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再年輕一回,再選擇一次樂意幹的行業,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的職業。”
“縱使目前的話劇不算景氣,我依然苦戀著她。”
“我只是在戲劇面臨挑戰時,做到了堅守、努力。”
在趙瑞泰新時期文藝創作研討會上,這位66歲的高産劇作家向與會者敞開心扉。
感恩改革開放30年
“火熱的軍旅生活不但使我的創作有了一個好的開局,而且還鑄造了我一生與時代共節拍的靈魂。”回首創作生涯的重要階段,趙瑞泰感慨地説。
趙瑞泰,1942年出生,上海人,1950年隨父母從上海遷至武漢。1961年參軍入伍,在廣州軍區某高炮團期間,自編自演了《連長和我打乒乓球》、《事故發生之後》等小戲,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的讚譽與好評。軍營初試創作獲得的成功喜悅,使他愛上了戲劇事業,並暗自編織著一個要成為劇作家的夢。
1968年復員回武漢後,趙瑞泰先後在武漢話劇院、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擔任編劇。1978年後的30年,趙瑞泰迎來創作高峰,先後創作了《漩渦》、《迷途姑娘》、《江流》、《母親》、《春夏秋冬》、《張之洞》等10多部戲劇和《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向警予》、《國旗之子》、《中國保爾》等70多部(集)電視劇,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回想自己的創作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創作歷程,趙瑞泰最為之欣慰的是,有幸將中國近代史上的兩大家族——宋氏家族和蔡氏家族的故事搬上舞臺和屏幕,先後推出了話劇《母親》,話劇和電視連續劇《向警予》、《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等作品。“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時代的賜予,我最想説的是感恩時代,感恩改革開放30年!”
不離開劇院 不離開生活
基於趙瑞泰在戲劇事業上取得的卓著成績,武漢市有關領導十分器重他。面對做領導幹部還是劇作家的選擇,趙瑞泰一度搖擺不定。
“培養一個劇作家比培養一個一般幹部難,去寫作吧,你有這方面的條件。但你要永遠記住,當劇作家不容易,第一不要離開生活,第二不要離開劇院,那是劇作家不能離開的土壤!”在生命的拐點,已故老戲劇家、時任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的呂西凡的肺腑良言,為趙瑞泰指明了人生方向,並成為他一生創作的座右銘。
為了寫好《向警予》,他在6年多時間裏翻閱了百萬字的史料,寫了50多萬字的採訪筆記,沿著向警予的足跡走遍長沙、上海、北京、武漢等地,訪問了70余位有關人士。為了寫宋氏三姐妹,趙瑞泰花了5年時間,奔走于京、滬、寧、穗以及海南島等地,採訪了各方人士,參閱了900多萬字的資料,在浩如煙海、紛繁複雜的故紙堆中,提煉、梳理事件、細節,創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宋氏三姐妹形象。
有人向趙瑞泰取經,問他的作品為何個個擲地有聲?趙瑞泰不加思索地説:“緊緊盯著你的人物!懷著作家對當代思考所産生的激情,深入到這些人物的心靈深處,在歷史和今天的碰撞點上,迸發出能使昨天和今天産生共鳴的藝術火花。”
主旋律題材也能生動感人
縱觀趙瑞泰的創作歷程,可以説,他的藝術生命與時代命運休戚與共,他的作品無論話劇《春夏秋冬》、《母親》,還是電視劇《向警予》、《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都鮮明突出地反映與回應了“改革與開放”主導的以人為本的價值觀。
看到多産作家趙瑞泰屢屢獲獎,社會上個別人開始在背後嘲諷,説他趕時髦,專寫英雄、偉人,專抓主旋律和重大題材。對此,趙瑞泰這樣解釋:易卜生為什麼寫《娜拉》?《娜拉》為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不就是因為劇作家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所造成的?很難設想,一個完全超脫或企圖超脫社會與政治的作家,能寫出如此具有長遠影響力的作品來。
1987年,在重慶召開的全國計劃單列城市首屆戲劇年會上,趙瑞泰曾圍繞戲劇與政治的關係問題作了發言。他認為,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不可能超脫社會,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作為社會人而存在的,不可能不接受社會和政治的制約。時至今日,趙瑞泰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創作主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與生活熱浪融為一體。
武漢大學教授鄭傳寅評價説:“趙瑞泰的作品絕非搭乘政治快車簡單配合現實,他的作品具有突出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強烈的現實關懷,他善於把有價值的生活轉化為審美對象。”
66歲從頭越
在話劇事業進入後百年之際,有人叩問:中國話劇還有下一個百年嗎?對此,趙瑞泰表示:“只要有堅守話劇陣地的戲劇人存在,中國的話劇事業一定會有輝煌的明天!”
從事了大半輩子話劇創作的趙瑞泰如今66歲了,武漢戲劇界的許多新老演員都擔心趙瑞泰會離開戲劇舞臺。曾在話劇《母親》中成功飾演母親一角的演員強音對趙瑞泰説:“趙老師,您千萬別退休,您要是退休了,我們就都沒有戲演了。”趙瑞泰的回答則讓大家吃了顆定心丸,“如果讓我再年輕一回,再選擇一次樂意幹的行業,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的職業。雖然我現在已經66歲了,但我要活到老、寫到老,生命不息、尋夢不止,66歲從頭越!”
看來,趙瑞泰還想再拼搏一回。
責編: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