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轎但是先要把這個對聯補上
結婚竟要對對聯,否則新娘就無法上轎!
如果你這個對聯對不上,那就説明你整個一個族都沒有文化!
是智力的拷問還是文化的傳承?究竟誰能為美好婚姻破解僵局、續寫前緣?
2007年9月,我們《走遍中國》攝製組在井崗山黃坳鄉的行洲村,遇到了一場很特殊的婚禮。
婚禮沒有現代的汽車、摩托車,而是選擇了傳統抬花轎的方式迎娶新娘。可迎親的隊伍已來了很久,迎親的嗩吶不停地吹奏,不知為什麼,婚禮的主角——新娘卻遲遲不肯露面!
是嫌聘禮不夠豐厚?還是與家人難捨難分呢?我們上前仔細詢問,才知道事情原來竟出在這花轎一側的對聯上。花轎是頭天晚上由新郎家抬來的,上面的對聯由男家寫好一半,但只有上聯,而女家要把下聯對好貼上,新娘才能順利地坐轎出門。
“隴西堂娶隴西女”,下聯該怎麼對呢?新娘鬱鬱不樂,眾親友也苦苦思索,無計可施。最後,還是請來村中一位飽讀詩書的老人出場才解了圍,只見他揮筆寫下了七個字,“紫薇花對紫薇郎”,大家才終於喜笑顏開。
“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這是詩聖白居易的著名詩句,以此來回應“隴西堂娶隴西女”,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寓意巧妙,如此絕對難怪眾人喝彩。
新娘愉快地上了花轎,而我們則對這場巧對對聯的奇特婚禮,及它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産生了強烈的興趣。
專家釋疑
採訪許春華:對對子是我們井崗山客家人一個傳統,結婚的時候男家要到女家去娶親,娶親抬的轎子,轎子就貼了對聯,對聯他只寫了一邊,這邊比如説寫某某堂某某姓吉日迎鸞,這是上聯,但下聯他不寫,這個下聯要哪寫呢,要女方寫,把這個轎子抬到女方,娶親的時候,這個女方要上轎,上轎但是先要把這個對聯補上,如果你這個對聯補不上,那就説明你整個一個族或者整個一個村子都沒有文化,這樣就出醜,所以他一定要對上。一般像這樣的對聯就比較好對,比如説那就某某郡某姓良辰附鳳,這樣就對上了,這個是一般好對的,但是作為一些文人墨客,他喜歡舞文弄墨,還出更古怪的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千年的一支古老奇葩,它的起源與古代的陰陽美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最初,對聯是刻在桃木板上,稱為桃符。到了明代,相傳開國皇帝朱元璋為昭示朱明天下,提倡用紅紙代替桃木,今天這種紅色的對聯才開始流傳下來。
與寫詩相比,對聯更講究對仗工整,音韻鏗鏘,“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宿鳥對鳴蟲。”千年來文人雅士撰寫的佳聯絕對不計其數。其中,與婚禮有關的對聯是宋代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她在新婚之夜三難新郎秦少遊,兩人對出“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衝開水底天” 的千古佳對,更是珠聯璧合,深為人們喜愛。
