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貨物貿易不平衡産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由全球産業轉移而導致的加工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是造成中歐貿易順差的絕對因素,而加工貿易在本質上是全球産業轉移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對産業鏈條進行重新調整佈局的結果。
如果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綜合考慮,中歐之間總體經貿利益格局基本上是平衡的。目前,雖然中歐關係中舊的問題和矛盾在發展,新的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但是,中歐關係的基礎未變,雙邊關係的廣度和深度得到實質性拓展,共同利益愈發深厚,發展前景愈加廣闊,這是中歐關係的主流。
11月28日,第十次中國歐盟領導人峰會將在北京拉開帷幕。本屆峰會的主要目的在於回顧中歐過去十年來所取得的成績,鞏固雙邊合作機制,制定未來十年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強中歐夥伴關係。中國與歐盟持續強化共識、解決中歐關係發展不斷遇到的新問題、擴大共同利益,有利於實現雙邊關係的長遠發展。
潛力巨大 發展迅速
中歐領導人會晤每年舉行一次。十年來,中國和歐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歐關係也逐步深化併發展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自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以來,中歐雙方政治對話不斷加強,經貿關係發展迅速,教育、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不斷深入開展。10月25日,中歐舉行了第三輪戰略對話。這一對話機制已被證明是雙方就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雙邊問題坦率深入交換意見的重要渠道。第二屆中歐論壇10月也在歐洲舉行,論壇議題廣泛、討論深入,上千位來自中歐政界、學術領域以及媒體的人士參加。一系列活動表明,中歐間的接觸正不斷發展,日趨活躍,並已建立了順暢的交流渠道。目前,除首腦會晤外,中歐還形成了l3套對話機制,目前,民間組織舉辦的不同規模的對話更是越來越多,內容涵蓋中歐關係的各個方面。
在中國與歐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框架下,這幾年來中歐雙邊經貿關係得到了全面、持續、快速的發展,目前,歐盟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不僅是我出口産品的傳統市場,同時也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資金的主要來源地。歐盟擁有我國目前所急需的能源、環保、交通、化工、汽車、電子和農業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且轉讓態度積極,這使歐盟成為中國引進技術的第一大來源地,我國從歐盟引進的高新技術項目佔我國從全球引進總數的一半以上。中歐貿易發展,為中歐關係奠定了紮實的共同利益基礎,中歐雙方都從這種關係中獲益匪淺。
經貿關係的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加強了雙邊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反映當前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廣度和深度,中歐商簽《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的談判已於今年初正式啟動,並將更新1985年《中國與歐共體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在科技合作方面,中歐在伽利略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方面合作非常順利。不久前結束的“中歐科技年”實現了“攜手創新、互利共贏”的預期目的。當然,中歐關係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問題、新矛盾。去年10月歐委會出臺的第六個對華政策文件中反映出歐盟對華的疑慮有所上升;在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歐盟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歐盟也一改原來的低調做法,要求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等。
順差、匯率將成為討論重點
近年來,在中歐雙方貿易實現大幅度增長的同時,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也連年擴大。歐盟認為,人民幣匯率低估是中方形成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可以説,貿易順差問題將成為中歐峰會討論的重點。
今年前10個月,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達1028億美元。與美國的高調行動相比,歐盟在人民幣匯率上的態度一向溫和。隨著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的不斷攀升,歐盟對華態度正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歐盟看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同時,並沒有對歐元實現相應的升值,這是歐洲國家近期對華貿易指責最多的一個領域。針對中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現狀,前不久,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提議,允許歐盟委員會不再需要等著接到企業的申訴後再開始調查,而是自身可以開始採取反補貼行動。這是歐盟貿易防衛手段出現的一個最大的政策變化。最近,曼德爾森又向中國發出警告稱,如果中國政府不能採取有效手段縮小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歐盟或將被迫採取反傾銷措施,抵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甚至可能會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
