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傢具,作為近年來崛起的收藏品類,越來越成為收藏界的熱點。目前所見的古典傢具主要為紅木傢具,始自明代。據説,鄭和七下西洋,曾到達越南、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斯裏蘭卡、印度和非洲東海岸,帶回來的木材就以紅木居多。大概因為紅木分量重,恰好可以拿來壓艙。紅木運到中國之後,一些能工巧匠用它來做傢具,這就是所謂的“明式傢具”。
我國國內紅木較為緊缺,成材期長達百年的海南黃花梨木在清代就已經枯竭,成材期以上千年計數的紫檀木則更為稀缺,其他紅木原料在三五年之內也即將枯竭。此外,政府已明確規定“五木”,即紫檀、黃花梨、雞翅、鐵梨、烏木五種珍稀木料的傢具不準出口。目前,我國98%以上的此類原木仍然依賴進口,而隨著國外歷年的過度採伐,紅木資源逐年減少,愈趨珍貴,古典傢具無疑也“水漲船高”。
古典傢具的收藏始於20世紀30年代。古斯塔夫?艾克出版的《明代黃花梨傢具圖考》,是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傢具的著作。自此,國外藏家開始大量蒐購中國明清傢具運往海外。此後幾十年間,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傢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而1985年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傢具珍賞》出版後,亞洲特別是中國港臺地區收藏家也大量涌入內地,加入到古典傢具收藏的行列中來。
一般來説,古典傢具注重形體的收分起伏和線腳變化,方正規整,在結構上以榫卯結構連接,兼具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年代愈久遠,損耗愈大,存世量愈少,價格也相對昂貴。最具升值潛力的古典傢具主要是兩類:一類是明代和清早期在文人指點下製作的“明式傢具”,木料多采用黃花梨,雕刻工藝簡潔明快;另一類是清朝康雍乾三代由皇帝監造的清代宮廷傢具,木料多采用紫檀,雕刻工藝比較繁複。從其具體類型上説,古典傢具可分為椅凳、桌案、床榻和櫃架等五類,可分置於廳堂、書房、臥室等處,其中廳堂傢具往往被視為古典傢具的重器,材質和價值都為最高,其次為書房用具,再次為臥室用具。
收藏古典傢具,除了講究鑒別真假優劣之外,還須量力而行。資金充裕的藏家,可以收藏乾隆時期的精品,甚至可以系統收藏;不然,也可以收藏比較實用又存世量大的單品。
責編:金文建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