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少業
經過近半年的持續下跌後,A股的高估值風險已得到較大的釋放。據聚源數據統計,截至昨天收盤,滬深300成份股中,已披露2007年年報的個股達255隻,這些個股的加權平均市盈率(PE)為24倍,加權平均市凈率(PB)為3.7倍。與2006年相比,滬深300成份股的估值水平下降了近50%的幅度。
統計還顯示,在已披露年報的滬深300成份股中,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成份股為62隻,佔比超過兩成。其中,太鋼不銹、萊鋼股份、南鋼股份、華菱管線、大冶特鋼、濟南鋼鐵等鋼鐵股的市盈率都才10倍出頭;遼寧成大、雅戈爾、中集集團、中金嶺南、長城開發、中國重汽、現代投資、贛粵高速、海馬股份、申能股份、廣州控股、華能國際等品種也都出現較低的市盈率。
從行業屬性看,鋼鐵、券商、有色、汽車、高速、電力等週期性比較明顯的個股,其享受的市盈率也較低。當然,50倍以上市盈率的品種也多達近50隻,尤其是近10隻品種市盈率在100倍以上,最高的達270多倍,因此也在較大程度上拉高了市盈率的平均數。
從市凈率看,低市凈率的同樣是一些防禦性品種。
此外,截至昨天,上證50指數成份股中,已披露年報的43隻成份股加權平均PE為23倍,加權平均PB為3.67倍。上證180指數成份股中,已披露年報的149隻成份股的加權平均PE為24.6倍,加權平均PB為3.72倍。
從國際上看,美國標準普爾500在過去近50年中的平均PE為17.4倍,最高的年份也達40倍;而日本東京主板市場過去25年平均PE竟高達80多倍。
分析人士指出,市盈率並非衡量股票投資價值的“不二法門”,2005年當時A股的平均PE僅為16倍,但市場依然很蕭條。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由於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再加上本幣升值以及居民投資意識的覺醒,今後A股仍可能享受較高的溢價。
責編:韓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