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單位常規體檢的必要性産生了懷疑,因為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剛剛參加完體檢沒多久,而且大部分指標都“正常”的人,突然患上了癌症或是發生了心肌梗死。
是常規體檢真的沒有用了?還是人們對常規體檢存在諸多誤區?北京市體檢中心專家杜兵和于金英進行了分析。
調查顧問
北京市體檢中心主任杜兵
北京市體檢中心辦公室主任于金英
體檢是“篩檢”不同於“診斷”“體檢無用論”一:
體檢只能檢出一些“小毛病”。
個案:今年6月份,侯耀文因心肌梗塞突發去世。據媒體報道,他生前既沒有任何心臟病的徵兆,體檢報告也沒有顯示出心臟病變。
在媒體工作的張先生對此記憶深刻。“我相信他做的體檢項目比我做的肯定要全,可是還沒有用。其實體檢也只能檢出小病小災什麼的,對於有些致命的疾病很難檢出來。”在調查中,很多人都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做完體檢不久,心電圖還提示正常,卻突發心肌梗塞。
專家點評:目前常規體檢項目中,對心臟功能的檢查一般靠心電圖來檢測。心電圖一般只能檢測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或陳舊心梗等顯性的、處在發病期的心臟疾病,而對於隱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臟疾病的檢出率很低。
接受健康檢查的人,理論上應該是身體沒什麼明顯異常,體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發現潛在的病變,如高血脂或糖尿病,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健康體檢不是有了病到醫院之後做的各種檢查,如果已經感覺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相關專科的醫師,而不是做全身健康檢查。
所以説,健康體檢和疾病檢查是兩回事,健康體檢只能説是一種篩檢。健康體檢的目標是預防為主,是在未出現症狀前的定期全面檢查。是從視、觸、叩、聽檢查的結論中,發現異常體徵;是從影像檢查中發現陽性體徵,是從常規化驗數據的量變中,尋找身體病變的早期信息;是在全面體檢的基礎上,發現不健康的因素。對社會人群進行定期健康體檢使受檢人員在沒有主觀症狀的情況下,發現身體潛在的疾病。
體檢發展提倡“個性化”
“體檢無用論”二:
體檢的項目都太“土舊”。
個案:一位老同志,剛做完體檢不久得胃癌了。於是很多人很不解地問醫生,剛體檢完怎麼就得胃癌了呢?醫生説,體檢裏面沒有做檢查胃癌的項目啊。
北京市體檢中心已經有43年曆史了,常規體檢項目實行了這麼多年,有些病僅靠一般手段檢查不出來,那麼常規體檢是不是該升級了呢?以徵兵為例,過去體檢的項目就比較簡單,比如視力、身高等等。而現在艾滋病和吸毒檢測納入了徵兵體檢當中。心理體檢也早納入到徵兵體檢中。
在健康時報對近50人的調查中,有近三成的人認為,常規體檢應該升級了。
專家點評:沒有必要“升級”體檢,而是應該規範體檢市場。目前甚至還存在過度體檢的傾向。比如CT、核磁、胃鏡、腸鏡等,這些檢查只是針對特定人群或者在一般體檢中發現有某些疾病傾向的人再進行的進一步檢查。
體檢的發展方向應該向“個性化”發展。根據自己的家族病史,若具有高度遺傳傾向的,應安排相關的檢查。根據所處的生活環境,增加必要項目,如長期處在充滿灰塵的地方,就需要做肺功能檢查。如果靠近機場或充滿噪音的地方居住,就要注意聽力檢查。有抽煙習慣的人,則應注意肺部 X線透視或拍片檢查。
北京市體檢中心把體檢分為A、B、C、D、E五個檔次遞增的體檢套餐,人們可以選擇。不一定每年都要做全套同樣的項目,可根據以往體檢的情況,選幾個有疑問的項目復檢。體檢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補充新的項目、新的內容,做出新的評價,個性化體檢正在成為新的需求。
不過體檢個性化之路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在2006年,單位組織體檢佔到北京體檢中心總體檢人數的80%左右。在所有參加體檢的人群裏,選擇A套餐的佔到58%,選擇B套餐的佔到21%。也就是説在體檢中,多數人是隨大流,單位選擇什麼樣的套餐,他就體檢什麼。只有近20%的比例是個人選擇項目參加體檢。
體檢是健康管理的開始
“體檢無用論”三:
體檢報告的建議“惜字如金”,查出小毛病引不起受檢者重視。
個案:在北京市20多家體檢機構約50萬人次的體檢中,中度脂肪肝的檢出率男性佔到17%,女性佔到7%。血脂異常男性檢出率佔到33%,女性佔到24%。對於這些常見的“小問題”,體檢報告上只會註明“低脂飲食,加強運動”。對於這樣的提醒,一多半的人維持不了幾天。
專家點評:人們花一兩個小時做體檢只是對此時的身體狀況做個評價。體檢不是目的,關鍵是體檢以後,如何對健康進行持續性的關注和管理。醫生的職責不僅在於患病後的治療性干預,還在於疾病尚未出現時的預防性干預,在於針對疾病危險因素的糾正和克服,在於體檢後對健康的管理和服務。
最新消息
世衛組織專家呼籲──
把心理輔導
納入常規體檢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的負責人希格魯?奧米博士日前呼籲,亞洲的衛生保健基礎設施應該“大修”了,其中的體檢沒有個性,跟公眾的健康和需求漸行漸遠。
在最近幾十年裏,儘管醫療科學技術越來越先進,但是很多人並不滿足他們接受的體檢質量。奧米博士認為,疾病的發生並不只是軀體出現問題,疾病發生是一個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比如心理、精神、社會環境等。因此不管是在體檢還是疾病治療中,應該納入心理輔導、人文關懷等。
杜兵主任也認為,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發生。現在也有人提出要做心理檢測,有的體檢機構也已經開展心理檢測,但是心理檢查並不是所有的體檢機構都能做。我國比較缺少有資質的心理醫生,心理問題的檢測要慎重。心理檢測的科學性,檢測後的指導性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相關鏈結:
健康管理什麼樣?
健康管理是指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以及預測和預防的全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為一種服務,其具體做法是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和為個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使他們採取行動來改善健康。倡導健康新理念和構建健康保障新體系,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超前預支健康消費而不是提前透支生命代價。
責編:金文建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