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大地灣之謎(第一集)

CCTV.com  2007年11月08日 09:4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大地灣是甘肅省秦安縣東部邵店的一個小河灣。很早以前,這裡的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後經常看到一些破舊陶片,偶爾也能撿到個陶盆陶罐。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受到嚴重損毀的情況下,1978年的搶救性的發掘中發現,這是一處距今7800年至4800年的新時期時期歷史遺址。那麼我們能否在這些遺址中驗證那些古老傳説而神秘的傳説嗎?

  五千年前的“宮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大地灣驚現史前人類居住了3000年的大型聚落遺址。

  主持人:8000年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太遙遠了! 8000年前是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按歷史學的界定這一時期屬新石器時代。據史料記載,在距今大約1萬年左右時間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進入新石器時代,它與舊石器時代的不同之處是出現了陶器、農業,居民部落、氏族制度等,特別是這一時期人們使用的工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僅僅是砸制或找到什麼樣就用什麼工具了,而是根據用途來磨制。我們知道,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那是有文字記載的,千真萬確的。而8000年前至5000年前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前夜,是史前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只能從歷史書中的傳説與神話來考訂那一洪荒時代,讓人覺得有些撲朔迷離。而考古發掘就是要把地下的古跡和古物揭露出來,通過實物來了解這一時期狀況。那麼,大地灣這個遺址的發現是否能為那些傳説與神話般的歷史提供一些有力的佐證?為此《走近科學》的記者前往大地灣一探究竟。

  2007年,記者在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從甘肅省蘭州市驅車300多公里前往大地灣遺址。一想到很快就能飽覽那麼壯觀的古人類遺址,馬上就能邁入史前人生活的空間,不免讓人在興奮的同時又多了一點神秘的色彩。

  大地灣,當地並沒有這個名字,它的由來源於這裡一條由東向西流淌的小河——清水河,在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人們為了向河灘要地,對這條河進行了改造,讓河水沿著村邊拐了一個彎。當年挖掘現場就在這條小河的轉彎處,許多慕名而來的人在找不到路的情況下,有人就會説“沿著河邊走,就在轉彎處。”這樣一個指路的標記事後就成了遺址的名稱——大地灣遺址。


  程曉鐘,甘肅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係畢業。他在這裡擔任所長已經十一年了,據他介紹,大地灣從1978年開始發掘,第一期發掘歷經了七年,95年又進行了一次補充性挖掘,以後又陸續又進行了幾次小規模的專題性質挖掘。從目前發掘的1萬多平方米情況來看,大地灣遺址從清水河南岸邊的平緩地帶上一直延伸到山坡上。

  來到了山上,我們一下子呆住了,這裡只是一片寧靜的山坡,根本就沒有遺址群落,是走錯了地方了嗎?不會的!有這裡的工作人員同行不可能走錯。那麼考古發掘留下的現場究竟在哪?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我們經過了七年的奮戰,這個地方就是挖了將近13000平米,實質上佔了很小的部分,這個很小的部分,但是它把文化的內涵基本上揭露了,那麼這些東西我們就地保存,鋪墊了沙子進行回填。

  由於這些遺存在地下已經沉睡了好幾千年,出土後,在沒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下經風吹日曬很容易氧化分解,失去原來的風貌。大地灣遺址發掘出的面積雖然只有1萬多平方米,但全都保護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掘後很快又把這些遺跡重新埋入地下保護起來。

  20多年過去了,如今這裡的環境狀況和周邊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如果沒有人告訴我們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沒有專家的指點,我們不會感覺到腳下這片土地的神奇。那麼,當年的考古工作者們是怎樣發現並準確找到這些遺址的呢?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我們調查的過程中,一般的都在一種土層裏面去找這個陶片,像這個地方就有這麼一塊陶片,從這個陶片也可以判斷到,當時這個範圍內,肯定有人類活動,除了發現這樣的陶片以外,我們也是從這個灰層上來分析。

  在人類長期活動的地方,地表上都會留下一些痕跡,不管時間過去了多久或者被塵土覆蓋多深,這種土的密度、所含物質以及顏色都與地面下沒有經過風吹日曬的土有不同之處,許多遺址的發掘就是根據這些不同的灰層來判斷的。

  甘肅省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程曉鐘:這就是我們新發現的一座房屋遺址,從暴露在斷面上的這個遺跡看,這個房屋遺址面積也很大,暴露在斷面上的長度大約在20多米長,從遺跡看這個房子達五層之多。這是第一層,也是最早的一層,這是第二層,這兒是第三層,這是第四層,這是最上面的一層。從這個狀況來反應這個房子,是有人在這個房子裏面住了很長的時間,最早居住在最下面的這一層,然後可能隨著居住的時間長了以後,這個房子地面有所踩踏或者有所破壞,他在原基礎上再進行加工,這樣依此類推,達到了五次之多,在這個房屋遺址裏面居住了很長的時間。

