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經濟頻道 > 收藏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張雅宗:偏愛收藏"冷角落"(圖)

 

CCTV.com  2007年10月30日 11:21  來源:北京商報  

  

  

  在京城收藏圈,提起張雅宗的名字,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而熟悉他的原因,不僅僅因為他的藏品叫絕,更因他謙和的人品所為人稱道。

  採訪張雅宗是在一個深秋的午後,見到他時記者頗感意外,但見他一身“行者”打扮:揹包,旅遊鞋,外加一身薄衣短褲。張雅宗呵呵一笑道:“每個入冬的季節,我都是北京最後一個脫掉短衣短褲的人。”

  藏品集精、奇、典型為一體

  在圈內,張雅宗收藏的藏品雖不算太多(約千余件),但他的藏品卻有著自己獨具一格的特點,歸結起來即精緻、奇特和典型。包括古硯古墨、中醫史文物、佛教文物和古玉都在其中,古硯古墨中的文房四寶是他的最愛。

  在張雅宗使用的5支鐵毛筆裏,最重的一個足有三斤半,而一支兩斤重的筆更是被他天天帶在隨身的登山包裏。“有時候沒事,我就用它去公園練字。”這支筆可不一般,它的龍頭是他跟琺瑯廠的朋友要來的,而筆身的銅管是慈禧太后專用火車上的。1969年,中國備戰備荒,要拆火車做備戰材料,身為管工的張雅宗從該車截了八九寸長的一段做了毛筆。

  張雅宗1982年底在長春某古籍書店花2.5元買了一幅清光緒時期木板的針灸挂圖,中醫名家耿鑒庭推測該圖可能是從偽滿皇宮內流出的。

    張雅宗收藏的戰國早期青銅扁鵲神針,堪稱醫史文物中的極品。該針針體直徑約3毫米,長約13厘米,針頭粗鈍,針尾鑄成喜鵲形象,工藝精美。北京故宮文物專家認為,該針是和扁鵲同期真實的行醫工具。

    2000年初,張雅宗遇到有人賣某清代御醫的一批手稿。御醫叫任錫庚,20歲入清內務府太醫院,為光、宣兩朝御醫。這批手稿不但毛筆小楷書寫甚精,而且內容豐富,包含了臨床、醫史、術數、文史4部分。張雅宗四處籌借資金,終以高價買下。後某人欲出80余萬港元收購這批手稿,被斷然拒絕。

    偏愛市場“失寵”的角落

    硯臺作為文房四寶之一,一直為文人雅士所喜愛,但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卻很少得“寵”,可張雅宗卻偏愛上了這個“失寵”的角落。“我從小就對古硯有一種特別的偏好。”張雅宗説,古硯雖被市場冷落,但它卻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

    在今年7月的春拍會上,杭州西泠印社拍賣公司推出了一場“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拍賣會。這是國內首次硯臺專場拍賣,競拍場面十分火爆。其中一方清代的伊秉綬等銘大西洞端硯,最後以96.8萬元(含佣金)的價格成交。此外,吳昌碩、鐵保、翁大年銘端溪合同硯以71.5萬元成交,雍正年制九龍祥雲規矩端硯,成交價67萬元。全場118方各式名硯,成交率高達98.3%,總成交額達1832萬元。

    張雅宗認為,此次西泠春拍的成功,凸顯出文房有“抬頭”的勢頭,同時也體現了名硯價值逐漸攀高的階段性發展趨勢。

    呼籲保護硯文化

    談起中國的硯文化現狀,張雅宗很擔憂:“目前中國硯文化市場還不太成熟,硯文化發展良莠不齊,處於比較低水準的狀態。”

    “在中國,幾乎沒有一個比較專業的硯藏組織,也沒有幾本專業的硯藏雜誌和專刊。”張雅宗説,而在日本,就有幾十個愛硯藏硯的組織,硯藏書刊也較專業豐富,這些都極大地促進日本硯文化的繁榮發展。目前,中國的硯文化處於瀕危狀況,搶救硯文化對於繼承傳統優良文化意義重大。

    “搶救硯文化,是繼承和發展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張雅宗説,做市場的培育工作很重要,相關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設立專門機構,組織一些相關的學術活動,開辦專家講座,然後增辦一些硯文化的學習班,加深市場對硯文化的認識,提高賞玩者的文化素養。

    收藏文物不是為了當“暴發戶”

    近幾年來,中國的收藏市場異常火熱,從擺攤設點的古董販子到實力雄厚的拍賣公司,從視為破爛的舊貨到趨之若鶩的文化收藏,“文物熱”成為圈內人經常談話的話題。張雅宗表示,目前的文物收藏熱、文物市場熱,反映了公眾的文化需求。

    但同時,大家也應看到,許多賣家和藏家在進行收藏和拍賣的同時,一心只想借機“暴富”,甚至在交易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炒作、以假充真、高估價格,誤導收藏者的行為,這對於整個市場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不要把收藏文物的目標看成是當‘暴發戶’的一個機會。”張雅宗説,要正確引導市場,要讓人們以正確的心態來進行收藏。

責編:劉慧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