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的這個早晨,羅京去世的消息,狂風一樣捲起我們內心的痛惜之情。不信、不忍、心疼、心痛……真的難以置信,就這樣失去那張永遠親和的“國臉”、那個充滿磁性的溫暖的聲音。
大概真的太不願意這樣的好人從我們身邊消失,所以,今年愚人節有流言傳出他病逝時,人們才會這樣憤怒;也所以,到了今天,已經回天乏力,仍然會有人喊“這不可能,我不相信……”定時定點的相約,看那莊重沉穩儒雅的形象,已經成了很多國人一項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以至於有人對他有了一種“你是我們的家人”的信賴;也有人直率地表達內心的感情:“我不喜歡《新聞聯播》,可是喜歡你”。
25年的堅持,在日復一日不斷重復的程序中,在一個一成不變的節目形象中,羅京以近乎可怕的“從來不出錯”,表現出一個男人最大的責任感、最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今天,在他離去之時,人們把內心最大的尊重、把山呼海嘯般的懷念送給他,只是因為,他做的工作雖然特殊,卻平凡莊重,但他,卻活出了卓越的人生過程。 馮秋紅
中國失去了最好的聲音
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和電視一起,進入了我的生活。可以這樣説吧,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人都是看著“他的節目”長大的。生活天翻地覆、日新月異著,保持原有風格幾乎是一件可恥的、丟臉的事情,但他卻永遠堅持不變,他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嚴肅、莊重、沉穩、大方,和《新聞聯播》自然的一體感使他漸漸成為該節目的象徵,也因此他失去了與我們“親密”的機會,我們仿佛從來沒想過他會衰老,他會生病,然後有一天,他……也會死去。
羅京曾説,觀眾對他的了解是片面的,話語中不乏遺憾。因為患病,我們開始更多地了解他、他的經歷、家庭、朋友、性格等等,我們開始將他和“他的節目”分離開看待,他變得更完整更立體。
這樣地送走他,希望他可以少些遺憾吧。
馬 彧
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經有一個階段,一成不變的《新聞聯播》的主播們要不要換一些“新鮮”面孔,著實地在媒體上喧囂了一陣。據説,要換人,那還是一個什麼代表提議的。對這樣的“提議”,我感到非常厭惡,這個世界是怎麼了?在我們身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高速變化和運轉,我們踉踉蹌蹌地追逐著或被驅趕著,來不及放慢腳步體會“慢生活”的細水長流的美感的時候,為什麼他們——可以讓我們在過去10年、20年的歲月裏幾乎感受不到變化與變動的《新聞聯播》主播們,也要受到那種不年輕貌美、不潮流時尚的聲音的干擾?我懷念著羅京們那幾乎沒有表情的播報新聞方式,不論是那面孔,還有那聲音,都深刻地涵蓋著他們異於常人,甚至異於整個社會的堅持與恒定。
在用電視手段濃縮的波瀾壯闊的社會全景旁邊,羅京們的努力與付出,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點什麼嗎?我,為這樣一個播音員的離世感到傷感。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