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紀錄片導演范立欣在《紐約時報 電影版》公佈的“全球20位40歲以下最有才華的電影導演”評選中金榜題名,成為該項評選中唯一華人導演。
“全球20位40歲以下最有才華的電影導演”評獎發起人馬諾拉 達吉斯和A.O.司各特為《紐約時報 電影版》資深影評人,他們指出這一評選對電影行業意義重大,旨在喚起人們對電影行業巨大社會意義的重視。《紐約時報》評論説:“這些導演用他們的作品模糊了紀錄片與劇情電影、個人反思與社會倡導、傳統敘述和激進實驗之間的界限。”
36歲的旅加華人導演范立欣出生於湖北武漢,自1998年起從事電影紀錄片創作,是首位獲得美國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長篇商業報道獎兩項大獎的華人導演。他曾剪輯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參與加拿大電影局製作的大型紀錄片《沿江而上》拍攝,並製作獨立紀錄片《歸途列車》。
昨日,早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導演范立欣,作為唯一入選的華人導演,他表示這一獎項是對民間影人的肯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堅持做忠於自己的電影。”范立欣認為,今年威尼斯電影節將金獅獎頒給一部紀錄片也讓世界各國的紀錄片人深受鼓舞。
任何主流和非主流的東西都應該接受批判
“全球20位40歲以下最有才華的電影導演”這一評選雖然僅由美國的影評人進行,但入圍導演卻不限國籍、膚色、性別。20位導演大多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只有不超過50%的導演來自北美地區,亞洲入圍者除范立欣外還有韓國導演羅宏鎮。羅宏鎮在短片電影界享有盛譽,曾憑藉《完美的紅鯛料理》獲得短片電影節最佳作品獎、因《恨》獲得大鐘獎最佳短片獎等。他的作品以新奇的故事情節奪人眼球,更因在視覺表現方面的卓越才能獲得業內人士的高度肯定。
入圍者中還有5位有著堅定信念和獨立精神的女性導演:帕布羅 拉瑞恩、艾莉森 克萊曼、馬蒂亞斯 皮內羅、馬裏克 本德讓勞爾、馬裏克 本德讓勞爾。薩拉 波莉34歲,是加拿大很有名望的演員和導演。她曾經兩次獲得吉尼獎最佳女演員提名,出演過影片《活死人的黎明》《別來敲門》。
20位導演,性格迥異,作品風格大相徑庭。但是他們卻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年輕。最年輕的入圍者美國紀錄片導演艾莉森 克萊曼僅有28歲,最年長者為40歲的英國導演安德魯 黑格,代表作為《週末時光》。
除去“年輕”之外,這些導演的共同特點還包括他們給我們帶來的激情和期望。他們在各自的國家、地區的辨識度都很高,他們的作品則同時反映出了跨國融資以及國際電影節的世界主義理念。導演並非代表某種學派、某種運動或某種時代群體,他們所代表的,是對獨立觀點的堅持和對電影的熱忱。
范立欣表示,所有入圍導演的作品都極富時代感。其成名作紀錄片《歸途列車》展現的是一個關乎世界的話題,對紀錄片的形式也有創新的嘗試。《歸途列車》在國際各大電影節獲獎無數,一路斬獲全球紀錄片最高獎項“伊文思獎”、雙料艾美獎、洛杉磯影評人大獎、紐約時報2010年度十大影片等40多個獎項。“很多人説這個片子很像劇情片,構圖、攝影都很好,是因為我們花了時間,選擇一種比較安靜的美學風格。”范立欣説。
相比當下中國獨立紀錄片追求粗糙美感和不注重敘事的主流特點,范立欣的紀錄片更注重故事片的表達方式。“中國現在很多獨立紀錄片都崇尚一種粗糙美學,沒有很強的敘事線條和邏輯,影像和聲音也還處在很粗糙的形態。”
范立欣認為,中國獨立紀錄片從最早吳文光的《流浪北京》開始,歷經十餘年應當進入成熟和創新的階段。“難道我們一直要把這種美學風格作為唯一最高的紀錄片標準嗎?”他認為人們對紀錄片這一評判標準和人們對紀錄片的普遍認識本身是可以質疑的,應當改變和提高。
“任何主流的東西都應該接受批判,任何非主流的東西難道不也應該接受批判嗎?永遠用一個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我們總能找到新的可能性、新的出口,激發新的觀點。”范立欣説。
紀錄片之所以迷人、並成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方式,關鍵在於它的真實性、批判性。不論如何創新,范立欣認為這一原則不能丟。紀錄片內核不變,但外形應該隨時代的變化而改變,這包括講故事的方式、攝影及剪輯方式。“網絡時代,觀眾的觀影心態在變,觀看習慣、觀看方式和消費渠道都在變,如果中國的紀錄片還堅持這種粗糙的風格,我認為這是非常遺憾的。”
在任何一個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會變遷
范立欣從小就喜歡DIY,拍紀錄片沒錢時甚至會自己動手改造設備,用更少的錢拍更好的片子。“我的後期製作總監歐陽認識我十幾年了,經常嘲笑我説:"范立欣總是想用拍阿凡提的錢拍一個阿凡達出來。"
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無數,范立欣表示與榮譽隨之而來的是壓力,“希望下一部作品能立得住,我一直非常小心地思考下一步要做什麼。”
近日,范立欣在為湖南臺的選秀節目《快樂男聲》拍攝一部紀錄電影,這可能令許多人非常吃驚。范立欣表示,這部影片本身仍是獨立的,不同於現在選秀節目的花絮紀錄片。“它的外形是有一些商業氣息,這也是我在做的一個嘗試。可能我們有一個思維定式會覺得紀錄片都是很慢、很悶,我希望通過這個片子改變觀眾對紀錄片的認識,紀錄片是要講故事,也可以很有娛樂性,但它也要有反思、批判,這些不應該是相互矛盾的,這些東西應該以非常誠實而智慧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影片將很多年輕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展現90後年輕人的價值觀,通過選秀來看年輕人的成長。范立欣希望能借此開創一種新的可能性,讓更多投資方看到紀錄片也有潛在的市場。“我希望這次嘗試能夠成為一個標本,不論是失敗還是成功,讓人們發現一種新的玩法,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
范立欣認為,任何一個故事、一群人都應當放在一個歷史時間段去看,不能孤立地、簡單地下一個定義、貼一個標簽,“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義的,在任何一個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會變遷。”
這部紀錄片已經完成兩個月的拍攝。“這部紀錄片,我希望能在院線上映,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只在電視或是網絡上播出。” 此前,《歸途列車》曾採取“一城一映”的方式作為一種試探性嘗試在各大城市上線,此次這部紀錄片製作方給了更雄厚的資金支持,預計明年2月份實現全國院線大規模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