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希望以損害貿易夥伴的利益為代價,而是希望達到互利共贏。例如在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過大、增長速度過快的問題上,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正在採取減少出口退稅、從歐盟購進更多商品等具體措施,來逐步解決這一問題。此外,人民幣匯率也是歐盟關注的問題之一。10月19日,溫家寶總理在新加坡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的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逐步實現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
專家認為,歐方應該正確認識中國的貨幣政策。歷史經驗表明,倘若中國發生金融危機,歐洲國家的利益也將受到損害。曼德爾森也認為,歐盟仍將堅持通過對話與合作來尋求解決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無益於歐洲和歐中經貿關係的長遠發展。
儲蓄率是中歐順差重要因素之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李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匯率問題確實對中歐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是主要因素。比如説,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對歐元是稍有貶值,在這個情況下,中國自美國的進口增長了15%,而中國自歐盟的進口增長得更快,達到21%,如果認為匯率是中歐貿易不平衡産生的主要原因,那麼,在經濟學意義上就解釋不通了。
中歐之間貿易順差的確在擴大,這有多方面的因素,匯率是其中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中國的出口對匯率是缺乏彈性的,中國的勞動力以及其他一些要素價格比較廉價,對於對外貿易來講,這些價格可能比匯率更重要,因此,匯率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中國的出口越來越受到新的貿易格局──産業內貿易的影響,只要這種全球性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多,程度越來越高,中國的加工貿易肯定會越來越多,這跟傳統的産業間貿易是不一樣的,因為加工貿易必然帶來貿易順差。三是近期美國經濟出現放緩和衰退跡象,這迫使很多中國出口商尋找新的出口地。
對於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專家認為,中國經濟的儲蓄率遠遠高於歐洲經濟的儲蓄率。儲蓄率高的經濟體會在貿易上流向低儲蓄率國家,而單純依靠匯率來糾正失衡效果是不會很好的。
中歐貨物貿易不平衡産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由全球産業轉移而導致的加工貿易方式。加工貿易是造成中歐貿易順差的絕對因素,而加工貿易在本質上是全球産業轉移的結果,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對産業鏈條進行重新調整佈局的結果。根據中方統計,在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中,95%是加工貿易産生的,而這95%中又有81%是由外資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是歐盟在華企業的出口産生的。兩個數據結合起來,也就是説,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的70%是由在華外資企業,主要是歐盟在華外資企業産生的。從這個角度説,單純以原産地規則統計出來的貨物貿易順差並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雙方的貿易利益和貿易平衡狀況。
在貨物貿易上,中國擁有較大的順差,但是在服務貿易上歐盟有順差,同時在對華投資中獲取較大收益。根據最新公佈的《中國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07》,歐盟是中國服務貿易進口第一大來源地和出口第三大市場,是中國服務貿易的最大逆差來源地。在歐盟對華投資中,70%以上的歐盟在華投資企業處於盈利水平,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20%,而歐盟在華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水平至少在30%以上。歐盟在華企業盈利的匯回,在加工貿易中的利益掌控以及價格轉移,使其所獲實際利益遠遠超過賬面水平。如果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收益綜合考慮,中歐之間總體經貿利益格局基本上是平衡的。單純以貨物貿易的不平衡進行推論,進而指責中國非公平競爭是片面的,不僅有失公允,更不符合事實。
李鋼認為,雙方都需要以新的視角,在更深層次上審視現狀,面向未來重新定位,並借此作出政策上的相應的調整。
歐盟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級代表索拉納説,歐盟與中國的關係總體“非常良好”,中國是歐盟為數不多的戰略夥伴之一,歐盟希望歐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能“盡可能全面和穩定地發展”。
目前,雖然中歐關係中舊的問題和矛盾在發展,新的問題和矛盾不斷出現,但是,中歐關係的基礎未變,雙邊關係的廣度和深度得到實質性拓展,共同利益愈發深厚,發展前景愈加廣闊,這是中歐關係的主流。中歐雙方應該通過進一步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妥善解決雙邊關係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推動中歐關係深入發展。
相關報道
超七成歐盟公司在華盈利
日前,中國歐盟商會與羅蘭?貝格國際管理諮詢公司聯合發佈了《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2007》。調查顯示,80%以上被調查公司表示他們在華發展業務主要是為了進入或服務中國消費市場;69%的被調查公司計劃在未來兩年裏增加他們的在華投資,並願意在華投資建立研發中心;76%的被調查公司在華盈利或至少達到盈虧平衡;在經營虧損的公司中有82%的公司預期在三年內盈利;73%的被調查公司對於未來業務增長持樂觀態度。此外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歐盟企業的銷售和服務趨向於從一線城市向二線、三線城市轉移。此次調查的對象包括大約200家已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的歐盟企業。
責編:龐帥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