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研究專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李彥君預測,由於目前和田玉存在很大的潛在風險,如果繼續炒高,其“崩盤”的可能性也將加大。
首先,和田玉的有些替代品靠科技檢測不了,靠人眼力辨認也有局限性,且能夠分辨的專家十分稀少,普通的收藏者更是無從辨別;其次,和田玉的替代品在全球儲藏量巨大,符合國家“和田玉”標準的青海玉每年産量約3~4千噸,俄羅斯玉保守估計每年也有500多噸,其他還有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朝 鮮半島等地區的類似玉石尚待開發;再者,因為和田玉不是消耗品,而是人們擁有一定數量就會達到飽和的消費品。
他舉了國內外歷史上投資失敗的例子,如荷蘭在17世紀把鬱金香花炒得很高,幾萬英鎊一盆;長春的君子蘭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高炒到30萬元一盆,現價3元;瑪瑙也曾被古代視為珍寶的一種,現在由於探礦技術的發展,普遍使用機械採礦,致使大量瑪瑙礦被發現利用,礦石用推土機推,一個瑪瑙浴缸也不過數千元了。和田玉目前就存在著這樣的投資風險,軟玉礦藏在世界儲量是很大的,而且國外目前除俄羅斯外,還有大量開採,而我國除新疆和甘肅外,僅青海格爾木每年産量就達三四千噸,這多半是用來做首飾、佩飾、陳設等藝術品,因此和田玉目前價格被推高,預計市場極可能會出現類似“崩盤”的結果,投資者一定要小心謹慎。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