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6歲的林毅夫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和現任主任,也是前不久世界銀行新任命的首席經濟學家。事實上,這位留著小平頭,和藹笑容中帶著幾分羞澀的學者,曾多次為中國經濟界帶來驚喜:他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位從西方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他首先提出了“新農村運動”概念,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學術支持;他也是第一位運用規範現代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中國本土經濟學家;他同時還是第一個登上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這一國際經濟學界頂級講壇的中國學者。
編者按:今年5月,林毅夫即將赴任海外,而就在前不久由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北大國際MBA(BiMBA)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觀察”新春報告會上,代表著“中國聲音”的林毅夫發表了《訪歐答問三題》的演講,著重回答了當前備受關注的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後奧運”經濟,以及中國中長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等問題,並預測中國經濟中長期內仍將保持持續增長。“上證商學院”特摘編其中精彩部分,以饗讀者。
這次歐洲之行訪問的國家主要是三個:比利時、瑞典及德國。在整個訪問活動中,不論是記者採訪、跟政府有關部門的交流還是學術報告,歐洲各界普遍關心如下三個問題:(1)美國次貸危機、經濟蕭條或滯脹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奧運會後蕭條;(3)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之挑戰與展望。
次貸危機絕對不會導致中國出口負增長
美國次貸危機、經濟蕭條或滯脹對中國經濟究竟會産生多大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比較樂觀。
首先,由於中國銀行(601988)業購買的次貸很少,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業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影響。其次,美國雖然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盈餘來源國,但是中國的出口以中低檔的消費品為主,其收入彈性低。我認為美國經濟蕭條最多會讓中國出口增長速度下降,絕對不會出現負增長。出於同樣的原因,即使美國經濟蕭條影響到歐洲經濟、日本經濟,對中國對歐、對日等國出口的影響也會相對較小。
最後,如果美國經濟出現滯漲,對於中國來講,可能還會有些有利的因素。眾所週知,美聯儲的主要任務是控制通貨膨脹,美國的消費品主要依靠進口。美元貶值將使進口價格上漲,從而導致消費品價格上漲。目前情況下,美國為了防止物價不斷上漲,將會避免美元繼續貶值,那麼人民幣對美元、對歐元升值的壓力就會有所減少。總體來説,這對緩解中國的匯率政策壓力有一定作用。
中國不會出現奧運會後的經濟蕭條
我們應該很有信心地認為,中國不會出現奧運會後的經濟蕭條。首先,中國並非如某些國家那樣很少舉辦大規模國際活動。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還有2010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以及未來的一系列重要國際活動。這些國際活動的舉辦都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其次,中國的經濟規模巨大。中國去年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是希臘舉辦奧運會時GDP的16倍,是澳大利亞的7.7倍。奧運會投資在國內總投資中所佔比重相對較小。再次,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空間非常大。
不僅如此,即使現在中國已是世界工廠,但産品附加值的提高空間還很大,産業升級的機會還很多,這也需要大量的投資來支持。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水平。同時,考慮到正在進行的城鎮化過程,預計中國未來五年、十年間消費的增長率保持10%或者更高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外商投資也將繼續維持在高位。奧運會後,中國將進一步和國際經濟融合。中國將更加了解世界,世界也會更加了解中國。這將為中國産品的出口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
中國中長期經濟發展之挑戰與展望
(1)中國不會出現銀行危機,也不會爆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有人曾這樣問我:“亞洲國家經濟發展當年勢頭也很好,但後來卻出現金融危機。中國會不會也出現金融危機?”此外,中國股票市場過熱和銀行呆壞賬等問題也經常成為海外媒體關注的焦點所在。
我認為,即使當下國內股票市場波動大一點,但是只要股票市場調整不導致銀行呆壞賬的大量增加,銀行就不會出現危機,那股票市場的調整就僅僅是社會內部的利益再分配,並不會演變成為全面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至於呆壞賬比例高的問題,早在1990年代末20世紀初,當時國內媒體報道銀行呆壞賬比例為20%左右,而國外學者的研究是40%以上,當時中國沒有出現銀行擠兌或破産,現在我們的呆壞賬比例已經壓縮至5%以下,即使將來反彈到7%、8%左右,在有國家保障的前提下也不會出現銀行擠兌或破産問題。因此我相信不會出現銀行危機,也不會爆發全面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2)未來5-10年,中國社會在總體上將保持安定團結
海外的媒體(包括中國香港、美國、歐洲)常常報道關於中國各地發生群體抗議等社會事件,這些信息難免讓海外人士産生“中國是一個坐在火山口上的國家”的印象。但是我認為,在中國目前快速發展和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發展還是轉型,必然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很難讓每個人滿意。中國有300萬個村莊,個別性的群體社會事件發生不可避免,但應該看到這些事件所佔的比例相當小,影響範圍也非常有限,而且中國政府的有關方面也往往反應迅速,能夠有效地避免地方性的矛盾演變成為全國性的事件。尤其在十七大後提出科學發展觀,政府致力於構建和諧社會,改善收入分配,縮小地區差距,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緩解各種社會矛盾。因此,可以判斷,未來五至十年,中國社會在總體上將保持安定團結。
(3)中美關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隨著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興起,國際關係的重新平衡,甚至衝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考量國際關係的問題上,經濟利益仍將佔主要地位。
隨著中國的發展,在出口增加的同時,中國購買外國産品也越來越多,中國市場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也因此顯得至關重要。至於中國大量的出口對發達國家的傳統産業所造成的影響,應該看到,由於這些傳統産業在發達國家日益式縮,所以影響面非常有限。雖然這微不足道的部分經常製造出很大的聲勢,引起關注,但實際牽扯的金額卻非常小。
中國的對外投資曾引起一些關於經濟安全和國際關係的爭論。但是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中國目前的對外投資都是商業行為,都可以在商業利益回報上得到證明和支撐,並不是像國外媒體和政治學者所鼓吹的“戰略性投資”??所謂戰略性,是指接受進行遠低於市場回報的投資。
對美國、對世界而言,反恐以及朝鮮和伊朗核問題依然是目前主要的國際問題。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朝鮮的鄰國會扮演重要角色,在戰略意義上與發達國家一致。最後,我相信中國政府在處理國際問題上具有高度的智慧,既堅持原則又有靈活性。因而,中美關係以及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關係不能説沒有摩擦,但總體看好,可以用李白所講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來描述。中國將會擁有一個相對良好的外部環境。
(4)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具有五大最有利條件
首先,中國領導人充分了解當前的機遇和問題,在處理和解決問題上務實而有智慧。中國的政策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這也正是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以及今後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前進的根本原因。其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地方幹部具有很強的執行能力。再次,中國的企業雖然不夠規範,但是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善於學習,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同時,中國大陸的民眾與上世紀50-80年代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韓國和日本的民眾一樣,對於經由自己的努力來改善生活具有強烈的願望。只要政策、環境許可,老百姓將盡一切努力想方設法抓住一切機遇。最後,作為最大、最開放、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巨大的國內市場、良好的基礎設施、勤勞能幹的老百姓都將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涌入中國,並帶來新的資本、管理、技術和市場。
(本文由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北大國際MBA獨家授權刊登。)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