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娛樂頻道 > 散文專題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清明特輯(下)
唐風宋韻話清明

 

CCTV.com  2009年04月09日 16:37  進入娛樂城堡  來源:CCTV.com  

作者 姚雪 胥智慧

 

《歲時百問》裏這樣描述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的傳統,大約始於周代。在古代,清明節不如它之前的寒食節重要。但由於它們的時間接近,漸漸地,清明與寒食便合二為一。而寒食掃墓祭祖的習俗,與清明踏青尋春的傳統,也同時融合在一起,成為今天的“清明節”。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王青:清明這個節氣的名稱,最早也是出現在《逸周書》的《周月》跟《時訓》當中,在《淮南子•天文訓》當中,也提到過清明。那麼這個名稱的意義,據後人解釋,它就是説萬物清潔明凈這個意思。我們知道清明在二十四節氣當中,它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節氣,特殊在什麼地方呢?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我們知道這個節氣和節日是不一樣的。節氣是時間推移、季節轉換的一個標誌,它的這個設定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移動15度,那麼就是一個節氣了,所以它體現的是一種曆法意義,不是人為設定的。而這個節日呢,它主要是我們傳統的祭祀日、慶祝日、還有紀念日等等,它有比較多的民俗活動,所以這個節日跟節氣是有區別的。那麼清明呢,它實際上,我們現在清明所進行的一些民俗活動,它是包含了兩個日子,那就是寒食節跟清明節,這兩個日子的活動。寒食節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個紀念日,紀念的是誰呢?紀念的就是介子推。在民間傳説當中,介子推在晉文公回國之後,他不擔任官職,到綿山隱居起來,然後晉文公為了請他出來,就放火焚燒綿山,結果介子推就死在了綿山。那麼為了紀念介子推,大家在寒食的那一天禁火、吃冷食。實際上,這個傳説不見得是真實的,因為禁火這個習俗,可能在更早的時候就産生了,而且當時禁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它禁火的日子要長達一個月。曹操就曾經下令禁止禁火,這以後禁火的時間慢慢變為七天、三天。那麼寒食這個日子,它跟清明非常之接近。寒食節的這個時間,它是在冬至以後的105天,那麼它通常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者前兩天。那麼到了唐朝以後,因為這兩個日子非常接近,就混在一起過了,寒食跟清明就合而為一了。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也是跟清明密切相關的,那個就是韓翃的《寒食》,他寫的就是唐朝時候,京城裏全城禁火吃冷食的這麼一個習俗。那麼這首詩唐德宗是非常喜歡的。當時他要給韓翃授一個官職,但是同時代有兩個人都叫韓翃,唐德宗就批了一句説,授給那個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從這個小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流傳是非常廣的。

 

 

《寒食》(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哲學意味。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王青:我們都知道,清明時候它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是有兩項的,一個呢是踏青郊遊,一個呢就是祭祖、上墳、掃墓,實際上這兩項活動,它所需要的環境氛圍跟所體現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對立的。祭祖啊、掃墓啊、上墳啊,它所需要的氛圍是肅穆的、是莊重的,而它所體現的情感是悲涼的、是傷感的。而踏青郊遊,它所需要的氛圍是輕鬆的、閒適的,它所體現的情感是快樂的,但是我們民眾把這兩個活動放在一起過,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合適的,客觀上也許還起到這麼一種效果,就是説你追憶了逝者,體驗過死亡之後,再重新面對這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會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由於清明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也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所以在古典詩歌當中寫清明的詩、詞,那是非常之多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毫無疑問就要數杜牧的那個《清明》了。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詩人筆下,清明是河岸邊那一枝依依的柳條;清明是山林深處那一處久遠的牽掛;清明,也是氤氳煙雨裏那一抹若隱若現的憂傷。一句唐詩寫下了清明的主題。那個客行他鄉的杜牧,就在煙雨古道中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千古惆悵。

唐代的瑰麗在明月疏雨中遠去,宋朝的存在是為了承載大唐雄風的盛世繁華,是為了傾瀉浩瀚韆鞦的淋漓墨香。宋人張擇端用他細膩生動的筆墨潑染出清明時節汴梁城的錦繡河山、人生百態,那一幅清風拂柳、街巷河岸盡現人間春色的《清明上河圖》,古往今來不知攝獲了多少文人墨客婉轉的情懷。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融為一體,清明節,也就成為了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王青:那麼我們知道,寒食它是清明節的習俗之一。宋朝詩人黃庭堅,他有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那麼他這首詩寫的是上墳掃墓的,所以有關清明的重要的民俗活動,踏青郊遊、上墳祭祖和寒食禁火,這些在古典詩文當中都有體現。

 

 

《清明》(節選)(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南歌子》(節選)(宋)蘇軾

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

夜來微雨洗郊坰。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聽著時光流逝的清音,往者不復,一切恍然如昔。“佳節清明桃李笑”,任憑星移斗轉,那掩藏在歷史深處的風,依舊流轉在每一個明凈的季節,吹拂著來往過客的衣衫。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何平:我們為什麼會把清明記住?它不光是因為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間的其中的一個節氣,更多的來源也就是從唐宋之後,清明這樣一個節氣中間所凝聚的那樣一種人文情感,積澱的那樣一種民族記憶,它不只是節氣説的所謂清明來臨、萬事萬物都清潔明朗,所喚起的那樣一種明媚的感覺,它更多的來源也就是清明這個中間所凝聚的,我們對於故人、物事那樣一種追憶,那樣的一種嚮往,那樣的一種緬懷,因此我們在清明這樣一個節氣中間,或者説這樣一個節日中間,又有了比如説踏青啊、植樹啊等等,這樣一些與自然親近的活動,它其實也就是在這一個合流的過程中間,它沒有純粹的變成一個節日或者説儀式,而是使節氣本身和自然之間相關的一種東西,得以存留。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週;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作為春天最重要的節日,清明,不僅是對先人的一份祭奠和追憶,也蘊含著一份新希望、新生命的開始。而年年與清明相約的那一場春雨,帶著繾綣的詩意,古往今來,又勾起多少人心中的思念。思念是雨,融化最後一抹春寒;思念是雨,滋潤心中溫暖的回憶;思念是雨,帶給人們對晴朗的期待。在清明的雨聲裏,就讓我們一同走向那清潔明凈的未來吧。

 

責編:吳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