而井崗山的客家轎聯,不僅要像“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衝開水底天”那樣對仗工切,而且要把雙方姓氏、族屬巧妙隱藏在對聯中,有的比較謙和,如江家去李家迎親,出上聯“淑女臨江,行舟莫嫌江水淺”;女方則對“才郎植李,揚枝在望李花香”。有的則比較狂傲,如一個姓孔的秀才娶姓何的女子,上聯寫:“人間儒士都尊孔”,女方則對:“天下仙姑本姓何”,毫不示弱。在書寫轎聯時,出聯的挖空心思,對聯的絞盡腦汁,男女雙方爭奇鬥巧,各顯文采。
採訪許春華:怕出醜的話,有的女方先就派一個人偵探,先到男方家喝酒,喝酒,看男方的對聯上聯貼什麼,知道這個對聯後,他就趕快跑回去,告訴女方,女方就召開一族人或一個村的人,有文化的人商量,如何對這個對聯,這樣只要對上這個對聯,填上去,她就出親。
對簿公堂的故事
結婚講究門戶相當、財富相配,是中國幾千年的古老傳統,但像客家人這樣臨上花轎還要當堂“考試”的婚禮,歷史上並不多見。而奇怪的是在井岡山客家,幾乎每一次結婚,都是一次比拼才學的“戰場”,婚禮甚至成了兩個家族之間的文化較量。據説,當地還發生過因為對不上花轎上的對聯,打起了官司,兩家對簿公堂的故事。
採訪許春華:就是一個姓葉的要娶一個姓盧的女子結婚,他就出了一個好古怪的對聯。當時這個轎子貼了上聯,上聯是這樣寫的,“一葉作扁舟渡過盧江迎淑女”,好,轎子抬過去了,上聯寫好了,但是女方整個族整個村子,請所有有文化的人都來商量如何對,但是沒有對出來,沒有對出來,但是要出親,怎麼辦呢?沒有出親,這個就鬧得兩家打官司,這就引起了因為這副絕聯,到現在沒有對出來,引起了一場官司,就有這樣一個故事。
考試繼續鬧洞房
“一葉作扁舟渡過盧江迎淑女”,因為一副無法對上的絕聯而對簿公堂,反目成仇,這樣的事件雖屬個別,但從中透射出的卻是一種對文化極端的渴求和摯愛。而即使把新娘迎娶進家門,“考試”也還遠未結束。
採訪許春華:這個時候就是新娘考新郎,怎麼考法呢?有這麼一個例子,這個新娘是這樣説的,她説,什麼人嬌嬈出閨房,喜得什麼人配鴛鴦。這是兩個古人的名字,這是古典,前面這個是孟光,後面這個是梁鴻。
新娘考新郎,不僅要對對,還要猜謎、填字,像“孟光嬌嬈出閨房,喜得梁鴻配鳳凰。月下推窗蘇氏女,井前擊石憶秦郎。”填四個古人的名字,就是其中一個普通的例子。那天我們在新郎家,也拍到了這樣一段有趣的“考試”。
新娘:我這裡有一副對聯,大家對一下,繩金塔點燈,層層孔明諸葛亮。
親友:這個我想到了,蓮塘鎮栽藕,節節大白李長庚。
新娘:對了。我再出個謎語,什麼鳥不愁吃不愁穿?想一下。
親友:哦,看這個對不對,布穀鳥嘛。
親友:對了。
親友:今天是文彬結婚,以文彬的名字起了一副上聯,文光射鬥三生幸,那底下一定要用彬字去對。
你們看這對上了沒有,彬彩連理百世昌。
可以可以,猜謎啊。
雖然現代的婚禮“考試”已簡化成親朋好友團聚在一起座談的形式,但從眼前眾人的競相對答中,仍不難看出古老傳統的遺風,不難想象過去那種爭相鬥智、出口成章的熱烈場面。
妙語連珠的後面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背景?
在家的祠堂裏面立這麼一根旗桿石,就是要升旗啊。
茫茫大山之中,真的藏有某種驚人的發現?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信念?請繼續收看《妙語春秋》!
