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收藏市場投資還是投機

 

CCTV.com  2008年01月02日 10:07  來源:華夏時報  
[內容速覽]  隨著國內文物收藏熱的不斷升溫,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市級以上城市都陸續建起了民間收藏協會,瓷器、玉器、書畫等各門類的收藏展覽活動更是不計其數。隨著中國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與奧運相關的郵品、金銀幣、紀念章、門票等奧運紀念品的收藏開始升溫,一些奧運收藏品的升值空間也被投資者所看好。

  股市投機故事藏市上演

  -回放:“江浙資本要拿出50億元投資油畫”、“山西的煤老闆們也拿出上億的資金瘋狂收購油畫”,還有某某藝術家的油畫作品被整體買斷……實際上,投機行為在瓷器、玉器收藏市場也同樣存在,但因為在世書畫家更容易進行包裝和炒作,而且當代書畫的收藏難度比前者要容易,所以收藏市場上流行的種種關於書畫的投機也並非完全是傳説。

  -點評:多數收藏市場上的投機者根本就不懂收藏,或者只是了解個皮毛,收藏品只是被他們當做賺錢的工具,像炒股一樣炒收藏,股市等其他市場的短線投機手法被他們借鑒過來,有媒體曾經報道了幾種時下流行的投機故事。

  故事

  包裝上市,年輕藝術家一夜成名

  以很低的價格買斷一位藝術家的大批作品,再斥鉅資進行包裝,繼而將這些作品適時拋售。一種更縝密也更有殺傷力的操作方式是,畫廊或經紀人與部分買家聯手,包買一位尚未出名的年輕藝術家一定時期的全部作品,影響其創作的內容與方向,以便控制畫價在市場上的升降。

  抬高包裝藝術家作品價格的手法有兩種,一是進行媒體炒作,二是拍出高價,形成示範效應。在拍賣會上,莊家會安排“畫託兒”舉牌,以防止流拍並互相競價,炒高價格,在市場上造成了某些作品成為投資熱點的假象。

  收買“黑嘴”,名不符實的“大家”

  一些投資者操縱對於藝術家的學術及市場地位、藝術品的市場價值判定評估,個別藝術批評學者、人士為金錢所收買或屈服於生存壓力,犧牲公信力,淪為了製造虛假信息、誤導買家的炒作工具。

  市場上常見一些藝術家未到應有的藝術地位,已被所謂藝術評論家捧成大師、名家,一些藝術品也被吹成傑作、精品,通過幾次頻繁的拍賣,價格迅速飆升,時時在報端製造“拍賣高價紀錄”的新聞,製造市場繁榮的假象,吸引更多信息不對稱的投機買家入場接盤。

  莊家炒作、假拍,曇花一現的“黑馬”

  在囤積藝術家的大批作品後,投機商會通過畫廊或拍賣會,從事短期循環式的漲價炒作。他們把畫家一定數量的畫作分批連環出售,賣出再買回,以階梯式調價來支撐不斷漲價的假象,等到畫價翻了數倍、數十倍、數百倍後,開始以較低的價格分批、分處出清存畫,以便大幅賺取價差;然後,悄悄放棄繼續支撐該畫家的市場價格,任由畫家與其畫價在市面上自生自滅。一些近幾年突然出現在市場上的所謂“黑馬”的曇花一現的中青年藝術家中,就不乏這樣的例子。

  大藏家引導市場潮流

  -回放:2007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拍中的一場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拍賣會格外引人注目,不僅因為這場拍賣會的拍品全部來自於香港大收藏家張宗憲,更因為歷經兩年調整的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是低迷還是回暖,人們都在拭目以待。最終,46件拍品,80%的成交率,5300多萬元的成交額,讓藏家們長出了一口氣。隨後在11月、12月舉行的內地藝術品秋拍上,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全面回暖,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永樂等內地幾家拍賣公司的近現代書畫成績喜人。

  在張宗憲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像這種引領市場潮流、力挽狂瀾的事情,他早已習以為常。他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推廣了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中國香港的拍賣市場,同時還頻頻現身內地的收藏拍賣市場。

  -點評:有這樣一類的收藏家,他們不但是收藏專家,同時也是投資專家,香港大藏家張宗憲便是其中的代表。張宗憲以國內外拍賣會為舞臺,買進賣出,不但他個人擁有了數億元的收藏,同時也用超前的意識、準確地判斷和趨向,引導了一代藏家的收藏潮流。他對中國瓷器中的清三代官窯的推崇、對中國近現代書畫的追捧,都已成為香港拍賣市場的風向標。

1/2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