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消費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總結銀行理財三陷阱:宣傳材料不能當告狀依據

CCTV.com  2008年03月26日 09:04  來源:北京晨報  

  大批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理財産品的出現,讓銀行理財産品進入了多事之秋。

  “銀行理財産品現在進入了多事之秋,甚至可以説是存亡之秋。”昨日,在某網站舉辦的理財産品研討會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如是説。

  自今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爆出多個零收益和負收益的個案,引發投資者的不滿和信任危機。對此,參加研討會的多名專家從個人、銀行和國家等多個角度提出建議。

  看宣傳材料一定要看小字“看理財産品的宣傳材料一定要看小字。”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舉例稱,有的宣傳材料用大字印著“收益18%”,同時用小字印著“3年”,此時投資者不要誤以為年收益率是18%。

  銀行的免責説明也往往用小字印在宣傳材料上。北京博融律師事務所律師宋崇宇指出,這種免責説明通常是“本宣傳材料不構成合同附件”。這一點非常關鍵,它意味著即使銀行産品的實際運作與宣傳材料不符,投資者也不能憑宣傳材料去狀告銀行。但是,這些宣傳材料往往寫得天花亂墜,很具有誘惑力。

  宋崇宇指出,目前在商品房銷售中,開發商提供的宣傳材料有的能夠構成合同要約,今後如果發生問題,購房者可以拿著宣傳材料去狀告開發商。銀行業並沒有這樣的法規,所以投資者一定要增強風險意識,應當冷靜地看待宣傳材料。

  預期收益指的是最高收益

  銀行的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通常使用“預期收益”的説法。宋崇宇稱,投資者通常認為“預期收益”指的是平均收益,但根據理財産品的計算方式可知,預期收益往往指的是最高收益。

  宏源證券研究所模型分析師範為指出,在結構性産品中,最高收益只有在滿足一定條件後才可能實現,屬於小概率事件。因此,投資者在購買時,有必要弄清楚實現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少。有的時候,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可能高達30%,但實現該收益的概率可能只有1%。專家呼籲,國家應該完善監管法規,實現收益率等信息披露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使普通投資者能更為直觀地看懂産品。

  金融學博士看不懂説明書

  劉彥斌指出,老百姓的潛意識認為銀行理財應該是不會虧的。在此背景下,銀行應該主推中低風險理財産品,不應該推高風險産品。此前,有銀行推出挂鉤股票的結構性産品,在運作過程中出現鉅額賬面虧損。范為解釋説,這種産品投資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這些工具的屬性是高杠桿、高風險和高收益,普通個人投資者難以把握。

  劉彥斌稱,有的結構性産品的説明書十分複雜,甚至金融學博士也看不明白,“如果你看不明白一件東西,那你就不應當買”。他堅持認為,在銀行理財,投資者應當把資金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應當購買低風險的固定收益型産品。“如果你要博取高風險下的高收益,那你就去炒股票、買基金,而不應該去銀行”。

責編:李菁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