  儘管大地灣經歷了7年的發掘,但發掘面積不到遺址總面積的百分之一,絕大部分遺址仍然埋藏在地下。如今,就是這小小的一部分也重新埋入了地下,我們只得從頭開始走訪了解了。

  主持人:説起大地灣遺址的發現,還得從它所在的小村---邵店村説起。邵店村對於很多人來説恐怕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地方,因為它只是甘肅省秦安縣東部一個偏遠的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距蘭州有300多公里。過去由於這裡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很少有人到這裡來,這裡的人也很少出去,世代都以種糧為生。如果説這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村邊有條河是一條從東向西流淌的小河。我們知道,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而由於這裡地理環境特殊,它卻由東向西流,邵店村就坐落在這條小河的南岸。就是這麼一個偏遠寧靜的小山村,到了70年代末期卻突然熱鬧了起來,那麼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七十年代末,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裏隔三差五就來幾個類似“貨郎”的人,這下可吸引了村裏不少人的注意,多年不見的“貨郎”又來了。可奇怪的是這些人挑著的貨物並不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針頭線腦,而是一些沉甸甸的碗盆之類的東西。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一不吆喝二不叫賣,而且有人拿錢來買也不賣,只是用人家窗前屋後閒置的破陶爛罐來換,這讓當地村民興奮不已,紛紛拿出各式各樣的破舊陶罐進行交換。村民張德祿這兩年正為自己撿到的一個破陶瓶發愁呢!

  天水市秦安縣紹店村村民張德祿:1976年的4月份我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的,當時旁邊有些陶片,這件器物發現時斷為兩截,裏面有土,當地老鄉有很多説法説是晦氣。回家之後用清水洗,然後用水泥粘接上,可拿回家後時間不長,家裏豬死掉了,懷疑與此器物有關。

  原來村裏有個説法,認為地下的東西屬於冥器,不吉利,許多人遇到到後不是把它砸碎就是再把它扔掉,即便有些好看和實用的拿回家後也不放在屋內而是擱在屋外墻角。特別是家裏面再發生一些大事小情就更認為這些東西晦氣。所以當張德祿聽説有人要收購這個破陶瓶,他也就同意了。

  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就這麼個舊陶瓶竟讓當年的收購人員興奮不已。把剩下的物品全都給了張德祿。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好剛收來的陶瓶,邁著興奮的步子急衝衝的消失在夜幕中。


  主持人:我手裏拿的這個陶瓶,就是當年村民張德祿從地裏撿到的陶瓶。當然它是複製品了,正品現存放于甘肅省博物館裏面,它已經是國家一級文物了,而且是一件器形不多見的文物。在陶瓶圓雕的人頭上,額前和腦周圍披有整齊短髮,這種髮式在我們今天仍然可以見到,雙耳穿有係飾物的小孔,五官安排得均勻恰當造型準確生動。它下面的彩陶紋飾至今沒有脫落。那麼,這個圖案清晰、做工精良,造型奇特的陶瓶出自什麼年代呢?據考古專家説,古時候的陶器一般很少有人物造型的,更何況還是一個女性造型。那麼,為什麼這個陶瓶就塑造了一個女子形象?正是這一系列問題,促使收購人員將陶瓶收回。那有人就要問這些慧眼識珠的收購人員究竟是幹什麼的?其實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貨郎”,他們的真實身份是當時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既然是國家工作人員為什麼到這麼遠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收購陶器呢?這還得從這個小村的過去説起。

  很早以前,這裡的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或山坡上經常看到一些破舊陶片,偶爾也能撿到一兩個比較完整的陶盆陶罐。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當時認為這都是甘肅仰韶文化,也就是過去認為的馬家窯文化,所以説這個也就沒有在意。

  原來,在甘肅省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文化遺址---馬家窯遺址。它是1923年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生在馬家窯村發現的,當時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這些器物表面打磨得非常細膩,具有特殊的藝術風格。安特生認為這種風格屬於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一種文化特徵。所以安特生就用當地的村名把它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這些文物經鑒定年代大約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之間。

  而邵店村發現的這些陶器,其器形和圖案與馬家窯遺址的陶器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人們一直認為邵店村發現的這些陶器就是馬家窯文化的一部分,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958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發現這裡除了經常能看到類似馬家窯文化的陶器外,還在一些地方能看到一些古墻基的東西,初步斷定這裡應該是一處古遺址,當時就把這裡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又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革”開始後,這些保護條令被當作“封資修”的保護傘給廢棄了。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到了70年代,那個時候就是平田整地,平田整地呢當地對這個遺址破壞比較嚴重。


