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久居京城的人大都知道京郊懷柔有座紅螺山,紅螺山上有座紅螺寺。知道京郊還有一處古代名勝紅螺嶮(同險)的人就不多了。非但如此,古之紅螺嶮還屢屢被現代人誤讀。明代文人劉侗、于奕正一段描述紅螺嶮的文字被多個介紹紅螺寺的網頁所引用,並冠之以紅螺山原稱紅螺嶮。實際上,紅螺山和紅螺嶮,一個在京城東北,一個在京城西南。一字之差,謬之百里。經過一番考證之後,在一個春光明媚的假日,我們循著古人的足跡,去探訪真實的紅螺嶮。
九龍峪、八達嶺、桃葉口
紅螺嶮亦稱紅螺三嶮,“舊名幽嵐山,一曰寶金山。”(〔明〕《帝京景物略》)“紅螺嶮在上方山東三十里,循九龍峪,度八達嶺,入桃葉口。”(〔清〕《日下舊聞考》)儘管已知紅螺嶮的方位,但要找到九龍峪還真讓我們頗費了一番功夫。幾經週折,我們終於在孤山口尋到了蹤跡。孤山口村北的一條大溝叫九龍峪,沿溝上嶺當地人稱八寨嶺,古書有載:八達嶺也稱八寨子、八寨嶺。(此八達嶺非著名長城所在的延慶八達嶺)。早年孤山口的村民就是沿著九龍峪、八達嶺上的古道去黃山店一帶背煤的。
黃山店就是古稱桃葉口之地,到了黃山店一打聽,這一帶的村民大多知道寶金山在哪,令我們心中暗喜。
山門雲會門
車停泗馬溝,我們便按村民指引的小路上山了。上到寶金山,頓時被那“諸峰羅列、如劍如戟”的氣勢震住了。高聳的群峰猶如巨大的屏風圍起一片無比幽靜的溝谷,山高林密、溪水潺潺,紅螺嶮就深藏其中。進到紅螺嶮反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有在山脊上才能觀賞到寶金山的全貌。視線所及,一片青翠,間有山花,除了幾根高壓線桿,還都保持著原來的風貌。
下到溝底,便與循溝而上的古道匯合了。沿古道下行可達曾負盛名的道觀——玉虛宮,當年大太監李蓮英常到此避暑。據村裏人講,玉虛宮的最後一位住持上世紀70年代才過世。如今保存下來的是兩進院落、殿堂數間、古松、古碑和古塔。
沿古道上行遇三岔路口,進右側溝。走不多遠,只見一墜落的巨石,一端倚山一側,一端斜插溝底,中間的空隙剛好形成三角形石門。這正是古人所説“墜石開裂,真若門然”的“雲會門”(亦稱雲聚門)。
紅螺嶮真相
進了雲會門,才算真正進入紅螺嶮,繼續前行將依次通過下嶮、中嶮、上嶮。頗費週折之後總算到了中嶮的平臺上。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極樂寺的遺址。雖然廟宇不存,但厚重的墻體與高大的石碑顯示出當年寺院的規模。
在中嶮平臺上探尋了幾回,才找到通向上嶮的小道。上嶮的平臺不大,一處小庵依石壁而建。不遠是一洞窟,洞口頗大,因洞口向陽,被當地人稱作朝陽洞。據老鄉説,此洞原有千手千眼佛,“文革”中被毀。
沿小路順溝一直走到崖根石壁之下,可見斷墻和倒臥的石碑。這裡就是鐵佛寺遺址。當年建有大殿,供奉七尺高的鐵佛旌。聽村裏人講,鐵佛在抗戰中“獻了身”,佛頭得以倖存,現還埋在溝裏。到了鐵佛寺就離山頂不遠,可另外擇路登頂。由於時間不夠,我們到此止步。
明朝末年,兩位文人劉侗、于奕正遊覽之後寫下《紅螺嶮》一文,文中僅用22個字就概述了紅螺嶮的興盛史。不知紅螺嶮來日還能否再度興旺起來,再現“僧宇之”、“遊人傳之”的盛景呢?
交通小貼士
乘車:天橋或六里橋乘917路至週口店道口,再打車或換乘小7路到泗馬溝。
自駕車:走京石高速從房山閆村出口轉向週口店,再上周張(週口店至張坊)公路(注意不能走房易公路)行5公里到拴馬樁路口,右轉往北6公里到黃山店。
來源:京華時報
責編:曹宇蕾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