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錄片網 > 正文

《未完成的生活史》特別放映交流會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24日 16:26 | 來源:中國紀錄片網

2012年9月15日,“一畝三分地”將繼續舉辦紀錄片放映活動。在本週的活動中,“一畝三分地”將舉辦紀錄片《未完成的生活史》特別放映交流會,屆時將邀請本片導演叢峰到場與觀眾交流互動。

“一畝三分地”紀錄片展映活動作為廣州紀錄片製作協會的活動之一,從2010年3月6日開始著手在北京長期放映廣州紀錄片製作協會和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所擁有展映版權的各種題材豐富的國內外紀錄片,希望通過觀看和相關的討論,使紀錄片成為大家喜愛的一個生活態度。

【展映時間】2012年9月15日(週六)17:00-22:00

【展映地點】東直門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二層圖書館放映

【展映影片】《未完成的生活史》

【現場活動】導演叢峰到場與觀眾交流互動

【展映形式】免費放映(僅限于“一畝三分地”紀錄片放映活動,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其他放映活動是否收費,請參照該中心發佈的信息。)

【展映觀眾】不限

【影片簡介】

·《未完成的生活史》

影片導演:叢峰

影片時長:245分鐘

製作時間:2010年

內容簡介:

生活似乎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但它的部分歷史已經寫下。人的生活史以某種模式重復。

什麼可以稱作生活的歷史?一種植物式的蔓延。

導演闡述:

本片和我的上一部作品《馬大夫的診所》拍攝于同一個地方,是我在甘肅古浪黃羊川拍攝的《甘肅的意大利》系列的第三部。紀錄的主要是我在當地認識的朋友和熟人們四年間的生活。他們大多是鎮上的中學老師,或者曾經在這裡當過老師,後來調到了縣城工作。總之,都是一些有公幹的人,有穩定的收入。從2000年我和他們認識到現在,已經有10年的時間。我的拍攝是在2005年7月到2008年10月之間,最終的片子呈現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基本對應于一個獨立時期,裏面的大環境和個人的境遇都在逐漸改變。我覺得他們是介於土地和城市之間的過渡性人群:出身農民家庭,有機會受過高等教育,又回到家鄉的鎮上當老師,有一份在當地令人羨慕的穩定工作,他們的根在農村,但未來在城市。

在我拍攝的幾年間,這裡的人和學校都發生了變化:有人升遷,不少人調入縣城,越來越多的人在縣城裏買房,準備成為或已經成為“城裏人”,還有兩位老師死於無止境的飲酒。這些人的生活的普遍性,使本片成為一幅典型的中國地方生活的畫像。

導演手記:

《未完成的生活史》分為兩個部分,長度都在兩個小時左右。我願意把第一部分叫作“歷史”,把第二部分叫作“未完成的生活”。“歷史”和“未完成的生活”共同構成了“未完成的生活史”——我這樣拆分這個片名,而不是把它拆成“生活”和“未完成的歷史”。生活的部分歷史已經寫下。人的生活史以某種模式重復著。什麼可以稱作生活的歷史?一種植物式的蔓延。

【導演介紹】

叢峰,男,1972年生於河北承德。畢業于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先後在中國氣象局和《國際先驅導報》工作。印有詩集《那裏有一列我看不見的火車》、《一部雅俗共賞的文學作品謝謝我也這麼認為》。2005年回到甘肅古浪縣黃羊川開始拍攝系列紀錄片《甘肅的意大利》,目前完成的兩部是《信仰》和《馬大夫的診所》,後者曾獲得第59屆柏林電影節NETPAC獎、2009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首獎青銅大獎、2009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冠軍、2009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日本導演協會獎。

     

熱詞:
責編:袁航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