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綜藝官網

中國雜技:難其“技” 更要美其“藝”

戲劇演出 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7年09月30日 10:1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表演的《文明記憶——脖支造型》

  在傳説中八仙過海的蓬萊仙境,今時的雜壇健兒們齊聚爭鋒、各顯神通。

  9月20日晚,第十屆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雜技比賽在山東蓬萊落幕。經過激烈角逐,最終,中國雜技團有限公司的《九級浪——桿技》、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突破——抖杠》、濟南雜技團的《雲端鼓舞——高椅》、浙江曲藝雜技總團有限公司的《文明記憶——脖支造型》等10個節目脫穎而出捧得金菊獎盃。

  縱觀本屆金菊獎,技術性與藝術性並重是參賽作品的共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詮釋與展現、對節目故事性與趣味性的重視成為各參賽隊伍的較量點。

  傳統文化成雜技大熱題材

  作為中國雜技界最高獎項,中國雜技金菊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等齊名,關注度高、含金量足,在國內外具有突出影響力。據悉,本次比賽節目數量超過上屆70%以上,是歷屆報名最多的一次。

  縱觀比賽,絕大多數參賽作品主打優秀傳統文化牌,注重民族及地域特色呈現,尤其在將雜技本體與故事性相結合方面用心良苦。“目前,中國雜技的發展早已超出了我固有的認識。”蓬萊市民李鑫看了近20個節目後説,“演員穿著古裝飛檐走壁,加上燈光與音樂的完美配合,呈現的不僅是一台難度系數極高的技巧秀,更是一部兼具戲劇張力與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作品。”

  獲獎作品中,河南省雜技集團帶來的《俠·義——蹦床技巧》充滿武俠風,節目結合對手拋接技巧動作、道具移動式錶演,展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南京市雜技團的《西遊時空——跳板蹬人》把“跳板蹬人”設計成以美猴王為主體、一群猴子為輔助,情節與技術相得益彰;上海雜技團的《突破——抖杠》,演員從服裝到表演如中國寫意山水畫,在僅有方寸空間的杠上行雲流水般飛騰……

  “中國雜技人的追求早已擺脫單純對技術的追求。雜技是門藝術,要讓觀眾覺得好看,就要注重節目的呈現方式。”中國雜技團創意總監孫力力表示。

  演員越苦,觀眾越樂?

  臺上,參賽選手使出渾身解數秀絕活,高難度動作接二連三;台下,觀眾驚嘆不已,掌聲此起彼伏。毋庸置疑,雜技帶給人的視覺刺激是很多藝術門類無法媲美的,一種看法認為雜技演員越苦、越受折磨,才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樂趣。

  “其實不儘然。”在孫力力看來,雜技的難度與觀賞性是統一的。“只為追求難度,自己飽受折磨而感受不到美,又怎能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孫力力表示,“很多舞蹈演員也很苦,但他們熱愛這門藝術並陶醉其中,最終感動了自己和觀眾,這種滿足感是當下部分雜技人缺乏的。”在中國雜技家協會副秘書長肖世革看來,雜技人拼命“折磨”自己挑戰更大難度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對藝術上唯美、大美的探索。

  此次比賽中,獲得觀眾和評委一致青睞的中國雜技團節目《九級浪——桿技》,其創意來源於俄羅斯著名畫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油畫代表作,刻畫了在茫茫滄海中一群樂觀豁達、勇敢無畏的年輕水手。桿的平衡穩定預示風平浪靜、輾轉騰挪象徵著驚濤駭浪,演員的過桿、夾桿、跑酷等動作寓意與大海間的殊死搏鬥,為節目賦予絕境中奮鬥不息的勵志之意。

  據悉,《九級浪——桿技》創作前後耗時3年,在創排過程中精心策劃雜技本體內容、設計貼合的表演動作,實現了既在視覺上有強大衝擊力,又在技藝上有突破性提高。

  注重技巧,更要講好中國故事

  本屆比賽期間還舉辦了全國雜技節目創作研討會,雜技名家及相關專家參會通過剖析各參賽作品,梳理中國雜技發展現狀,為中國雜技發展問診把脈。

  “今年金菊獎報名參賽的63個節目,雖然節目名稱各異、表現主題不同,但節目類型集中于常見的造型類、手技類、桿技類、蹬技類,部分節目編排只是雜技技巧的排列、組合在變,即使舞美、服裝、音樂不同,同類節目間還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中國雜技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王仁剛坦言,碟、碗、凳、桿、繩、圈等傳統道具在表演中依然佔主導地位,新語匯貧乏導致表達形式的單一、雷同。

  當下,雜技表演樣式開始從單個節目發展到主題性晚會及劇目創作,但敘事功能一直是其短板,技巧和劇情“兩張皮”現象受到詬病。“在國際賽場上,中國雜技藝術的優勢尚未突顯,技術優勢也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涌現的高水平作品中面臨新挑戰,這些令中國雜技在國際賽場的征戰中變得更加被動與艱難。”王仁剛一語道出隱憂。

  中國雜技未來的發展之路應如何走?在大連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尹力看來,仍要回歸對雜技藝術本體的重視。他認為,近20多年來,雜技的創新發展也在不斷借鑒舞蹈、音樂劇、話劇等舞臺藝術,但對雜技藝術本體的研究與關注遠遠不夠。

  “好的雜技作品要讓觀眾既感受到驚險,又能引發情感共鳴。” 王仁剛強調,“如今,國外涌現出大量優秀雜技藝術家和精品,也值得我們學習,但外來的創作技巧、風格手法需要進行中國化、民族化的轉化,與本土經驗融會貫通,才能讓中國風格與世界潮流、傳統精神與現代美學碰撞交融,迸發出更美的藝術火花。”

熱點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