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年借糧到週游全國,衢州老人吳高海百萬字實錄生活滄桑
52年,110本日記,100萬字。74歲的衢州老人吳高海,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卻堅持不懈地寫了52年的日記,從上世紀50年代的愁吃愁穿,到前兩年週游全國,直到現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吳高海説:“我的日記只有很少一部分記自己的事,大部分是記村裏的事。翻看這些年來的日記就能發現,這些年來,尤其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
第一本日記(1956年) 關鍵詞:借糧
過年了,11戶人家借的糧還不上
吳高海的第一本日記本自己用白紙裝訂的,封面上寫著“1956”,薄薄的紙已經發黃變脆,拿在手裏翻看要很小心,每一張都用蠅頭小楷寫得密密麻麻。1956年春節前,老吳在日記中記述了村裏的情況:“全社缺糧戶40多戶,做棉衣40多件,半腳大衣5件。有一家人從沒有穿過衛生衣,今年買了4件。”老吳嘆口氣説:“那時候吃不飽是常有的事。我們村有位老人,她的兒子在縣裏當糧食局長,可是她到年底還得向村裏借糧。”
在第1本到第10本日記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字是“借糧”,吳高海在1962年的日記中記錄了他自己的借糧賬:“本人有4次借糧記錄,一次140斤,一次45斤,一次30斤,還有一次13斤,12月1日還34斤。到年底,村裏還有11個人借糧無力還。”
“我有5個女兒一個兒子,家中8口人,翻翻那幾年的日記,本本裏面記的都是糧。年年要借糧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68年。”老吳説。
第60本日記(1986年) 關鍵詞:工資
一個月賺的比以前一年還多
1985年,五十埂村辦了一個磚瓦廠,吳高海到廠裏當了一名管理人員,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元,但對於剛能吃飽肚子的吳高海來説,已經很滿足了。“後來很多村民都到廠裏幹活了。過了四五年,我每個月能拿到500元工資了。一個月就能賺以前一年都賺不到的錢,而且是拿工資,對於我們做了一輩子的農民來説,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我們全家共同打拼,攢了10多萬元。1998年,我們推倒原先的稻草房,蓋起三層樓磚瓦房,當時,那可是村裏最好的房子了。這都得感謝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好政策——這可不是套話,絕對是真話啊。”
這一年,五十埂村的荒山上種滿了橘子、桃子、李子,老吳也在自己的日記裏興奮地又一次用數字記錄了村裏的變化:“1974年:全村180戶人,843人,勞動力289人。全村共有耕地910畝,杉木林地374畝,油茶地500畝,全村的工業生産總值11萬元多。1986年:全村的人口932人,村磚瓦廠承包款18萬元,年底磚瓦廠職工每人發獎金775元。”老吳指著這段文字高興地説:“村裏自從辦起這個磚瓦廠,全村經濟出現很大增長,五十埂村成了衢縣的經濟強村,還得到縣領導的表揚呢。”
第76本日記(1994年) 關鍵詞:變樣
全村蓋起98幢二層樓
其後的幾年,不僅借糧成了老黃歷,連讓吳高海賺到生平第一份工資的磚瓦廠也很快成了老黃歷。村裏飛速地辦起了更多的廠,更多的村民走出了農田,走進了工廠,還有的人乾脆自己辦起了廠,當起了老闆。
“有一天我沒事,重新翻看了以前的日記,粗粗列了一個表,我發現,變化真是太大了。不説遠的,從1980年開始到1994年,14年間,村裏已經變了樣了。”
吳高海在他的日記裏列出了這張表:“1980年以前,人均收入:211元,工業:茶;糧食:人均700斤;住房:全部泥墻房;文化:一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進城:基本不進。1980年到1994年,人均收入:1171元;工業:磚瓦廠、鋸板廠、燈泡廠等,共21家企業;住房:全村二層樓98幢;文化:投15萬元建起電影院,改造村校舍;進城:不僅到縣城,還到全國各地旅遊。”
老吳説:“老百姓生活條件的變化,能反映國家興盛。我們村從年年借糧的村到文明小康示範村,沒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哪來我們的今天?”
第106本日記(1999年——2007年) 關鍵詞:旅遊
明年要遊五湖四海
1999年, 做了多年村支部書記的老吳退休了,他開始籌劃他很久以來的一個心願:週游全國。
在吳高海的第106本日記本上,記錄了他從1999年開始的每一趟旅程。“這本日記,我專門用來記旅遊路線和花費。現在生活好了,我又不抽煙不喝酒,家裏也沒有大的開銷,所以,我每年花2000元出去旅遊一趟,到去年,除了台北以外,全國省會城市我都去逛過了。”
“2007年4月19月至29日去拉薩,艱苦旅遊,共開銷1354元。”在日記裏,這段文字特地用大號字寫出來,因為這是最艱難也最有意義的一趟旅程。老吳説,去拉薩一直是他的一個心願,特別是青藏鐵路開通後,他打定主意要坐著火車去雪域高原看看。
老吳從衢州乘火車到上海,買了一張到拉薩的火車票,為了省錢,路上一日三餐都是自帶的方便麵。“在拉薩布達拉宮買門票,要100多元,我掏出了老年證要求打折。工作人員説,門票一般不打折,但是你一個74歲的老人獨自到拉薩,有勇氣,破例給你打折吧。”
在老吳家的客廳墻上挂著幾個大鏡框,裏面全是他到各地旅遊時拍的照。老吳按華東、華北、華中進行了排列,照片上還寫著旅遊的日期和地點。“明年,我要到太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等五湖四海去旅遊。我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月潭,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兩岸早日統一,讓我有機會到台灣去看看。”
第110本日記(2008年) 關鍵詞:文化
把老祖宗的“遺産”整理出來
去年9月,衢州衢江區大洲鎮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成立了一個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吳高海是小組成員,從去年開始,吳高海的日記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的專題。
“真是忙啊,天天沒得空。我重點調查五十埂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走遍了全村每一戶人家,所有的老人都採訪過了,他們談到村裏的地理、民俗、傳説甚至婚喪嫁娶的每一個細節,我都記在日記裏,報給普查小組。”
吳高海在日記裏詳細地記錄了村裏的年俗:“年三十這天晚上,全家吃團圓飯。老人要給孫子、孫女壓歲錢,女兒女婿、兒子兒媳也要給老人紅包,叫孝順錢。”吳高海説:“我聽老人們講到這段風俗時,非常感慨。老愛小,小敬老,這實際上是提倡和諧的家庭氛圍。”
合上日記本,吳高海説:“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吃穿已經不是大家最關注的了,我希望為兒孫後輩做些有用的事,把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整理出來,繼承下來。”
吳高海已經準備了一本新的日記本。這第111本日記,吳高海仍然準備用它來記錄村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責編: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