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娛樂頻道 > 奧運歌曲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十六屆奧運會(1956年)

 

CCTV.com  2008年07月10日 09: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申辦與籌備:

  第16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申請承辦本屆奧運會的有10個城市,除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外,其餘全屬美洲,即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美國的底特律、洛杉磯、明尼阿波利斯、舊金山、費城和芝加哥。1949年國際奧委會在羅馬年會上,墨爾本以一票優勢擊敗最後一個競爭對手布宜諾斯艾利斯,贏得了主辦權。這是奧運會有史以來第一次離開歐、美兩大洲。

  基本情況: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僅次於悉尼的第二大城市,是一個港口城市和海濱遊覽地。會期原定在2月份,此時正是澳洲的盛夏。但國際奧委會認為此時正是多數國家運動員的休整期,不利於創造優異成績。後經協商,決定於1956年11月22日至12月8日為會期。這是歷屆奧運會舉辦時間最晚的一次,多數國家運動員仍要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訓練計劃。

  與歷屆奧運會不同之處還有,馬術比賽在另一大洲的斯德哥爾摩提前進行。這是因為在1951年國際奧委會維也納年會時,墨爾本突然提出,它不能在本屆奧運會中列入按規定必須舉行的馬術項目。因為按照澳大利亞的法律,牲口入境後,必須經過6個月的隔離檢疫,而馬術比賽的馬都是騎手自己攜帶並經常訓練的馬匹,實行6個月隔離檢疫,將使訓練中斷,無法參賽。後來,在國際奧委會與澳大利亞政府就馬匹入境問題談判失敗後,決定馬術比賽改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其餘項目按原計劃不變。因此,本屆奧運會實際上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的,這在奧運會歷史上是惟一的一次。

  馬術比賽于6月10日至17日舉行,計有29個國家和地區158名運動員(包括13名女選手)參加比賽。賽前舉行了開幕式、點燃聖火和運動員宣誓等儀式,其中點燃主體育場奧林匹克聖火的是騎在馬背上的瑞典騎手維克涅(Hans Wikne)。整個形式儼然像一個獨立的奧運會。因此,儘管馬術比賽很成功,還是遭到輿論的批評,認為兩個國家舉辦同一屆奧運會將毀掉奧運會的完整性,並希望以後不應再有類似的情形發生。

  本屆奧運會共設17個大項145個小項,計有田徑、游泳(包括跳水、水球)、舉重、自行車、射擊、籃球、足球、曲棍球、體操、擊劍、現代五項、摔跤、拳擊、賽艇、皮划艇、帆船和馬術。參加的有67個國家和地區的3184名運動員,其中女選手371人,男選手2813人。埃及、西班牙、荷蘭和瑞士均僅參加了斯德哥爾摩的馬術比賽。本屆奧運會(包括斯德哥爾摩)首次參加的國家和地區有肯尼亞、柬埔寨(只參加了馬術比賽)、利比裏亞、馬來西(今馬來西亞)、烏干達、斐濟、埃塞俄比亞。參加運動員人數最多的國家是:美國298人,澳大利亞287人,蘇聯283人。

  火炬傳遞與開幕式:

  馬術比賽五個多月以後,第16屆奧運會11月22日在可容納10.4萬人的墨爾本主體育場正式開幕。宣佈盛會開幕的是澳總督愛丁堡公爵。來自奧林匹亞的火種首次利用飛機傳遞,行程共約2萬多公里。在開幕式上,由澳大利亞田徑運動員克拉克(Ron Clarke)點燃了奧運聖火。克拉克曾17次創多項長跑的世界紀錄,但在奧運會中僅獲1964年(第18屆)10000米賽1枚銅牌,被稱為克拉克現象。代表運動員宣誓的是另一位東道主田徑運動員約翰蘭迪。

  本屆奧運會民主德國、聯邦德國聯合組團參賽,引人注目。在1955年巴黎年會中,國際奧委會以27:7的票數通過了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必須組成聯合代表團參加1956年奧運會,否則暫時取消對聯邦德國奧委會的承認的決定。無奈,民主德國、聯邦德國協商聯合組困,使用有五環標誌的黑、紅、黃三色旗為團旗,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為團歌。

  墨爾本沒有現代化的大型運動場,為迎接本屆奧運會,墨爾本市決定耗資25萬英鎊擴建一座原來供板球和澳式橄欖球使用的球場為主會場,另耗資125萬英鎊修建包括游泳館、田徑場、自行車賽場和曲棍球場的奧林匹克公園,耗資2萬英鎊修建奧運村。而其他項目比賽則在現有的場館中舉行。

  競賽情況:

