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被稱作是現代版的“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裏的愚公不再是一個人,他們的形象被定格在30年前拍攝的這張黑白照片上。
“愚公移山”的典故出自距今2000多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湯問》,講的是90高齡面山而居的愚公率領全家開山修路,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成為中國古籍中的經典流傳至今。
在河南省新鄉市輝縣西北的太行山深處,一條隧道迂迴曲折地從紅岩峭壁間穿過,現代版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被稱作“絕壁天路”的地方。這裡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們來看風光,也來聽當地人講述那個在大山間流傳了幾十年的故事。
對外鄉人來説,或許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崖的陡峭與險峻,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理解這條人工開鑿的隧道對居住在崖頂之上的人們意味著什麼。
位於海拔1700米高的懸崖之上,四週群山環抱,不大的村莊裏,幾十戶人家就這樣依山順勢地在山坳間,用一片片青瓦、一塊塊青石建起了他們的家園,這就是郭亮村。
| |
郭亮村歷史悠久,傳説,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西漢末年,一個叫郭亮的農民起義領袖,在這裡憑藉著太行天險與朝廷週旋,最後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農民英雄,就把他駐守的山崖稱為“郭亮崖”,崖上的這個小村落也因此得名“郭亮村”。
多少年來,連綿的太行山脈如一道天然屏障讓郭亮人少了些許的戰爭侵擾,但也阻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絡。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郭亮人仍然是靠著兩條古道走出大山。
這條古道,村裏沒人説得清它修建的年代,這是一條通向山西地界的小道,崎嶇不平、還要翻山越嶺,因路途遙遠、道路難行,郭亮人只有在賣個頭較大的牲畜時,才會走這條路。
郭亮村的另一條古道就是百丈懸崖上僅可容一人通過的絕壁小路,因為異常險峻,當地人又稱它為“天梯”。據説,百餘米高的天梯始建於宋代,720級臺階是由一塊塊不規則的岩石壘起,寬處1.2米,最窄的地方不到0.4米,走在上面如臨淵而行,稍有不慎便會命喪崖底。
採訪:村民 王秀堂
因為路太窄 拐彎急 你看我們挑著東西如果超過20斤 就不好下山了 因為這是咱郭亮村進出山唯一的出路 上山下山必須經過這裡 沒有這路 郭亮人就下不去山了。
太行山脈阻斷的不僅僅是郭亮一個村與外界的連接,距它不遠的回龍村也有一條這樣的天梯。天梯陡峭,但它維繫著當地人的全部生活,所以,天梯也是他們的“生命梯” 艱險異常的天梯,給走過它的人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還有痛苦。
63歲的郭殿富,至今都忘不了十年前他在天梯上度過的那個除夕夜。為了過年,他到山下的親戚家要了七棵白菜,返回途中,走了一天山路的郭殿富饑寒交迫,此時的他再也沒有力氣爬天梯了。
被逼無奈的郭亮人終於決定自己修路。
20世紀60年代初,郭亮人想沿天梯的路線修一條能通車的路,但剛開工就幹不下去了,因為坡度太陡,根本不可能修成路。
1966年,郭亮人再次嘗試通過鄰村修一條出山的路,結果,只修了3公里,還是因為彎道太多太急,根本沒法走,這一次嘗試又失敗了。
那麼,這四週都是懸崖絕壁的郭亮村,該從什麼地方開鑿出一條通往山外的路呢?
此時,與郭亮村所在的輝縣相鄰的林縣,因為嚴重乾旱缺水,正在太行山絕壁上修建紅旗渠,當時,有人形容這項工程是“劈開太行山”,建設一條“人工天河”。
| |
受到啟發的郭亮人意識到,如果他們能在一千多麼長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隧道,就可以與山外的道路連通,看來,第三次修路也只有從這道曾經被郭亮人視為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開始了。
當年,郭亮人開鑿隧道除了竣工前輝縣一名教師拍攝的幾張照片外,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我們只能借助紀錄電影《紅旗渠》來感受郭亮人開鑿隧道時的危險與艱辛。
開工那天正值1972年的春節,村裏挑選了13名身強力壯的男村民組成突擊隊。懸崖峭壁,無處立腳,人需要吊在空中作業,還要掄著8斤重的大鐵錘,危險和難度可想而知。
對郭亮人來説,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技術支持與現代化裝備的巨大工程,僅僅憑著炸藥和鋼釬鐵錘就能在千仞壁立的陡崖上打通一條隧道嗎?
開工不久,問題接踵而至。由於前兩次修路,村裏僅有的收入全用光了,此次施工需要大量的鋼釬、鐵錘和炸藥,這錢從哪來呢?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