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南京》海報
《南京》劇照,真實記錄當年慘狀
國際友人
戰爭惡夢
已故華裔女作家張純如
侵華日軍踏著南京人民的屍體前進、刺刀隨意在人的身體裏進出、不堪淩辱的少女、再也找不到父母的嬰兒……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南京》第一次從西方人的視角講述了70年前發生在中國的那場浩劫,客觀地再現和還原那段對西方普通觀眾來説十分陌生的歷史。在今年的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南京》的放映引起了轟動,該片甚至被稱為“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緣起
看到張純如訃告
閱讀《南京暴行》
身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商人,美國在線公司副總裁泰德萊昂西斯為何投資200萬美元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他透露,原因是他看到了一張訃告。
2005年初,萊昂西斯無意中在一張舊的《紐約時報》上,看到《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作者——年僅36歲的張純如自殺身亡的訃告。隨後,他購買了這本書,看過之後深受震撼,尤其是扉頁上的那句“為什麼美國對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知之甚少”令他非常觸動。他還閱讀了《拉貝日記》。“我看完這些資料後完全驚呆了,沒想到在上世紀30年代還有這樣慘絕人寰的獸行發生。我一定要讓更多人知道這段歷史。所以我拍攝了這部電影。”曾有中國製片人想入股拍攝該片,但是萊昂西斯認為如果這個故事由第三方來講述可信度會更高。
拍攝
倖存者講述
翻譯流淚失語
萊昂西斯請來了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的比爾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擔任《南京》導演。電影從籌備到完成用了兩年時間,其中15個月在準備素材。萊昂西斯稱,拍攝前,攝製組派遣35名特派員輾轉到中國、日本、美國、德國等地訪問近80位大屠殺的受害者家屬以及倖存者。
倖存者常志強老人講述了9歲時的記憶:他的母親被日本兵殺害了,出生不久的弟弟爬過遍野橫屍,還希望死去的母親能為其哺乳。這成為整部影片最令人難忘的場景之一。常志強在講述時,旁邊的翻譯者泣不成聲,竟無法完成翻譯。
為了把德國人約翰拉貝、美國人米妮沃琴等人極其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信件、日記等珍貴文獻表現出來,伍迪哈裏森、瑪麗海明威等多名好萊塢明星扮演目擊者,在片中朗讀當年這些文字記錄。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孫女、好萊塢著名演員、作家瑪麗海明威,以“米妮沃琴”的身份出鏡,朗誦當年的日記:“我洗了澡,用了護膚霜,灑了香水,但那些味道依然存在,那是死亡的味道。”
反戰
讓善良與勇氣
彌合戰爭傷口
儘管災難讓人觸目驚心,而導演依然在影片最後表示,《南京》並不是一部反日電影,而是一部反戰電影,觀眾看到了史無前例的黑暗與慘烈,也看到了危難中人類的善良與美德。也許正因為如此,影片在讓人心痛的同時依然能給人以力量,讓我們堅信:人類,永遠有戰勝罪惡的力量。
起初,許多日本老兵不願接受採訪,在日本和平組織的幫助下,攝製組最終找到了幾位肯出來講話的老人。在影片拍攝期間,曾有3位日方助理製片人迫於家人和好友的壓力退出了劇組。萊昂西斯希望該片能夠在日本上映,希望它能引起廣泛的討論,並産生積極作用。
除了在影院內播放,萊昂西斯還打算通過DVD、電視播放、網絡下載等多種形式將《南京》廣而告之,影片贏利將悉數捐贈給慈善機構。萊昂西斯説:“70年前在南京所發生的一切給中日兩國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傷口。如果這部影片以及片中蘊含的反戰信息能治療這個傷口,我們就很欣慰了。” 宗禾
紀錄片《南京》讓人背脊發涼
屠城的血淚和屈辱不應當也不可能被人遺忘,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的痛。《南京》是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主要改編自張純如作品中的第五章《南京安全區》。影片通過大量真實的歷史圖片和文獻、當年西方人士留下的對日軍屠城暴行的親筆記錄以及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日軍老兵的採訪,真實印證了那段血腥的歷史。
這場悲劇開始於1937年12月,日軍攻佔中國南京,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婦女兒童及無辜平民,30萬人成為日軍刀下亡魂,無以計數的婦女被強暴淩辱,無數的男性平民被來自日本高層的命令集體處死。平民們和已放下了武器的俘虜被集中捆綁起來,押出城外被砍頭、活埋……滯留當地的德國商人約翰拉貝及美國女傳教士米妮沃琴(曾被譯為魏特琳,回美國不久即精神崩潰自殺身亡)等十幾位西方人士出於人道主義,冒著生命危險,在南京建立起國際避難區,保護了當地25萬南京市民免受日軍暴行和免遭殺戮。《南京》採訪了近8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當年的日軍老兵,從6個國家蒐集到的各種音像和文字資料。一名叫約翰麥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攝影機冒死拍攝的40分鐘錄影短片,被稱為“《南京》中最讓人背脊發涼的片段之一”。
《南京》的背後
時隔70年,電影《南京》拍攝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有哪些感人故事?同一段歷史,不同國家的觀眾反應有何不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南京》製片人泰德萊昂西斯與中方製作馮都。
真實資料是如何收集到的?
