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哈爾濱的第四年。這一年寒假我沒有回家。
夜裏剛剛下過一場雪。早上起來,雪地上的腳印像一首寫不完的詩。我背上畫夾,不用想去哪,腳步便帶著我來到中央大街。是的,不用想。在一個學美術的人眼裏,如果哈爾濱是一個人,中央大街便是她的肋骨。在這裡,只需要找個地方坐下來,眼前的風景便能入畫。
雪後初晴的中央大街,美的讓人屏氣凝神。天真冷,仿佛呼吸進的不是冷空氣,而是一顆顆細小的冰晶。不過,這寒冷的感覺,我已經很熟悉。第一次來中央大街的人,一定會感到興奮。這是一條石頭鋪的路,整齊劃一的長方形花崗石,好像一塊塊俄式小麵包,踩在上面,很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和全國琳瑯滿目的各式步行街比起來,中央大街是絕無僅有的。遊客到了這裡,就好像突然與一位從未想見的美人相遇——她的皮膚光潔如鏡,她的眉眼古典精緻,她的雙唇溫婉浪漫,她的氣質像天鵝般驕傲,她的身上瀰漫著濃濃的歐式風情。
她天生就是一個謀殺膠卷的美人。謀殺遊客手中的膠卷,也謀殺我手中的畫筆。梁實秋先生曾經説過:“一種美術品,要了解其中的奧妙,要參透其中的底蘊,必須澄心下氣,默默相對,要遠觀,也要近視,方能心領神會。”來哈爾濱的時間裏,只要有空,我便會來這裡,從街的西邊開始,靜靜地為每一座建築畫像。這裡像一個舞臺,無聲地上演著百年的悲歡。而這一座座建築,便是這舞臺上的演員。新新舊舊,帶著不同年代的風格,訴説不同時代的輝煌。
我在這裡畫過四季,卻感覺從不曾畫出過完整的中央大街。這些拜佔庭式的、哥特式的、韃靼式的和黃瓦朱垣的建築們,裹著巴洛克風格、土耳其風格和晚清風格的外衣,雖然都曾經入過我的畫裏,但每一次看見它們,總有新的靈感躍入心裏。就好像現在,坐在溫暖的麵包店裏,陽光從窗子傾瀉進來,眼前的中央大街又是新的樣子。她純潔無暇,白雪覆蓋的建築透著一種悠遠。日光在屋頂上閃爍,又有一種年輕的純真。在這條街的面前,我是一個外地的遊客,又是一個笨拙的畫者;是一個忠誠的聆聽者,更是一個虔誠的信徒。
哈爾濱冬天最典型的風景,自然是冰雪。滿目都是白色,遊客並不多。大部分人看冰雕,都喜歡晚上來,在各色燈光的裝扮下,那些冰做的宮殿五光十色,美侖美奐。而對一個畫素描的人而言,這些華彩的燈光便沒了多少意義。喜歡素描,正是喜歡這種樸素地還原現實的方式。在我的畫裏,一切都是簡單的,純凈的。
人們喜歡用童話般的世界,來形容冰雪覆蓋的地方。無暇的冰雕,被暖色的陽光鍍上暖的色調,像是童話中的宮殿,閃著爛漫的光。幾乎人人看見這樣的景致,就會無端地想起童年來。或許在每個人心裏,雪就是純真的象徵,而純真的記憶,最多的便是在童年吧。
冰雪讓人回歸純真,即使這冰雕的生命是很短暫的。作為一個在一年之中,能擁有零下三十度和零上三十度風景的城市,她的每個姿態,自然都有別樣的動人之處。
哈爾濱其實並不冷。冷的只是氣溫。而這個城市的體溫,卻始終溫熱。在暖氣燒得熱烘烘的屋裏,隔著玻璃窗看陽光傾瀉進來,那份清澈純凈的陽光,是溫熱的。與憨厚熱情的東北人心無城府地相處,和他們一起爽朗地開懷大笑,是溫熱的。這一望無際的冰雪大世界裏,看到生命發自內心的快樂和眷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溫熱的。
紛紛颺颺的雪裏,我在廣場角落凝望遠處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這座教堂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遠東最大的東正教教堂。它始建於1907年。磚墻是紅色的,像是歲月裏沉澱下的一杯濃釅的酒。墨綠色的拜佔庭式尖頂,畫出這個城市天際線上最具標誌性的一條弧線。高聳的十字架,充滿宗教的莊重與威嚴。
據説“聖 索非亞”意為“神的智慧”。百年來,大教堂就這樣沉默著、聳立著,見證了這個城市所有的興衰起落。如今教堂裏已沒有了講經臺、信眾席和唱詩班,裏面展示著這個城市不同時期的歷史照片和建築資料。
那些老照片是歷史凝固的瞬間。看到他們,仿佛看到歲月留下的一張張請柬,邀我們去會晤消逝了的昨天。
鴿子在飛翔,孩子在玩耍。從歷史的凝重裏出來,這現實中的和平與寧靜讓人沉醉。
我愛這教堂的黃昏。在夕陽的余輝裏,她仿佛在燃燒。那深紅色的磚墻像她綿延了百年的信仰,熱烈而凝重;那閃光的十字架是她的火焰,鮮明而剛強,永不湮滅。白鴿在盤旋,有的停在廣場上,有的飛上教堂的窗前。這白色的精靈在雪中舞蹈,讓這景致帶上了一種詩意的神迷和憂傷。
一個女孩走過來,請我給她畫一幅素描。夕陽的微光裏,她的美麗讓我無法拒絕,雖然我的手指已有些凍僵。
她靜靜地站著,教堂是她的背景,和她一樣,美麗而溫柔,卻又帶上一點黃昏的心事與憂傷。
我的腦海裏突然浮現一首詩:那一天我們走在街上/雪花開始飛舞/攪亂著我們的視線/於是街道冰冷冷的面孔/開始變得親切。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