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當代流行音樂打破圍剿的幕後故事

 

CCTV.com  2008年12月18日 13:34  進入娛樂城堡  來源:中國青年報  

  12月13日,中央電視臺3台隆重推出了《歌聲飄過三十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會》節目。這場電視系列晚會令許多當事人看後激動得睡不著覺,也令年輕人覺得新奇。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在風風雨雨中成長的3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從1978年走到今天,經歷了多少坎坷。海軍政治部編研室原主任、海軍大校吳殿卿,和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藝術指導、當年專門為程琳創作《小螺號》的付林,向《青年參考》報記者講述了改革開放時期圍繞流行歌曲發生的幕後故事。

  1.“鄧麗君”先在地下流行

  1978年,廣州恢復茶座,歌曲成為文化消費品。除了重見天日的《劉三姐》、《洪湖水,浪打浪》、《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一大批曾經的“毒草歌曲”、“黃色歌曲”外,港臺歌曲也“走私”進來。台灣電臺特別製作了“鄧麗君時間”,不少人白天聽“老鄧(指鄧小平同志)”,晚上抱著半導體收音機偷偷聽“小鄧”。

  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始於黎錦暉(1891~1967,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作曲家,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居於上海)在1927年創作的《毛毛雨》。1949年後,流行音樂在內地被代之以革命歌曲,而在港臺卻長唱不衰。“鄧麗君”讓8個樣板戲看了10年的人們知道了通俗歌曲是這樣的舒服、優美。

  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鄧麗君”被大批翻錄成錄音帶,再由卡式錄音機播放,並在各地“地下”流行。那時,三洋牌錄音機和喇叭褲、不撕商標的太陽鏡、紅棉吉他一樣時髦。雖然中央電視臺1995年才第一次出現鄧麗君的形象,但早在1980年,大街小巷就到處飄揚著“鄧麗君”。沒有包裝,沒有炒作,音樂發行史上的奇跡就這樣出現了。

  2.新中國第一次投票“選舉”歌曲

  歌風雖然大變,但反對派依然強大,甚至懷抱吉他的那些人物也被視為大逆不道。1979年初,《歌曲》雜誌因刊登歌曲《丁香花説我愛你》受到批評。由於發表這種“不健康”的歌曲,《歌曲》編輯部經常挨批,他們對此當然不服氣。於是,《歌曲》1979年6月號編發了一組爭鳴文章,有叫壞的,也有叫好的。其中一篇文章是《丁香花是香的》,署名黃書田。文章説誰也不會因為唱幾句“我愛你”就不正派了。

  可是,怎麼證明大眾喜愛流行歌曲呢?

  1980年1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挑出75首人氣很旺的歌曲,《歌曲》編輯部出資5000元,製成選票。短短20天,25萬張選票先後寄回來了。這是新中國第一次投票選舉歌曲,也是第一次為流行歌曲排隊。李谷一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得票最多,《祝酒歌》第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第三。之後是《再見吧,媽媽》、《泉水叮咚》、《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心上人啊,快給我力量》、《大海一樣的深情》、《青春啊青春》、《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陽島上》、《絨花》、《我們的明天比蜜甜》、《浪花裏飛出歡樂的歌》、《永遠和你在一起》。

  1980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和《歌曲》編輯部在首都體育館舉辦“聽眾喜愛的15首廣播歌曲”音樂會,座無虛席。《歌曲》雜誌也因此名聲大振,發行量從幾萬份上漲到37萬份。

  這些抒情歌曲單唱都是好歌,可是集合在一起,在某些權威人士眼中就成了“靡靡之音”。

  3.李谷一的《鄉戀》成了出頭鳥

  1979年底,李谷一演唱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説》中的插曲《鄉戀》,引起軒然大波。這時的李谷一已經獨唱了20年,有著花鼓戲和京劇底子的她,把《鄉戀》這首有探戈味的抒情歌曲唱成“氣聲”。大受普通群眾歡迎的同時,也招來一些尖銳批評。有人説,“氣聲”這種喉頭放鬆,發出氣流摩擦的輕聲是“港臺明星的唱法”,是靡靡之音,不正經,離經叛道,不符合社會主義藝術規律。還有人説,台灣有個鄧麗君,大陸有個“李麗君”。

  1980年4月,音樂界召開西山座談會,討伐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報刊上接連出現利斧般的文章,李谷一甚至被説成“黃色歌女”,她的歌曲錄音帶被封殺,本人還險些丟了“飯碗”。

  但是李谷一演唱的《鄉戀》卻很受追捧。1983年,中央電視臺首次舉辦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應觀眾強烈要求,李谷一終於亮相“春晚”,並演唱《鄉戀》等歌曲。至此,李谷一才得以正名。此後,即使節目單上沒有《鄉戀》,但只要李谷一齣現在舞臺上,不唱《鄉戀》就下不了臺。

  4.《北京晚報》舉辦“新星演唱會”

  1980年9月23日,中秋節,一場雨澆得北京氣溫驟降,但首都體育館熱氣沖天。《北京晚報》在這裡舉辦了首場“新星音樂會”。李谷一因聲帶出血缺席,朱明瑛、蘇小明、鄭緒嵐、遠征、吳國松、王靜、李默和任雁等8位青年歌唱演員先後登臺,造成一個又一個轟動。在“新星演唱會”之前,她們全都名不見經傳。

