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宋明發現自己老是便血,自己認為肯定是辣食吃多了。原來,他人稱“辣不怕”,就愛吃辣,尤其這幾個月,嘴裏沒味,無論在家還是在外應酬,都是以辣食為主。不都説辣的吃多容易得痔瘡嘛,所以,宋明也就沒太在意,到藥房買了些痔瘡藥開始服用。
幾個月過去了,痔瘡藥沒少用,可就是不見好轉,便血還越來越嚴重了。這下宋明有些擔心了,就到肛腸醫院做腸鏡檢查,沒想到病理結果出來是直腸癌。
專家提醒:痔瘡和大腸癌出血不一樣,痔瘡引起的大便出血,出血顏色鮮紅;而大腸癌的便血則是癌組織潰爛引起的,血色多污穢且帶有腥臭味。所以,如果發現便血,千萬不能拖,自己分不清,就該到醫院就診,以免貽誤治療。
七類人群屬“高危”
據了解,腸癌的高發、年輕化趨勢,與人們飲食結構有密切關係。現實中,往往大腸癌病因不十分清楚,早期症狀也不明顯。一旦發現,病情大多已發展到晚期。因此,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盡可能早發現癌變,比如進行腸鏡檢查。
專家強調,根據臨床經驗,大腸癌高危人群主要有七類:
高蛋白、高脂飲食、吸煙和飲酒者;
家族中有大腸癌患者;
本人得過大腸息肉;
膽囊切除10年以上;
重症潰瘍性結腸炎多年不愈;
接受過下腹部放射治療和不明原因反復便血。
另外,如果發現自己的大便習慣與大便性狀有所改變,且持續一段時間,很可能是大腸癌早期症狀,必須及時就診。
專家建議:40歲以上的中年人,應將腸鏡列入常規體檢,每年做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大腸腫瘤。
上個月,27歲的宋明(化名)看見醫院肛腸科給出的診斷書上的結果是“大腸癌”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是痔瘡嗎,怎麼會是癌?”宋明感覺到天都要塌了。人稱“辣不怕”的他這回真的害怕了。
名詞解釋
什麼是腸癌?
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管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佔60%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佔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比1。
臨床觀察發現,一部分腸癌發生於直腸息肉或血吸蟲病的基礎上;腸的慢性炎症,有的能誘發癌變;高脂高蛋白飲食引起膽酸分泌增加,後者被腸內厭氧菌分解為不飽和的多環烴,也可致癌。 摘自美國《僑報》
責編:金文建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