能保持去年90%的水平。自營業務是預期收入下降最大的業務,收入將下降50%以上。委託資産管理業務和自營業務同樣受到市場影響的程度較大,也將下降50%以上,非傳統業務收入將會提高150%以上,綜合上述單項業務的比例和變化,總體業務收入將下降21%。管理費用下降17%,凈利潤下降18.2%。”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