當我們還在為生活在井岡山這片茫茫大山中的客家人,那些極富文采的婚禮考試感慨不已時,當地博物館的文史專家李春祥,又帶我們來到了一個小山村,找到一塊古老的牌坊。
採訪李春祥:這個尚書第這個牌坊啊,它是當時為紀念尚書郭維經,他在朝廷作官,具體時間是明代末年,他的家就在這個地方,是客家人,當時客家人很崇尚文化,所以郭維經他讀書,然後趕考,最後當上了尚書。
郭維經是明代崇禎皇帝御前重臣,一生學富五車,為人剛正不阿。明王朝崩潰後,他被唐王朱聿鍵起用,官至兵部吏部兩部尚書。在尚書第旁,李春祥還帶我們找到了一塊高大的碑石。
李春祥:這塊是我們郭家祠堂的旗桿石,旗桿石,插旗子的,也是一個功名的記載,功名的記載,一個碑石,這塊碑立的年代是什麼,崇禎十六年由貢元授兵部主事,這個人的名字他是什麼呢,他是監軍升湖廣按察司副使,叫什麼名字,叫郭應臺,客家人,郭家的後代嘛,郭應臺,這塊碑這塊石頭為什麼叫旗桿石呢,就是當時他有了功名,耀祖光宗啊,在家的祠堂裏面要立這麼一根旗桿石,就是要升旗啊,那麼這個旗子好高好大,要防止風吹倒,就立這麼個碑石,旗子在上面飄揚,很威武啊,很雄壯,對吧。
除了尚書第旁這塊旗桿石,我們在井岡山,還找到了許多同樣的碑石。
嘉慶十年乙醜,國學貢元張聲揚。
儘管沒有旗子在上面威武地飄揚,但這一塊塊刻著貢元、進士字樣的古老碑石,和婚禮上的種種考試一樣,都清晰地向我們昭示了一種對文化強烈的追求與嚮往。
採訪李春祥:我們井岡山區有這麼一句話,養子不讀書,不如養口豬啊。這説明什麼,説明我們當時客家人在文化上追求相當強烈。
今天,井岡山這個地名對許多中國人來説都不陌生,但除了它的革命鬥爭經歷,這座紅色聖山還有哪些歷史文化淵源,相信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一無所知。為什麼井岡山的客家人創出結婚對對的風俗?又是什麼原因使得生活在這裡的他們對文化如此重視和渴望呢?
井崗山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茫茫群山深處,這座形同握拳五指的山就是它的主峰。1990年,它曾被確定為100元人民幣背面圖案,成為天下最“富有”的一座山峰。
採訪李春祥:井岡山是怎麼來的,井岡山上有大小五井五個村莊,井有句成語叫背井離鄉啊,井就代表一個村莊,五井村,那麼在五井村旁邊有這麼一條江,這條江我們客家人就叫崗,所以井和崗連在一起,就叫井岡。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一帶戰爭頻繁,為躲避戰亂,那時的人們紛紛舉家南遷,因為心繫中原,懷念故土,他們把自己稱為客家人。然而,大舉向南遷徙的客家人,一開始並沒有進入井岡山,而是定居在江西、廣東、福建相對較開闊的區域,一直到明清以來近數百年,客家人才陸續來到這片人煙稀少的大山。許多井岡山人的家譜中都記載了他們祖先這次遷徙的往事。
採訪村民:我們一開始住在下面三五橋那邊,我那個老祖宗以後就上這裡來住,我們這個老祖宗由相在這裡做房子到現在我們也有13代了,在這裡住了有兩百多年了。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客家人離開自然條件相對優越的第二故鄉,再次遷徙到這片荒蠻大山呢?
採訪黃志繁:到山地開發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十六世紀美洲作物引進,山上可以種很多東西,種玉米,種番薯,種煙草,種花生,這些美洲作物進來以後,使得山地變得可以開發利用,原來山上只能種木頭,還有一個誘因就是,十六世紀晚就是明代中期以來整個長江下游沒有木頭了,所以木頭也可以賣,所以這樣的話,開發山地就成為中國移民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開發的空間。
明末清初,封建王朝為了一統江山,實行封邊和禁海的律令,北邊是用柳條邊擋住人們對山海關以東廣袤天空的嚮往,而南邊則強制推行沿海向內地退縮百里的禁海令,嚴酷的律令致使可耕種的土地急遽減少,日益增多的人口無以為生,因此那一時期,出現了闖關東和下南洋兩大移民浪潮,還有一部分人則進入尚未開墾的山地,砍伐林木、種植新的作物,井岡山的客家祖先就是在這一時期遷徙到這裡開始重新拓荒的。
一片蠻荒之地如何成為知識的樂土?
井岡山它從大的文化圈屬於盧陵文化圈。
是什麼神力讓這裡的客家人創出寫詩對對的獨特風俗?請繼續收看《妙語春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