萊昂西斯:為收集這些資料,我們從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意大利、德國和美國搜尋相關資料。現在我們手頭上有關於這段歷史的最全面的資料,我將把這些資料捐獻給我的母校喬治敦大學。
馮都:除了萊昂西斯所説的,我們到這些親歷南京事件的傳教士的後裔家中一一拜訪,希望從他們那裏找到一些圖片或信件。每一次拜訪都讓我們百感交集。
我還記得威爾遜醫生的女兒如何從他們家儲藏室裏翻出幾盤8毫米的膠片,説這是她父親留下的,連她都不知道膠片裏是什麼——— 那些膠片上積著厚厚的一層灰啊!我們的副製片人迪倫小姐費了好大的勁在洛杉磯租到了手搖的投影機,發現了威爾遜醫生懷抱女兒站在家門口的珍貴鏡頭,最後用在了電影裏。
威爾遜醫生的女兒出生在南京,受她母親的影響,現在一家老小還保持著過年包餛飩的習慣。
我在走訪南京的倖存者的那段經歷讓我永生難忘。我還記得採訪的第一天去找姜根福爺爺。找了好久,出租車司機説沒有這個地方。最後我步行了半個小時終於找到了他家——— 在一家垃圾回收站的旁邊,沒有任何電器,一張桌子一張床。老人裹著五六層的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跟我講他的血淚歷史。他飽含淚水,卻不失尊嚴。
導演是否有傾向?
萊昂西斯:大多數西方人,就拿我來説,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幾乎為空白。我現在還只看到美國和中國的觀眾在觀看影片時的反應。兩者方式一樣,觀眾都懷著仁慈、肅穆的心情,有淚水,也有掌聲。
這部影片是基於電影膠片、日記、書信和見證者,是來自西方、中國和日本人的見證,不包含任何我們工作人員的杜撰。我們僅僅是讓當年的目擊者告訴製作人員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觀眾了解一段事實。據《人物週刊》
敬意獻給真相記錄者張純如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僅36歲的華裔女作家在美國加州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自殺原因至今仍是謎。死前,她留下了一張紙條,寫著:“我曾認真生活,為目標、寫作和家人真誠奉獻過。”她的突然離去震驚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美國,就有230多家媒體播發了這一消息,並向這位年輕的華裔女子錶示敬意。近年來,在美國還沒有哪一位華人的去世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動。她就是張純如——《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的作者。正是這本書讓西方國家對日軍二戰時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大屠殺的暴行,有了重新的認識和關注。張純如憑此書榮膺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美國華人團體“年度女性”稱號。
純如,意為和諧美好,出自《論語》“從之,純如也”。張純如的英文名“IRIS”意為鳶尾花,它是法國國花,象徵希望、自由與和平。在父母的眼裏,童年的張純如是個“書蟲”,而成年的張純如是作家、歷史學家和人權鬥士。1994年,還在寫錢學森傳的張純如,在加州一個小鎮看到世界戰爭史實維護會的展覽,內容是南京大屠殺。血淋淋的資料喚醒了她對祖輩遭遇的記憶,她當即決定,把記錄南京大屠殺當作自己的責任。她想要世界記住這一事件,“否則,這種可怕的對死亡及死亡過程的不敬、這種人類社會進化中的倒退現象,僅僅會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中無足輕重的小插曲,被當作計算機程序中的一個無礙大局的小故障”。
1997年,張純如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出版。它是第一部全面記錄日軍對南京城所施暴行的英文著作,是張純如花兩年時間蒐集資料的碩果,出版後不久便在美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連續5個月被列為《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1998年5月16日的《紐約時報》載:“歷史學家、藝術家、政治活動家們這樣評價:如果説這本書有助於填補戰爭暴行空白的話,它同時也具有某種更深遠的意義:對於太平洋戰爭和日本罪責的一種文化和政治上的覺醒。”
責編:王超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