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牧野大戰(下集)

CCTV.com  2007年11月26日 13:29  來源:  
  [內容速覽]遠在西岐的諸侯周文王,也被商紂王囚禁,商紂王甚至殺死了周文王的兒子做成肉醬,送給文王吃。周文王忍辱負重,含着淚吃下了他兒子的肉醬。幾年的時間,周文王在囚禁他的地方推演周易,並消除了商紂王的懷疑,返回了故里。在西岐,文王加緊了討伐紂王的步伐,廣招人才,姜太公此時也到了西岐,表示要輔佐西周奪取天下。商紂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天下人的憤怒。周文王去世之後,周武王審勢度勢,在姜太公的輔佐下,借助父親周文王的影響,與天下諸侯在今天的獲嘉縣同盟山結為盟友,共討紂王。

  武王伐紂出師不利,

  太公就説枯草朽骨何知吉兇啊。

  面對強大的敵軍如何取勝,

  考古發現,在商的時候確實有車,有車是沒問題的。

  一場大戰,留下神的傳説,

  管理一片土地、一條河、一座山。

  明天請收看走遍中國新鄉系列之《牧野大戰》下集。


  3000年前,年輕的周武王帥正義之師,在姜太公的協助下,召集各路諸侯討伐殘暴的商紂王,以四、五萬人的軍隊奇襲殷都朝歌,卻發現紂王已在朝歌牧野佈下了數十萬兵力的百里大陣。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武王心中暗嘆,這一仗凶多吉少,恐怕是應驗了出兵以來種種不祥的預兆,這難道真的是上天的旨意,不該出兵伐紂麼?

  三千年後的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場大仗的結果是以武王取勝而告終,那一天周武王究竟是用什麼辦法奪取勝利的呢?

  從黃河往北,穿過黃河故道的濕地向前行,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獲嘉縣,3000年前,這裡緊挨着黃河,周武王的軍隊過河之後,在這裡做了短暫的停留,至今,獲嘉縣城的同盟山武王廟仍然是人們追憶歷史的憑吊之處。為什麼武王大軍在牧野總決戰之前會在這個地方逗留?從西岐到殷都附近迢迢千里的征途中,武王的部隊遭遇了什麼不祥預兆呢?

  獲嘉縣同盟山文物管理所所長 韓志強:

  民間傳説是這個,武王到這以後,他因為水土不服,西岐在幾千里地以外,到這以後全部得了一種病,瘟疫,得了一種什麼病呢?就是我們現在説的紅眼病。得病以後就沒法打仗沒法前行了,用了大量的中草藥,讓很多的軍醫來看就看不好,這時候呢,幾匹戰馬發現前面有一池水、就是離我們同盟山不遠的地方有一水池水,它就去下面喝水。一喝水以後,這幾匹馬好了,然後這馬呢,一傳十十傳百,這戰馬不拉車了,全都去喝那個水,當兵的也發現了,當兵的説,哎,這個水好,馬能喝好,我們人肯定也能喝好。

  至今,同盟山畔,仍然有一處叫做“飲馬池”的地方,池中的水是否真的能治愈眼病,無人考證,但是我們從正史可以查到,武王從西岐一路行來,除了士兵水土不服等疾病,還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

  《史記》記載,武王行軍過了黃河之後,大雨三日,道路特別泥濘,人和戰車根本無法前行,風將戰旗斷為三截。

  獲嘉縣同盟山文物管理所所長 韓志強:

  當時武王就問太公,他説太公這是怎麼回事呢?我的中軍大旗斷為三截了,是上天不讓我伐紂嗎?太公説不是,大雨三日,是讓我們在這兒屯兵修武,斷成了三截呢,讓我把我們的部隊分成上中下三軍。


  同盟山所在的獲嘉縣,古時名叫修武,就是從武王伐紂時修武而得名。今天的人們看當時武王與太公的這一段對話,會覺得很尋常,其實,在3000年前,戰旗被風截為三段,被人們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徵兆,信奉天意的人把它看作神靈的指示,意味着不宜出師攻戰。可是在那個年代,武王並沒有因為戰旗被折斷就放棄這一場攻伐,這僅僅是因為姜太公機智的解釋嗎?

  河南境內出土的殷墟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銅器,許多都是祭祀的用具。在殷商時代,不論行軍作戰這樣的國家大事,或尋常百姓的婚喪嫁娶都要祭祀、問天,人們認為天主宰一切。在那個時代,不僅中國人如此,世界各民族都經歷了那樣的階段,人類沒有認識大自然、沒有對抗自然的力量,便認為天下有個主宰一切的神。

  武王伐紂的時候,照例也進行了一系列祭祀和占卦,察看此行的吉兇。史料記載,當時占卦的結果是大兇,不利於出兵,於是很多人打退堂鼓。如果那樣的話,牧野大戰就不會有了,中國的歷史也將因此而改寫。可是,就在人們議論紛紛,認為不宜出戰的時候,姜太公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新鄉市牧野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王振中:

  太公就説枯骨朽草,何知吉兇,按它打天下進軍哪會行?折龜搗骨,把那骨頭到地下跺了幾腳,我們以有義伐不義,我們等於救人民於涂炭,救人民於倒懸之中,我們就要幹這麼一件事。

  太公把人們用來占卜的龜甲踩在了腳下,武王也聽從太公的意見,毅然出兵。

  姜子牙的這段陳詞,流傳了3000年成為一段佳話,今天的人們還在傳頌當年姜太公不信天命,把占卜龜筮踩在腳下的勇氣和智慧。

  新鄉市牧野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王振中:

  他們有這樣的覺醒,就是對所謂天命神授這個東西提出了懷疑,什麼懷疑呢,那就是天命還是要聽老百姓的,天命的標準,最後落腳點是啥呢,就是老百姓擁護你,能不能把這個天下治理好,治理太平,這樣的天命才是真正的天命,而像紂王這樣的天命它不是天命,他們就意識到了這麼一個問題,所以説,就是姜太公的一句話“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並不是老百姓,天子給你一個人了這個天下就是你的了,實際上還是老百姓的天下,你要給老百姓辦好。

  在那個相信天命神授的年代, 他把百姓的疾苦看得比天意更重。中國人走到這個年代的時候,逐漸有了覺醒,由完全信天轉變為相信人的力量。

  相信民心勝於天命的武王來到了朝歌城外,即將對商紂王進行致命的進攻,可是,武王與諸侯的4、5萬大軍卻面對着商紂王的百里大陣,今天的歷史研究者無法考證當時紂王的軍隊究竟是17萬人或是七十萬之眾,但是無論如何,雙方兵力懸殊,這仿佛應驗了占卜的話,出兵大兇。沒有人知道,這時武王心裏有沒有後悔,然而撤退已經來不及了,伐紂的部隊如何才能夠扭轉所謂的天命呢?

1/2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