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 |
以下為陳曉卿先生在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主題講座上的發言:
國際語境下的媒體紀錄片
什麼是媒體紀錄片?在國際上、在實際操作上,紀錄片嚴格分為兩種。一是作者紀錄片,二是在電視上播放的、擁有電視市場的媒體紀錄片。過去,大量是屬於記者紀錄片的範疇,它更多是記者個人表達,偏藝術化紀錄片或者説影院紀錄片。
媒體紀錄片是指在大眾傳播媒體中播出、擁有大量觀眾及引起較大反應與影響的紀錄片,如BBC。國內學界多在於在探討紀錄片的真實性與意義,但很少講兩種紀錄片嚴格分類。相較于媒體紀錄片,作者紀錄片不會有真實再現、擺拍痕跡,不屈從於觀眾,它表達自己想説的內容;而媒體紀錄片充滿妥協,它首先要知道觀眾想看什麼。這麼説,並不是説媒體紀錄片就是可恥的,並且中國目前大部門是媒體紀錄片。現實情況在於,一方面,在國際上,中國的個人紀錄片做得好、做得多,每年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及其他國際紀錄片節,都擁有中國人製作的作者紀錄片,中國題材也非常吸引國外觀眾。中國作者紀錄片擁有較高的國際影響,且擁有自己經典作品。而另一方面,我們在號召中國紀錄片人要有良知、要敢於直面社會的同時,不要忘記媒體人的作用,我們平時做的媒體紀錄片不能偏廢,我們用媒體操作方式經營站在國際舞臺的紀錄片還少得可憐。
首先,回顧《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整個大體創作過程。
從題材到選題,一個漫長的過程。最早策劃在2002年,當時在做一個美食春節節目,做完之後有想法做紀錄片。選題02年申報,11年正式通過、立項、拿到資金。主要是關注平民食物,不認為貴的就是好吃的。痛恨美食屆崇洋,那些外國古怪的吃的與我們平常老百姓的生活無法連接;也痛恨宣揚吃珍稀食物。
做美食節目,首先考慮國情。中國1987年才基本實現溫飽,老百姓吃飽飯才不過20年時間。同時,我認為,一個人的心意比味道更重要。在中國,我們的飲食文化,是通過吃飯,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認為,好吃的人都是可愛、善良的人。對美食沒有興趣的人通常都難以溝通。因此,節目的主題一開始定的就是:通過美食,展現中國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但一開始定的題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進入文案階段才改名了《舌》。一個創意與一個選題之間是存在很大的距離的。從題材到選題,期間的路程是漫長的。一個題材,應該具有很多層面,如《舌》,美食是它的出發點而非目的地。選題,要有表達,它不是一個名詞,更像是一個主謂、動賓結構,是一個詞組。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只做七集。曾經也有人提議,做《中國八大菜係》,做八集,數字也好。但是這樣,我們陷入八大菜係的怪圈,將片子排成一個八大菜係説明書、教科書。
內容的選擇
《舌》11年初成立攝製組,我們是要通過東西講美食,美食是外觀,以此來吸引觀眾,由此而看到其他。如果換做兩三年前,《舌》拍不出今天的樣子,可能會製作成簡單的美食節目。這與如今的服務平臺有關係,央視紀錄片頻道的成立,本身就是為了把中國介紹給國外。所以《舌》,要求導演由美食帶出中國社會、文化、時代(時代急速變化和農業社會結束之前最後的農業)等等內容。所以,美食,相當於是一個傳送帶,在它上面要放上創作者心中想表達的內容。一個媒體紀錄片,要考量市場與觀眾需求,它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舌》之所以不做成八大菜係,一個方面就是出於市場考量,比如播粵菜或許會喪失山東觀眾。
形式的選擇
同樣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目前,我們中國紀錄片人面臨國外同行的價格壓迫。以BBC為例,它製作一個一千萬成本的紀錄片,賣到中國也許只要價兩萬元,並兩三年時間內十幾次的播出量。這是國外在傳播文化。帶給我們同行很大價格壓力。我們面臨這種價格壓迫,應該積極借鑒經驗、傳播方式、製作方式及結構方法,積極去學習,差距越大,學習成本越低。
《舌》有一個學習小組,學習國外優秀紀錄片,如《美國:我們的故事》等。《舌》總共有七八個獨立故事,平均分佈在每一集。表述方法學習BBC《人類星球》,獵奇式的表述。剪輯遵循公認的8分鐘原則,即電視觀眾在大眾媒體裏的視聽極限不超過8分鐘。《舌》播出之後做過統計,一般是7分鐘後收視率往下掉,最低收視率是第二季買饃饃的老漢的故事,11分鐘。
解剖國外紀錄片的鏡頭數,一般像《美國:我們的故事》,55分鐘的片子90個鏡頭,平均2秒一個鏡頭,節奏鮮明。如果説當年製作作者紀錄片,我始終保持在一個興奮的未知的,要與主人公一同成長的狀態下。媒體紀錄片則是有週期要求、經費要求,需要制定短時間計劃,它要求高剪輯率、精美畫面,並時有擺拍痕跡。《舌》的第一集,1400個鏡頭數。作為媒體紀錄片人,認為紀錄片的長鏡頭有學術上和道德上的優勢這一想法,並不一定對。
《舌》由題材到選題,有三個層次。
一是中國價值觀。我對於文化的理解,所有事情都是文化。曾經一個美國三年級的小學生回答什麼是文化,由人類創造、並被人類享受的一切就叫文化。手藝傳承同樣是文化,我曾經説過,每一個廚師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
什麼是中國價值觀。首先,我們拍的紀錄片要傳出中國給外國人看,所以必須先站在他們的理解角度去看,先要知道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這樣容易被他們接受。再從那個角度去説自己的東西。外國人認為中國人重宗親觀念,那麼我們要將這個宗親觀念背後的文化背景、形成緣由説清楚。這與我們長期處於農業社會、與我們的耕種文化、鄉土文化,甚至於我們的味覺記憶都有關係。
二是中國的區域符號。同樣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首先,政治導向的正確性。我們提取的範圍有港澳臺、西藏、新疆等廣闊疆域。其次,一方水土一方人。用英文俚語翻譯就是“you are what you eat”,尋找地域文化與食物之間的聯絡。
三是中國現在正在經歷的時代。要將中國現今國情介紹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