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東京6月3日電(記者錢錚)阪神地震發生的1995年在日本被稱作“志願者元年”。當時,許多志願者僅憑個人熱情奔赴災區,由於組織無序,造成各受災地區志願者人數不均衡,信息不暢通,甚至出現志願者救人不成反需救的情況。為了防止類似的混亂局面此後再次發生,日本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成立管理部門。現在日本發生災害後3天內,災害救援志願者總部就可以開始運作。災害救援志願者總部的運營資金和物資器材主要來自日本政府的災害對策總部,還有一部分來自個人或團體的捐助。志願者總部一般分成總務部門、志願者部門和公關部門。在救援活動開始前,總務部門的主要工作是調配和管理物資器材、與相關部門聯絡和協調等。志願者部門除設立和管理簽到臺、休息場所外,還負責統計各受災地區對志願者的需求。公關部門承擔的任務包括收集和提供受災和避難場所信息、製作傳單等宣傳品並向居民發放、發佈救援物資募集信息等。
其次是建立志願者提前登記制度。日本有關部門平時就接受志願者登記,目的是讓志願者們可以在災害發生前就能通過交換信息等方式建立良好的聯絡。
第三是建立志願者保險制度。為防止志願者在救援過程中發生意外,日本規定志願者有義務加入志願者保險。在救災現場,負責志願者登記的有關人員必須先確認志願者是否加入了志願者保險。如果未加入保險,志願者要當場辦理投保手續後才能投入救災活動。
第四是建立嚴格的監控制度。災害發生後,災害救援志願者總部會綜合考慮各方對志願者的需求、待命志願者的人數和特長、可供使用的物資器材等因素,然後編制相應的救災計劃。志願者被派出後,總部會跟蹤志願者、物資器材和車輛的動向,同時預測今後還需要多少志願者、物資和車輛。
為了方便管理,志願者會被編成小組,在小組負責人的帶領下統一前往指定地點救援。小組負責人會向志願者總部彙報救援情況,總部則會根據這些反饋調整工作安排。救援結束後,小組負責人向總部彙報情況並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
有了這些系統的管理方法後,日本志願者可以被有序組織在一起,從而提高救災的效率。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