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中國陶書:藝術上的藝術

 

CCTV.com  2007年12月14日 10:44  來源:人民網  
[內容速覽]  張萬慶的陶瓷書法,刀筆融會,色釉交映,凝練渾厚,浸透金石,盡現了陶瓷書法瀟灑風流盡變窮奇的審美活力。張萬慶的陶瓷書法創作是一項偉大的世紀文化工程,他彌補了中國陶瓷書法藝術千年來的文化斷層。

  今天有幸拜觀了“張萬慶書法與陶瓷書法展”,展廳中精妙絕倫的陶瓷書法作品讓我深感震撼,久久回味!在此,對於張萬慶老師這次大展的成功舉辦,我表示衷心祝賀!同時,借此機會,也談談對中國陶瓷書法的認識,並向張萬慶老師請教!

  陶瓷書法是張萬慶堅持探索的書法藝術形式,他歷經九載,嘔心瀝血,潛心研究,先後深入全國十大瓷都,創作了三千多件優秀的陶瓷書法作品,並提出了陶瓷書法的新理論。由此,他被業界尊為“中國陶瓷書法的探索者”、“中國陶瓷書法第一人”。

  近年來,隨著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以及人們對陶瓷書法認知度的提高,當代中國陶瓷書法正悄然興起。這其中,在張萬慶的影響下,從事陶瓷書法創作的人越來越多,在表現手法上也越來越多樣化。陶瓷書法正逐漸地成為陶瓷藝術中獨具魅力的種類,進入完全追求“文采”的時期。

  一切藝術都是審美意識的物化形態。沒有相應的優美形式,沒有生動的藝術形象,審美感就無從表現,藝術家就難以抒情達意。中國陶瓷書法也不例外。 我認為:中國陶瓷書法是藝術上的藝術。之所以這麼説,就是因為他融合了中華文化的兩大國粹,這種書法的載體陶瓷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族傳統藝術,而在其上的書法創作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中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藝術。

  事實上,張萬慶在陶瓷書法藝術上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將漢字書法從陶瓷的實用性中擺脫出來,系統地走向一條審美性藝術的創新之路。這條道路是前無古人的,也是非常艱辛、十分曲折的。但他一直在堅定不移鍥而不捨地創作著,探索著,並且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他的創作實踐有力地證明,陶瓷書法的發展離不開書法本身在陶瓷上的再創作過程,只要順應時代多元化審美取向的要求,進行陶瓷書法創作不僅前景廣闊,而且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談中國陶瓷書法不能不提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因為漢字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傳統藝術。我們的漢字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産勞動過程中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毛筆書寫,有了專門的漢字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而我們這裡所説的陶瓷書法藝術,則是一種書法在陶瓷上的表現形式,儘管其規律與書法書寫規律基本是相通的,但也有著它特有的藝術表達方式。書法適宜於陶瓷裝飾,是由中國文字的形象性、形體的裝飾性、結構的抽象性、筆畫的可塑性等因素所決定的。明代磁州窯的一塊壽字盤,就形象地證實了這一點:《九壽》瓷盤上的九種不同結構的纓篆書體,不管是從線條上,還是從結構上,都能看出一種富有節奏的變化,這種曲折變化就給人一種韻律美的享受,也表達了一種良好的夙願。

  陶瓷書法起源由來已久,據陶瓷考古學專家和古文字學專家的研究證明,最早出現的陶瓷書法,應該集中體現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和山東營縣的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六千多年前的彩陶,也有原始漢字的刻畫紋式,比如網、魚、日、月、山的象形符號,它們不僅蘊含著先民們在勞動創作過程中的思維和想象,而且也體現了在文明過程的實踐中所顯示的技能技巧。隨著文字符號的出現,在滿足人們進行語言記錄、思想交流的同時,也具備了作為造型藝術所顯示特徵的萌芽,原始陶紋實際上是處於胚胎狀態下陶瓷書法的雛型。以文字為骨胳,以繪畫為血肉,以陶瓷為載體,構成了陶瓷書法的藝術生命,讓中華民族傳統的陶瓷藝術錦上添花。秦始皇統一以後,進行了“書同文字”的改革,規範了以秦係文字小篆為標準文字,並被用在陶瓷器皿的裝飾上。秦以後,到漢晉隋唐各個朝代,還沒有單純以書法形式出現的陶瓷裝飾,從唐朝開始出現大批書法名家和眾多的流派,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繁榮,也影響和促進了陶瓷書法的發展。

  陶瓷書法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北宋熙凝四年(1105年)白釉珍珠地劃花長方形瓷枕上,就寫了“家國永安”四個橫畫瘦勁豎畫粗壯的大字。許之衡在《飲流齋説瓷》中也講到了“瓷皿有款,肇始於宋,宋瓷有 ‘內府’二字者,書法與大觀錢相類,間有 ‘政和年制’字樣者。”出土于浙江紹興的北宋青釉褐彩的穀倉罐,上面書寫著“倉庫常滿”、“韆鞦萬歲”等反映出特定的紋式寓意和精神內涵的字樣。元代以前瓷器僅有“蒙恬將軍”四字,但書寫筆致多變,明代青花瓷文字用梵文、回文、藏文為主體裝飾,或者用紀年銘款,用來説明瓷器製作的年代,不過官窯款識字體工整平穩,遠不如民窯瓷器的底款活脫瀟灑豁達舒展,有著更多的審美情趣。

  早在1999年春,今天的主人公張萬慶應邀參加江西景德鎮舉辦的書法陶瓷活動時,他就發出了 “為何當代陶瓷不見書法存在?”的感嘆!他探討研究發現:自隋唐以後,瓷器代替陶器,釉色的使用使陶器上的文字迅速消失,從此陶瓷與書法“互不搭界”幾乎成了陶瓷書法的一個死結。但張萬慶並不死心,參觀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後,他發現陶瓷完全可以成為提高和擴展書法藝術的載體和平臺。於是,他在景德鎮拜師學藝,很快親自設計、制胎、寫字、燒制出100多件形態各異的景德鎮青花瓷,最終燒成40件。正是這事倍功半的小小成功,讓景德鎮一下子沸騰了。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書法藝術由紙張到陶瓷這個載體的簡單變換,而是運用陶瓷工藝中的特有技法表現書法的線條和意念,看到了書家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靈魂。張萬慶的成功一時之間引來了市長、陶瓷所所長和30多位陶瓷大師前來參觀,甚至市長還專門召開了作品研討會,陶瓷大師們一致肯定他的陶瓷書法藝術成就,當地陶瓷博物館更是像愛護寶貝一樣收藏了他的全部作品。

  從古代的陶瓷書法到當代張萬慶的陶瓷書法,這期間經歷了曲折而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個發展過程告訴我們陶瓷書法發展的歷史,也是陶瓷文化發展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象徵,表達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性格。張萬慶的陶瓷書法,刀筆融會,色釉交映,凝練渾厚,浸透金石,盡現了陶瓷書法瀟灑風流盡變窮奇的審美活力。

  張萬慶的陶瓷書法創作是一項偉大的世紀文化工程,他彌補了中國陶瓷書法藝術千年來的文化斷層。歷經多年陶瓷書法的探索,張萬慶不僅在陶瓷文化與書法藝術上開拓了新境界,而且在難以想象的鈞瓷和三彩上的創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他讓陶瓷書法藝術在中國大地上大放光彩,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利在當代,功在韆鞦的貢獻。

責編:劉慧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