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似優質謙和,寫不出刀光劍影來,但你若有觀察力,耐心,好奇心,則可以看到,他老好人模樣之下的反骨,以及乖乖笑容之下的個性。
娛樂圈中的優質偶像不多,若掰出手指來數,多半不會超出兩隻手。畢竟,老天不會讓太多人佔盡表面風光又在內涵上給出高分。但是蘇有朋偏偏佔得一個好位子,而且不偏不倚,坐得自在得體。
若把他放在蕓蕓眾生內,也是出類拔萃的。從小出名的功課好的學生,即使時間被演藝這件事搶走大半,依然邁得進“臺大”的門檻。同行這樣講他:拜託,被攝影機重重包圍,居然考出這麼高的分數,請問你是如何完成這個“變態”的任務的?!實際上,假若告訴他這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無論難度系數有多高,他也會創造出奇蹟來。
他是平和外表掩飾之下的性情中人。成長,困惑,痛苦,蛻變,都在生活裏完成。於是,他與生活格外親近,一切感受都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這是沉溺於功名中不能自拔的人無法體會的快樂。
人緣
陽光燦爛的午後,蘇有朋戴一頂卡其色的鴨舌帽走進攝影棚,我在他的博客裏見過這頂帽子,在一份報紙的專訪裏也看到過它。現下邂逅現場版,感覺分外親切。他不像一些做派很硬的明星,裝扮要如何考究,服飾如何過不得第二眼,他反而喜歡用舊,他喜歡這頂帽子,於是讓它跟着自己。從中看出他的隨和。一個人,若是對物品不冷漠與挑剔,對待人想來也該是如此。
他身上有一種貴而不驕的氣質,那種親切感是深入人心的。與有的明星交談,就像走上陌生的演講臺,再爛熟的演講稿,當下也會忘詞。然而與有的明星卻像朋友,你不會擔心冷場,不會絞盡腦汁地搜刮下一個問題,更不會忐忑地計算與把握着時間,你只需與他聊天就夠了,就像與好友的聚會,時間實在是不夠用的。
即使身在演藝圈,他的空間仍是多元化的,某一類觸角與我們“普通人”有所交集。就像他與他的FANS,那些高喊着“以前以後,最愛有朋!”的朋迷們,那些不離不棄的支持者們。我曾試圖去體會他們之間的感情。朋迷們愛的是戲外的他,就像他們寫到:“就算以後蘇有朋退出了演藝圈,我們還是會繼續我們的愛,因為我們早就不把他當明星了,而是家人,朋友,大哥哥,甚至是老師。我們喜歡他,並不因為他是明星,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好人。”
他不是金城武那一卦的,不是遙遙無涯一酷到底的風格,他是一個有人緣的人。是的,這裡講的是“人緣”而不是“人氣”。人氣就像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觸及,然而人緣,那是有關內在感受與情感的。
“你認為自己是個怎樣風格的人?”
“我覺得我應該是比較雅皮一點的,因為真的比大塊胸肌我沒有,大性感我也沒有,很酷、很冷,我都沒有,可是我有他們沒有的東西。”
“你是比較走內心戲的那種。”我笑。
“啊,真的嗎?(笑),那你比我更清楚,還問我。”笑容中有一份隱藏的自信與默契。
蛻變
如果你是70後、80初出生的人,想必你曾是小虎隊的粉絲,然後,你長大了,丟掉磁帶,丟掉海報,淡忘那些曾經着迷的歲月。然而,蘇有朋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
當一個偶像長大之後,會有困擾。曾經有一段時間,小虎隊解散之後他急待轉型的時期,他經歷過人生中最深的一段迷惘。“當時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該怎麼走,不知道前路是什麼。那段時間,如果有人再講乖乖虎,我可能會翻臉。因為我早就不是了,你們還要拿這個東西套住我,而我要努力走出一片天,不靠這個光環。”
他在自傳《青春的場所》中描述了那一段日子。那段時間,他甚至從臺大休學去英國放逐自己,然後,理清思緒,殺回江湖,重新打造自己的生命。
