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魚 彭涯 胥智慧 熊佳林
端午節,不知道這個日子是不是因了屈原。
每每想到中國端午節的來歷,便格外地沉默和敬畏起來。腦海裏老是浮現出那個“遊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他。我們沒有資格同情他,甚至提起他的名字。想到他説過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頓生一種中國文人為喚醒蒼生而懷沙自沉、以死殉國的驚悚。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有的時候,僅僅是一個名字就能讓我們感動,“端午”就是這樣一個名字。
端午的來歷甚多,最為傳誦的還是那紀念屈原一説。屈原生長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曾經一度很受楚懷王的重用,被封為三閭大夫。他一生寫出了不少流傳千古的佳作,其中尤以與《詩經》齊名的《楚辭》最為卓著。後遭奸人排擠,屈原幾經顛沛,放逐天涯,在
《屈原集》作者 文懷沙:端午節這個節,大家一聽到端午節就想到屈原,因為屈原是死在投汨羅江的那個日子,是端午節,是
魂兮歸來,回到故里。細雨濛濛間,又讓人想起了那些遙遠而無法忘卻的過去。當年的楚家天下,已如東逝的江水,而詩人高貴的品格,卻矗立韆鞦萬載。他用不屈的生命刻寫了千年的文明,用磅薄的精神奠定了華夏民族永恒的愛國情懷。
魂兮歸來,重返汨羅。打江畔走過,用詩情傳昭忠骨,用腳步丈量詩人一生的坎坷。淙淙流水邊,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熔熔落日下,可是他愛國的熱情燃燒了楚國河山?他不是那個年代的王者,卻用一生的襟懷關愛黎民百姓;他赤膽忠心,在黑暗的夜裏上下求索著遠處的光明。
屈原紀念館館長 徐蔚明:屈原的求索精神,千百年來感召和激勵這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這種求索精神,是流淌在知識分子血脈中的一種精神因子,擁有了這種精神因子的時候,你在人生的道途上,你就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趟不過的河,你就有一種對真理、對事業的執著的追求。事實上,在屈原的身上,我們可以開掘出很多閃光的、屬於民族的、寶貴的東西。屈原在作品裏面所體現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強烈的戀鄉情結,也就是説屈原對家國,對家鄉、對國家的熱愛,對於開掘愛國主義、對於奠基愛國主義,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所以他的民本觀,“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隱于作品裏面那些對民眾、對勞動大眾的那種熾熱的愛,可以令我們感動的淚下,所以他對人民的愛是無私的。在兩千多年前,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就有一種強烈的民本觀,所以現在對我們的滋養依然是深遠的。那麼屈原的死,那是在文學上就開創了一種關於死亡的全新的命題。
《屈原集》作者 文懷沙:生命最可貴,但是比生命更可貴的就是“為什麼活著”這個理由,活著的理由比活著更重要,屈原一輩子為這個活著的理由獻出一切來。他對祖國的愛,他不是因為祖國愛他他才愛國,就當時的統治者楚懷王並不理解他。如果説我需要祖國的理解,所以一個人如果問一個人“你愛我嗎”,這已經進入到商品了。如果你愛我我就愛你,你不愛我我就不愛你。如果我的國家給我吃雞蛋糕,我就愛這個國家,吃窩窩頭就不愛了。假定窩窩頭都吃不上,餓肚子,就當漢奸。這是商品經濟所反映的一個觀念。屈原不是。一往深情,明知故犯,明明曉得祖國不能理解他,楚懷王不能理解他,但是他仍然改不了,沒有辦法,他愛祖國變成一種沒有辦法動搖的,不講理由的程度。這就是我們的屈原的愛國主義的傳統。屈原這個東方人,這個中國人,中國傳統啊,一往深情的愛,不是等價交換的愛。那麼,於是他死了以後,龍舟競渡原來是作為一個喻神的活動,就像《九歌》是喻神的活動,但是到了屈原這裡,(龍舟競渡)為了去救屈原,所以劃了船去救屈原。
競渡曲(節選)(唐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淩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競渡(唐 白居易)
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午日處州禁競渡(元 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汩羅江以一貫的平和出現在眼前。它也許曾風高浪急,也許曾有驚濤拍岸,但那是很古老的事情了,如今它就像一個老人,散發的只有生命的寧靜和沉香。