  《北京晚報》怎麼會想起辦音樂會呢?李谷一遭到非難時,剛剛復刊不久的《北京晚報》站到她這一邊。1980年7月28日,《北京晚報》發表《“搶救”歷史》一文,為20世紀30年代的流行歌曲《何日君再來》正名,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北京晚報》文藝部決定籌辦“新星音樂會”,體育界稱明星,文藝界為什麼不能稱明星?“歌星”一詞由此而來。《北京晚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本報舉辦〈新星音樂會〉》的消息,接下來幾天整版介紹,甚至還刊登了當時罕見的廣告。購票的長龍從首都體育館一直排到動物園,半夜就有人來排隊了。不到3個小時,3萬多張門票銷售一空,1角錢1份的“新星音樂會”節目單也被一搶而光。而那時一份《北京晚報》才賣2分錢。因卡式錄音機的出現陷入困境的中國唱片社,在演出現場架一個麥克風,將現場演出實況灌製成唱片,一舉扭虧為盈。

  5.專為蘇小明譜寫的《軍港之夜》

  “新星音樂會”上,蘇小明朗誦般的演唱,質樸、深沉、含蓄,《軍港之夜》一舉成名。蘇小明本來是海軍政治部文工團的合唱演員,1980年初,樂感好又學過美聲的她把港臺歌曲唱得很不錯,於是她在海軍機關的幾場內部演出中開始獨唱,並博得滿堂彩。海政文工團讓蘇小明參加“新星音樂會”,“新星”總不能唱港臺舊歌吧,詞作家馬金星與曲作家劉詩召急中生智,為蘇小明專門譜寫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軍港之夜》。

  “新星音樂會”轟動全國,但流行歌曲並未因此翻身。《北京晚報》負責文藝報道的記者沙青、過士行、辛鐵池三人,因籌辦“新星音樂會”挨了批,沙、辛兩人還被調離文體組。《軍港之夜》也受到非議,被認為“太軟,怎麼能唱海軍戰士睡覺呢?”。上邊幾次不點名批評,並規定元旦、春節演出時,蘇小明要唱《十送紅軍》。

  但時任海軍司令員的葉飛聽了《軍港之夜》,認為很好。於是《軍港之夜》成為蘇小明的保留節目,也成為中國軍旅歌曲的經典曲目。

  6.程琳年紀太小沒背處分

  就當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還在爭論不休之際,程琳唱的《小螺號》又“黃”了。1967年10月出生的程琳是海政文工團的二胡演奏員,她1979年獲全國二胡比賽優秀獎,同年又獲全軍匯演一等獎。小小年紀的她愛唱歌,無論在走廊還是在洗衣房,人沒到,歌聲已先到。也許是從小泡在音樂裏,程琳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和模倣能力,被人戲稱為“鄧麗君第二”。

  “鄧麗君第二”以假亂真的歌聲,讓海政文工團小樂隊的負責人付林萌生了創作慾望。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的付林,決定為小程琳寫一首兒童歌曲……

  “小螺號,嘀嘀地吹,海鷗聽了展翅飛”,13歲的程琳果然把《小螺號》唱得不同凡響。此後,不少單位邀請程琳前往表演,付林就騎著自行車,帶著小程琳四處趕場。在童音的掩護下,“鄧麗君第二”昂首走出“地下”。

  可沒幾天,批判聲又鋪天蓋地了。“鄧麗君的歌是腐朽的資本主義藝術,一個13歲的孩子,怎麼可以唱這種歌?怎麼可以這樣唱?”“這是走的什麼路?這還像部隊演員嗎?”“背後操縱”的付林受到黨內嚴重警告。小程琳還不到入共青團的年齡,沒有處分可背,但按上邊要求被封殺。銷聲匿跡整整兩年後,程琳才恢復獨唱,被送到東方歌舞團進修……

  不過,王潔實、謝莉斯那時翻唱台灣校園歌曲《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等歌曲,卻被網開一面。但仍有不少人排斥流行歌曲,有關演出主管部門甚至曾規定“三個流行歌手不能同臺演出”。

  7.百名歌星演唱《讓世界充滿愛》

  時間到了1986年,這年是“世界和平年”。在前一年,美國40多位歌星聯唱《天下一家》,為非洲災民義演。中國台灣地區為“世界和平年”搞了個60位歌星的聯唱《明天會更好》。中國大陸音樂人也不能缺席,22歲的郭峰決定為世界和平年創作一首集體演唱的流行歌曲《讓世界充滿愛》。

  1986年5月9日,為世界和平年舉行的《讓世界充滿愛》演唱會在北京工人體育館唱響。韋唯、程琳、杭天琪、付笛聲、蔡國慶、崔健等128名大陸歌手集體亮相,演出獲得巨大成功。優美流暢、抒發大眾情感的主題曲《讓世界充滿愛》不脛而走。

  從這時起,音樂界不再“圍剿”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套上通俗歌曲的外衣,也算是名正言順了。

  (未經《青年參考》報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不得轉載“秘聞顯影”版稿件,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來慧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