是誰講過,如果你是男孩,你就要自己去奔命。既然上天交給這個男孩一個任務,於是他必須去完成,靠自己的努力,堅韌,與毅力。眼前的蘇有朋,一直保有自信的笑容和眼神,我知道他早已走出來了,於是跟他開這樣的玩笑:“我們始終喜歡叫你乖乖虎,覺得親切無比,你不會翻臉吧。”他聳肩一笑:“當然可以叫,沒所謂啦。”
一旦走出來了,就不再抗拒曾經困惑的,今天再回首,看那段輝煌經歷又是一番感受。 “它是一個榮耀,這是無庸置疑的,它也是一番酸甜苦辣,得到了很多,失去很多,但是,無論怎麼樣,它仍然是老天爺給我的一個禮物。我現在到很多地方去工作,很多不認識的人,也許小時候聽着小虎隊的歌長大,看到我會覺得親切,然後大家對我都很友善,所以我説這是個福氣。”
型男
蘇有朋不是一個裝純的男星,他很坦率,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説的,就像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乖乖虎”,如果你知道他的話。
你若在工作的氛圍裏認識蘇有朋,你會發現,他擁有迷人的氣場。他喜歡在愉快的過程中完成所有的工作,喜歡跟大家和睦相處的氣氛,沒有矛盾,不要劍拔弩張。這種“和為貴”的相處哲學,也屬於成長的收穫。
“其實我骨子裏是有叛逆的,有的人就是天生有反骨,反傳統,反高壓,反統治。我有,不過現在越來越隱性了,我會用一些好的方式去溝通,但是不能説我那個反叛的東西不見了。”
他最愛的偶像是麥當娜,從小愛起。他愛麥當娜就像朋迷們愛他,因為了解與認同。 “我愛麥當娜,因為她反傳統,她一直都踩在道德的邊緣,某種程度上,可以滿足我心裏叛逆的那一面。我們在生活裏,常常被道德倫常所綁縛,只有她,老娘什麼都不怕’,所以看她做事情你會覺得真爽。然後,我從一個學生歌手,到現在越來越像是個藝人,站在藝人的角度來看,也越來越明白這個女人,她是個很好的表演者,她全身上下都是戲。”
蘇有朋愛這個偶像還有一個原因是念舊,20年了,麥當娜的歌一直陪伴着他,如同有時他聽張學友(最新動態、個人檔案、FLASHMV專輯)的經典專輯,覺得好感動,這些歌陪伴過多少人啊。“其實這就是功德吧,藝人就是在陪伴大家,在我心裏,這才是他們的偉大所在。”
今天,蘇有朋無論走到哪都帶着他的IPOD,“沒有音樂我會死的”,他説。
享受
三年前,蘇有朋在一個訪問節目中講,他一年有95%的時間都在工作,像一頭老黃牛一樣不停地在耕耘。因為,他腦中始終持有剛入行時被灌輸的觀念——工作是生命中最神聖的事情。
想想真是“不可思議”。他15歲入行,好像整個生命都是在演戲,那是一種什麼感受啊?“是啊,超過我的一半的人生都在做藝人,我想,其他人是不能理解這種生活的。雖然精彩,但是有些東西是缺的。”他笑着講。
“其實人到了一個階段,都需要調整。從前的我,把工作視作全部,現在的我,可以跟你講出‘人生不是只有名利、只有事業這樣的話。’講出來這句話之後,就好像一下子活在人世間。現在的我正在享受生活,把曾經流失的朋友找回來。把家人的感情找回來。
“那麼現在的狀態就是‘不務正業’吧?”“對,就是比較‘不務正業’。(笑)其實目前我還覺得很好,就是有好玩的工作才接,不會為了錢去接戲,所以我一年多沒有拍戲。可是不代表我就是散漫,我依然很努力,努力地生活。”
對待功名,他現在的態度也成熟了很多:“這個東西,有當然好,但是它不是全部。頂點的狀態我不是沒有經歷過,我知道那是什麼滋味,可能未必有外人想的那麼快樂。所以我跟很多朋友講,人生不是只有名利這件事。人生是很多東西組織起來的,可能有你的良知,你的道德觀,你的家人,朋友,愛情,婚姻,小孩,所以整個組合起來才是你的分數,不是只是為了名利就可以犧牲其他很多事情。”
他知道有些東西曾經是缺的,他於是從生活中去填補曾經的“缺口”。他給自己報名進修網頁設計,像每一個學生一樣,用Dreamweaver軟體認真地完成老師出的課題。他熱愛旅行,享受一個人行走的快樂,也去菜市場找回閒逛的那種自由。
放下一些,再拾起一些,是蘇有朋今天的狀態。當一顆幼苗成長為大樹,枝葉茂盛之時,正是他找到自在之時。
責編:王超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