  田徑比賽只有男女各兩項打破了世界紀錄,其他成績平常。蘇聯運動員庫茨奪得5000米和10000米兩項冠軍,是蘇聯第一個獲奧運會長跑金牌的選手。其他田徑項目金牌大部分由美國奪得。

  游泳比賽中,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國隊出人意料地敗給東道主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奪得8枚金牌。本屆游泳單項中蝶泳首次從蛙泳中分出。匈牙利蟬聯水球比賽冠軍。在跳水賽中,美國女將帕特麥考密克重演了四年前在赫爾辛基奧運會包攬兩枚金牌的好戲。

  體操比賽中,以體壇名將男選手維克托丘卡林、沙赫林、阿扎良和女選手拉蒂尼娜、馬尼娜、穆拉托娃組成的蘇聯隊取得絕大多數項目的冠軍。其中在男子項目中,丘卡林和瓦倫丁穆拉托夫在體操比賽中各3次取勝。如果算上本屆獲得的5枚獎牌,丘卡林在參加的歷屆奧運會上共奪得了11枚獎牌,其中金牌7枚。匈牙利女隊獲得女子團體冠軍和器械操冠軍。本屆奧運會獲金牌最多的是匈牙利阿格內斯凱萊蒂和蘇聯拉裏薩拉蒂尼娜兩位女子體操選手,各得4項第一。而拉蒂尼娜也成為繼芬蘭帕沃努爾米之後的第二位獲9枚奧運會金牌的運動員,她在歷屆奧運會中的金、銀、銅牌總數(18枚)為迄今奧運之最。

  美國籃球隊保持了自1936年以來的不敗紀錄。在一代籃球巨星比爾拉塞爾和J.C.瓊斯的率領下,他們在各場比賽中佔據了絕對優勢,每場均能以至少30分的差距擊敗對手總得分數比失分數多了一倍。

  在拳擊比賽中,匈牙利的拉斯洛帕普成為第一位三奪奧運會金牌的拳擊手。印度則第6次蟬聯曲棍球冠軍。

  在舉重比賽中,首次使用了在兩名隊員舉起同樣重量的情況下,以體重較輕者為勝的排定名次方式。美國運動員保羅安德森首先成為這一規則的受益者。在男子重量級比賽中,他和阿根廷運動員溫貝托塞爾維蒂都舉起了500千克的重量,但體重為137.9千克的安德森因體重輕於塞爾維蒂(143.5千克)而獲得了金牌,塞爾維蒂則只能獲銀牌。

  本屆奧運會在田徑、游泳、舉重、射擊、自行車比賽中共破56項奧運會紀錄,其中16項為世界紀錄。蘇聯獲37枚金牌,超過美國5枚,首次在金牌和非正式團體分上均高於美國。此外,蘇聯還獲銀牌29枚、銅牌32枚。美國第二,獎牌數依次為32、25、17枚。這是蘇聯第一次在金牌數上超過美國。澳大利亞列第三,獎牌數依次為13、8、14。

  中國情況:

  195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年會中以23:21的票數承認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為中國奧委會,但同時卻保留了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奧委會”,開了在一個國家中承認兩個國家奧委會的先例。國際奧委會後來又作出允許這兩個奧委會同時參加第16屆奧運會的決定,並規定兩個代表團使用的名稱一個是“台灣中國”,一個是“北京中國”。

  新中國奧委會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政治立場,堅決反對國際奧委會搞“兩個中國”的陰謀,在得知國際奧委會允許台灣參加這屆奧運會時,立即致電國際奧委會表示抗議,並明確表示:如果允許台灣參加,新中國將拒絕參加本屆奧運會。11月17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討論中國問題,後來統一了意見,即:以政治為理由的抗議,都不予理會。有的委員甚至建議中國應像民主德國、聯邦德國一樣能聯合組隊。結果可想而知,台灣體育組織被邀請參加比賽,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于1956年1月發表聲明,強烈抗議國際奧委會分裂中國的做法,並宣佈拒絕參加第16屆奧運會。

  中國台灣派出21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田徑、舉重、射擊、籃球、拳擊項目的比賽。

  其他:

  本屆奧運會的閉幕式有所創新。當時大部分比賽完畢的代表團都已先行回國,餘下的選手不多。為使閉幕式進行得緊湊而熱烈,澳籍華裔選手文強森(John Ian Wing)建議:運動員入場打破國家順序,相互混雜不分國籍。國際奧委會對此先是不同意,但最後面對現實,還是表示認可,但前提是至少要有400人參加。閉幕式那天晚上,留下來的選手全部參加,結果閉幕式比以往任何一屆都溫馨感人。這種革新,打破了國際間的生疏,象徵著人類的合作與和平,為大眾熱烈接受,從世界各地來的運動員攜手遊行,成為本屆奧運會閉幕式的最大特色,也為日後其他各屆奧運會所仿傚。

責編:王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