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
驚蟄在這個24節氣當中,它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節氣呢?這24節氣它的概括是不同類的,有的是完全著眼于季節的變化,比如立春、立冬、春分;有的是著眼于氣候,大暑、小暑、大寒、小寒;但是也有一類是著眼于物候,就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段裏,自然的景物發生了什麼變化。驚蟄屬於這一類。
"驚",什麼驚?打雷啊。春雷,第一聲春雷。春雷響起如何呢?就把還在睡眠的那些小生物給叫醒了。"哲"就是蟄伏的生物,當然主要是爬行類了,我們知道蛇、古代傳説的龍,驚蟄主要是説這個。當然 古代在分析驚蟄這個物候變化的時候,説的更細一點,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桃始華”,桃花開了,這是驚蟄的一個表現。但是我想這個恐怕不應該是現在河北京津一帶,應該是中原。第二個“鸧鹒鳴”,黃鸝鳥開始鳴叫了。第三個階段叫“鷹化為鳩”。古人對自然的研究不到家,他有時候我們今天説有點迷信,他説到春天的時候,萬物都是充滿了一種勃勃的生機,比較和諧。秋冬是肅殺。所以鷹這種猛禽改變性質,鷹變成斑鳩了。那麼今天看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古人這麼認為。到驚蟄的時候,桃花開了,黃鸝鳥叫了,連兇猛的鷹都變成了斑鳩了。這就是驚蟄這個節氣,這個時段裏發生的物候的變化。
但是驚蟄這個節氣當它在定型之後,在它傳承的過程當中,除了這種自然的物候的變化以外,它也有了相當的文化底蘊。也就是説,它和一些文化方面的話題發生了聯絡。這種聯絡主要是在兩方面。一個方面就是通過這個“驚”字,和雷發生了聯絡,也就是和春雷發生了聯絡。古人對於雷,特別是春雷還是很有一種敬畏之心的。我們讀《周易》有一卦叫無妄,它的卦相上面是天,是乾卦;下面是震,就是雷。然後這個卦辭,就是“雷行于天下”。宋代有一個著名的大儒程儀——我們都説“程朱理學”,“朱”就是朱熹,“程”就是大程、小程,小程就是程儀——程儀他在解這卦的時候,他專門把這卦和驚蟄連起來,他説“雷行天下”就把所有藏著的、蟄著的——他説“驚蟄藏”——把所有藏著的就都驚起來了。然後就是萬物復蘇、萬物生長,就充滿了生機。所以蟄和雷有關,而雷又和萬物復蘇、萬物恢復生機有關。通過了這種儒家的經典,通過了大儒的闡釋,就給驚蟄和春雷之間的關係,把春雷和人們這種新生、這種希望、新的生命過程産生聯絡,使得這個節氣一定程度上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內涵。
關於周易它所闡發的哲理,在古代文人當中還是有相當的影響。我們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來,就是他們碰到驚蟄的時候,想到的是春雷,然後由春雷想到一種萬象更新、一種希望。比如陸游有這麼一首詩《聞雷》,就是聽到第一聲春雷。他説是“兒童莫笑是陳人”,説年輕人不要笑話我是一個老邁的、過時的人;“湖海春回發興新”,説我看到春天來了,我仍然有勃勃的生機,有很高的興致;為什麼發興新呢?因為我聽到了雷,“雷動風行驚蟄戶”,説春雷一響春風起了,所有蟄伏的萬物都起來了;“天開地辟轉鴻鈞”整個的宇宙就是一番新的氣象。所以像陸游他是借著驚蟄借著春雷來表達自己,對於理想對於未來的一種希望,也是對於自己雖然生命逐漸地老去,可是我還不甘心,我還是有一種追求的這樣一種心態。我想這是驚蟄這個節氣,作為它文化意蘊的第一層。
第二層就是“蟄”。什麼東西在蟄,什麼東西被驚?剛才我説了,爬行類的東西多,還有就是昆蟲。但是在人們的觀念裏,這些是不看重的,人們在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假如要給它加一些文化意蘊的時候,提到的都是一個代表性的生物,但是是一個虛構的生物,就是龍。蟄總是和龍連在一起的。剛才説到周易,周易裏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一卦,這卦辭也很有名,年輕的朋友都很熟,就是乾卦。乾卦是六個陽爻,從最底下往上數,陽爻就代稱為九,第一個叫初九,它的爻辭就是“初九潛龍毋用”。潛龍是什麼呀,就是蟄伏的龍。説一開始的時候,龍是處在蟄伏狀態,這個時候你不要急著做什麼事情,因為你的時機還沒有到來。那麼到第二呢,九二“龍見在田”,你就出來了,驚蟄了,你就出來了。當然一步一步的發展,到九五“飛龍在天”,你就可以大展宏圖了。所以龍總是和蟄有關係。金代有一個大詩人叫元好問,他有一首詩就叫《春雷起蟄》,就有這麼兩句,他説“待得春雷驚蟄起,其中應有葛陂龍。”説春雷一響起,各種蟄伏的東西都起來,那麼我們最關注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神龍。“其中應有葛陂龍”。所以龍和蟄連在一起,又和起蟄連在一起,這也是一個特別的文化的內涵。由於驚蟄和龍中間有密切聯絡,實際上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在驚蟄前後還有一個俗節,就是二月二。現在大家常説“二月二,龍抬頭”,我覺得在二月二的時候,大家強調這個龍抬頭,很重要的一點,龍為什麼要抬頭呢?原來是低頭的。為什麼龍會低頭呢?龍是蟄龍。所以二月二龍抬頭,其實和驚蟄有相通之處。同時還有一個意思,這個時候是一個漫長的冬季的休閒結束了,春耕開始了,“農家少閒月”啊。這又開始了一年新的忙碌了。在這個新的忙碌裏,人們最希望的是什麼呢?春天要開始耕作了,“春雨貴如油”,希望降雨。所以當春雷響起的時候,人們最希望的是把冬眠的龍叫醒吧,請它飛上天,給我們灑下一點甘霖吧。我想最深層的心理,龍抬頭、驚蟄、春雷驚起了龍,恐怕還是和民眾的這種心理有一種呼應,所以它才能夠成為一個影響廣遠的一個民俗。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