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女籃5號》成為謝晉的成名作。
1982年的《牧馬人》曾差一點遭遇“槍斃”的命運。
1986年的《芙蓉鎮》成為謝晉導演生涯最重要的作品。
謝晉的一生跌宕起伏,而生活賦予他的磨難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則是對人性深刻的挖掘和反思。謝晉是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被歸為“第三代”。其自成系列的影片幾乎成為相當長一個歷史階段中國電影不可逾越的經典,雖然在整個中國電影史的代際序列上,但實際上他完成了對代際的超越,謝晉從影50年來的二十多部作品幾近一本五十年代以來社會起落的大事記。愛電影到“癡迷”程度的謝晉曾表示:“希望生命結束在攝影機旁”,如今,我們集體緬懷。
經歷 貫穿新中國電影史
1923年謝晉出生在浙江上虞縣一個書香門第,在家鄉度過童年,1930年隨父母遷居上海。1939年讀高中時,參加學生戲劇活動,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1943年謝晉輟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擔任劇務、場記和演員,確立了嚮導演專業發展的志向。1948年由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大同、長江電影公司助理導演,從影后第一部擔任副導演的影片是吳初之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諷刺喜劇《啞妻》。
1951年謝晉執導了第一部作品《控訴》,1957年執導了在海內外反響巨大的《女籃五號》。1986年謝晉獲邀出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美國電影導演工會會員。1993年出任上海謝晉-恒通明星學校校長。謝晉曾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
謝晉的作品也曾多次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上獲獎。謝晉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説過“要拍能夠留得住的電影”,其實他給中國電影留下的不僅僅是“留得住的電影”,有西方的評論家認為,謝晉的電影可以和好萊塢五六十年代光輝時期的影片並駕齊驅,他稱得上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貫穿性人物。
家庭 曲折多難
謝晉的人生經歷充滿了曲折,他自己的家庭也是一個多難的家庭。謝晉有四個孩子,三男一女,卻不幸有兩個兒子患有智障。19年前,謝晉曾經在報上刊登過一則“尋人啟事”:尋謝佳慶,男,33歲,癡呆並患癲癇病……如有發現,請即打電話通知謝晉、徐大雯。謝佳慶是謝晉和徐大雯的小兒子,是一名患有智障的殘疾人。發現孩子不見了,夫婦倆心急如焚,找了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趕到報社,要求登一份“尋人啟事”。像這樣的事情在謝晉家庭發生過很多次,所以和很多智障人的父母一樣,謝晉老師曾坦率地説:“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吃了一輩子的苦,最痛苦的事情是,孩子自己不知道痛苦,而最痛苦的是他們的家長。”也正是因為此,謝晉導演對智障兒童尤其關心,更是在特奧會期間拍攝電影《啟明星》,這也是我國第一部反映智障兒童生活並由智障兒童擔任主要演員的影片。
謝晉的另一個患有智障的兒子多年前已經病逝。讓人悲傷的是,謝晉的長子、曾執導過《女兒紅》等片的導演謝衍,在今年8月23日下午因肺癌病逝,享年59歲。謝衍于1983年春在美籍華裔影星盧燕的幫助下赴美學習電影,學成歸來後拍攝了根據白先勇短篇小説改編的影片《花橋榮記》。該片1998年在台灣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編劇獎提名。而如今在影壇大放異彩的周迅,其初登銀幕之作《女兒紅》也是由謝衍執導的。
近年來,謝衍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台灣地區。他拍攝過描述湖南人馬文仲的感人故事《牽手人生》。據悉,謝衍的好友白先勇、李行都是該劇的忠實觀眾。
謝衍年幼時便挑起了家庭重擔,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他一邊要操心被關在“牛棚”裏的父母,一邊照顧家裏的老人,保護還不懂事的弟妹。走上導演道路後,他不願借父親的光,始終以父親的事業為重,將更多的精力用來照顧父母和智障的弟弟。如潘虹所言:“謝衍的一生,真的是無私付出的一生,他是個偉大的兒子,偉大的哥哥。”如今,父子兩人相繼離世,令電影圈唏噓哀痛。今年6月,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發起的“《2008分之1》公益短片行動”中,由謝晉執導的短片《中國站立成樹》則成為他的遺作。
作品 “風波”不斷
謝晉稱自己拍攝的作品多半是“一場風波”。1957年謝晉執導的第一部有影響力的電影、也是他的成名作《女籃5號》,要去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影片展的時候,體育局的領導認為這部電影有問題,首先是沒有反映出黨的領導,其次有“錦標主義”趨向,因為那時很主張“友誼第一,比賽第二”,而《女籃5號》強調的就是競技,非要拿第一不可。後來是兩位重要人物把這部片子“搶救”回來,一位是賀龍,一位是周總理。
1960年拍攝《紅色娘子軍》的時候,因為當時不讓在影片中表現愛情,所以要求把所有愛情內容都剪掉。但是謝晉認為片子中祝希娟對王心剛“愛情的眼神”是剪不掉的,因此為了這個“愛情的眼神”,也費了不少週折。但是到1964年拍攝《舞臺姐妹》時情況更是悲慘,映後一直被作為“大毒草”來批判,因為這部電影死了五六個人,沈浩1966年自殺去世,上官雲珠1968年自殺去世,這在當時也是前所未有的,讓謝晉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再到後來“文革”後的戲,《天雲山傳奇》和《牧馬人》都差一點被“槍斃”,《芙蓉鎮》也遇到不少“麻煩”。《芙蓉鎮》出現的時候,正是“文革”結束十年、集體反思風潮涌動的時候,這部影片大張旗鼓地直視“文革”,最終能夠公映,還送到國外參加影展也是很多電影界和文學界朋友努力的結果。
謝晉坦言,其實他一直不太願意強調自己的家庭悲劇,但這樣的人生經歷,使他對人性被扭曲和被摧毀的東西特別敏感,“所以我後來會拍《天雲山傳奇》,會拍《芙蓉鎮》,十年動亂的切身經歷與拍片有很大關係。”
責編: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