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娛樂頻道 > 評論有道 > 正文

陳楚生徘徊在失去與尋找之間,在等待成長與蛻變

 

CCTV.com  2007年12月14日 08:45  來源:世界娛樂  

  

  “我像是無助的孩子/在鋼筋水泥的森林/尋找一種叫幸福……”,迷惘並且缺失,徒勞並且無力,失去並且尋找,這是現代都市人的集體失語症候。在陳楚生的《尋找》裏,就是在講述著這種症候。

  同樣,陳楚生也在歌壇尋找著自己的位置。一場選秀節目的轟轟烈烈,造就了一夜成名的超級“快男”、超級“偶像”,儘管這背後是為音樂許多年奔走的艱辛,都幻化在八卦新聞和集體迷失的幻像表面。而這些紛擾之中,也許早已經有人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陳楚生是通過這幾年選秀活動成名的幾乎唯一一位創作歌手。

  於是,當《原來我一直都不孤單》作為陳楚生成名之後正式出版的第一張EP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它所要面對的被苛刻檢查的命運,不亞於一個樂器考級的小朋友。因為,拋開那些毫無音樂審美和理性態度的瘋狂粉絲不論,作為一個一夜竄紅的藝人——請注意,在很多人眼裏,陳楚生只是一個“藝人”而不是“歌手”或者“創作歌手”——陳楚生第一張EP的水準,將直接決定他能否得到主流媒體、評論界乃至整個原創樂壇的認可。

  《原來我一直都不孤單》這張收錄五首歌的EP,並不完全是陳楚生一個人的創作。從曲風來講,動感十足的中快板歌曲佔了三首,中慢板兩首。唱片公司的企劃概念是什麼不得而知,猜測也許是希望陳楚生能夠區別於當初選秀節目中以慢歌為主的形象,著力表現他動感的一面。《Sing》和《La La La》儘管能夠看出在編曲和演繹方面都有不少想法,但總體上還是稍嫌稚嫩,而且個人以為,這樣的嘗試並沒有完全體現出陳楚生的優勢,而恰恰暴露出了一些他掌控快歌時對於節奏和情緒拿捏的不足。這樣説不是潑冷水,而是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不是每一個歌手可以把所有的音樂類型都能玩弄于股掌,能夠揚長避短儘量表現自己的長處才是明智之舉。

  從聽到過的一些陳楚生的歌曲來看,算上沒有收錄進這張EP的作品,個人以為《鳳凰花又開》、《有沒有人告訴你》這樣的作品及演繹方式也許更適合於他——即編曲簡潔,以民謠吉他為主線,人聲在靠前的位置,突出他聲音的淡定與疏離感。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張EP中重新編配和製作的《有沒有人告訴你》當然還是最好的一首,相比之前的版本,陳楚生的演繹更為成熟,那種傷感與無奈的感覺,表現得更為深刻。而《尋找》的Band Sound編配也是與以前聽到的版本有著很大的不同,詞作上現代都市漂泊青年的集體群像,是許多離鄉背井的青年情感共振的依託。而那種有關幸福的尋找的引申意義,具備了時代話題的性徵。

  在這個迷亂的年代,關於幸福早已沒有了什麼標準。記得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爾薩特曾經這樣説過:“有些人把死氣沉沉的時光一掃而盡,有些人用新鮮的時光代替之,但一樣的徒勞無功,然而,這種厭倦卻被稱為幸福。”有沒有人曾在你日記裏哭泣,還是在迷狂夜店芝華士的酒杯裏光怪陸離?在陳楚生的歌裏,不論是“我知道我現在已回不去了”還是“我像是無助的孩子/在鋼筋水泥的森林/尋找一種叫幸福”,都含有一種離鄉背井的理想主義青年在面對失去與尋找之間的交錯糾結,而這一切,都是殊途同歸關於幸福的追尋。

  現在擺在陳楚生面前的問題是,他如何能在繁忙的日程和陸離的秀場裏,潛下心來提高自己的創作力和作品水準?這取決於唱片公司和他本人對自己的定位,即到底他是一個偶像藝人還是創作歌手?如果他只是一個偶像藝人,這個藝人又能夠彈吉他寫歌,這就是不錯的“藝人”了;而反之如果對他的定位,抑或是他自己內心的渴望,是做一個創作歌手,那麼,他需要提高自己的創作力和作品水準,就是當務之急,同時也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這個問題上,個人以為,既然是選秀出來的唯一一個成名創作歌手,那麼應該保護好陳楚生,讓他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用來進行創作,不然的話,他還是會與其他選秀藝人混為一談,到最後他的音樂生命力能夠延續多久,也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問號。

  可以説,陳楚生同學這張《原來我一直都不孤單》EP交出了一份還算不錯的成績單。儘管距離絕對優秀還有差距,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他還年輕,在音樂創作的路上,他還有相當漫長的旅途。也許我們可以抱著寬容和放鬆的心態,去等待他的成長與蛻變。

文/王磊

責編:劉岩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