屈原在汩羅江畔居住長達九年,一草一木,一鄉一俗,都成為了他詩歌中清晰可循的物象。屈原碑林門楣懸聯:“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1996年,曹禺曾為之撰《屈原碑林記》。進門樓沿石道而行,迎面只見天問壇上的屈原問天塑像。先生衣帶飄冉,昂首向天。魂兮歸來,也不能再看一眼昨日的故土。
屈原紀念館館長 徐蔚明:屈原,他的魂歸於汨羅江,他的靈歸於屈子祠,他的詩歸於屈原墓,有江有祠、有墓、在這個地方,人們膜拜屈原的時候,就感覺到能夠找一個定點的方向。那麼作為一份遺産,這個地方見證了屈原在這一帶“行吟澤畔”、“憂愁憂思”的形象。這條江、這座祠、這個墓,它承載的屈原的思想、屈原的靈魂、屈原的精神,乃至於屈原的作品、屈原的文化,所以就給人感覺到屈原其實沒有死。
就在這江邊,千百年間古今文人志士的腳步聲沓然而至,步履匆匆。自屈原沉入汩羅江後百餘年,漢有長沙太子傅,過湘水,在洲上焚詩以祭屈原。後是司馬遷,他不遠萬里跋山涉水而來,站在屈原沉江的舊址,涕淚交流。韓愈來了,柳宗元、戴叔倫、孟郊、劉禹錫都來了。更近一點,又有白髮蒼蒼的詩人余光中,他稱汩羅江為“藍墨水的上遊”。篇篇的詩頁,古老的文字,成了唯一的痕跡。他們像驛道小站上的過客,來了,走了。走的時候不忘留下新的詩句,供後人取暖。
湘中 (唐 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
自古流傳是汨羅。
萍藻滿盤無處奠,
空聞漁父扣舷歌。
屈平詩(宋 司馬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余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屈原集》作者 文懷沙:屈原是非常愛太陽的,他有幾句詩很出名的:“吾令羲和弭節兮”,羲和就是太陽神,也就是端陽,端午節的那個節日的象徵,就是端陽節啊,端陽節是太陽的節日。他説“我下命令叫太陽慢慢地走”。太陽每天晚上要睡覺的,睡覺的地方叫崦嵫山,屈原下的命令,你要慢一點走,見到你老家,你不是睏了嗎?你要睡覺了嗎?“望崦嵫”,見到這個你要睡覺的崦嵫山,“而勿迫”,壓迫的“迫”字,這個字在古音念bi。“路漫漫其修遠兮”,路還很遙遠很遙遠,“修”就是長,又長又遠哦,“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四句詩是我看充分地表現了端午節的,端午又叫端陽,端陽節的,太陽節日的一個最好的來表達了屈原的思想。因為屈原講,我需要“上下求索”,我要尋找真理。
楚辭是生長在汩羅江畔的一棵參天大樹,楚辭亦是立於汩羅江畔的峻嶺奇峰。那汩羅江上飄零的孤舟,如何載得動詩人的滿懷愁緒?那遠去的魂靈,如那江面上沙鷗孤獨的身影,在遙遠的天地間飄揚,最終消散。唯有詩句,唯有浸潤在詩箋背後那條淡藍的汩羅江水,它無聲無息地滋養著中國文化之根,為那些飄泊的魂靈提供了溫暖的歸宿。
屈原紀念館館長 徐蔚明:從他的作品,他所創作的楚辭,他所代表的離騷,是中國文學上的珠穆朗瑪峰,是一座豐碑,給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而且從漢賦、唐詩、宋詞、明清的小説到現代,一代又一代地滋養著文學大家,給文學體裁影響深遠,因為他開創的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法,也就是一種新的浪漫主義的創作形式。他的人格、他的作品,連他的筆下的神鬼都是美的,所以屈原給中國文人的形象,給中國民族的形象,是一個民魂,是一個國魂,是一個詩魂。
《屈原集》作者 文懷沙:司馬遷講“夫人莫不貪生惡死”,屈原跳江了,人都消滅了還有什麼呢?而且你太無情了,對自己太殘忍了,你應該留戀生命嘛!他的死是有條件的,就是我把我的生命犧牲了,我為了一個集體,為了一個群體,或者為了歷史,為了後來的人,我讓後來的人生活的幸福。所以,一些英雄志士唱著國際歌走出去,離開生命的時候,文天祥走的時候,“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為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也是繼承了屈原的傳統,也是繼承了端陽節的性格。成仁取義,這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的性格從最早的龍的圖騰開始,圖騰(崇)拜就是嚮往光明,而且能夠忍辱負重這樣一種性格。還有擂鼓的聲音,如果説八月十五是吹著洞簫,晚上,那麼端陽節應該是敲著鼓聲在競渡,擂鼓的聲音。那個節奏很鮮明的,亮的,是個亮色的,把生存的理由看得比生存更重要的一個民族傳統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個性的這樣一個節日。
還是將這些被江水拍打了千年的感受和澤畔年年新綠如碧的一葦葦蘆葉相裹的粽子一起咽進肚子裏吧。從古到今,從小到大,粽子都是一個吃,但吃的心情已今古不同。老夫聊做少年狂,且把自己幻想成一條汨羅江的魚,為了屈原一年一次的魂歸,再吃一個粽子吧……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