  在平田整地過程中,許多文物被打破並毀壞掉,還有一些被村民拿回了家。

  那麼這個地方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了多少?遺址被損毀到了什麼程度?這處遺址又是什麼年代的呢?文物管理部門一直在關注著。“文革”剛剛結束,文物管理部門還沒有完全恢復其行政職能,就派考古人員悄悄的下來走訪調查。前面提到的那些被當地人稱作“貨郎”的就是文物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

  在走訪調查中他們發現,這裡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撿到過一些陶盆陶罐,而且這些東西的分佈遠遠大於最初劃定的保護區範圍,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後和山坡上又發現了新的東西。

  原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岳邦湖:山上遺址也很豐富,它起碼有地面的斷層裏有白灰麵,這白灰麵就代表一個房子的一個線索。而且這個白灰麵呢和一般白灰麵,這個不太一樣,而且這個白灰麵相當厚,而且很結實,這一看到我們這些東西,就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不單是墓葬區,而且有居住區。

  這個情況立刻引起了甘肅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決定對邵店村進行一次全面復查。

  在復查中工作人員又發現,不僅遺址面積遠遠超出最初劃定的遺址面積,而且從收購來的陶器上看,這些陶器的造型和製作手法都與馬家窯出土的陶器有所不同。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這樣一來,就報請國家文物局,在這個地方搶救性的試掘。

  在試掘中他們的推測很快就得到了驗證。

  原甘肅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岳邦湖:不但東西多,而且這個古跡,這個遺址是比較豐富。

  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建龍:可以説在甘肅的考古發掘間是引起轟動的。緊接著就繼續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我們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


  時光在一鍬鍬一鏟鏟中流逝,出土的東西一天比一天多,遺址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七年後,當大地灣考古發掘成果面世時,立刻在中外考古界名聲大振,掀起了軒然大波。原來這裡竟然是一處總面積有著275萬平方米,在考古界實屬罕見的大型古人類文化遺址。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處遺址經國家有關部門進行的年代測定表明,遺址中出土的文物年代最早的距今大約在8000年前,晚點的在5000年前左右,整個遺址共分為五個時期,全部分佈在清水河南岸。

  一期遺存分佈在靠近河邊的平緩地帶上,靠山面水,年代在8000年前至74000年前左右,二期遺存在一期的基礎上向靠山的方向逐漸擴大,年代在6500年前至5900年間,三期遺存已經發展到了山腳下,年代在5900年至5600年間,四期遺存已經分佈在了半山腰,形成了以大房子為中心相對開放式聚落格局,年代在5500年至4900年間,五期遺存沒有繼續向山上發展而是轉向東南大約160萬平方米的範圍。

  目前,大地灣遺址仍然能看到的遺跡只有兩處,一處就是就距今5000年左右被人們稱作“宮殿式”的建築;另一處就是距今年代最久遠的原始村落。

  甘肅省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程曉鐘:這一座房子是已經發掘的大地灣一期的文化的房屋遺址,距現在8000年。這個房屋遺址在國內目前只發現4座,這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從這四座房址的分佈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間距一般在二三十米左右,房門全部面向清水河,看來那時古人也是遵循依山面水的擇居原則。

  甘肅省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程曉鐘:這個房屋的地面,沒有經過刻意的加工,而是人為踩踏自然而成的,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在這個地方復原了一座。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所謂的房屋實際是在地穴上面用木柱支起的一個草棚。

  程曉鐘:它是圓形地穴似的房屋遺址,裏面很不規整。

  這一時期的房屋低矮狹小,面積只有6平方米左右,沒有用火的地方。門設計的也比較小,裏面潮濕悶熱。在這樣的環境中這裡的先民如何躲避漫長而寒冷的冬季?

  程曉鐘:這座房子編號F301,是大地灣二期距今在6000年的一座房屋建築遺址,是屬於半地穴式近似于方形的一座房屋遺址,面積已經在第一期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這一時期的房屋不論從面積的大小和形狀上看都比前一時期的房屋有了明顯的改變,房屋的形狀由一期的圓形地穴式發展成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四週出現了墻壁,地面也比較平整了。特別是在進門處有了一個大大的地坑,據專家介紹這個地坑是用來燒火做飯用的,叫灶坑,在灶坑的後面還有一個小洞,裏面藏有一個陶罐,據考古人員介紹,別看這個洞小,它可是早期人類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摸索才發明的一個洞,是涉及當時人們生死攸關的一個洞。

  趙建龍:古代的時候,因為燒的火種必須要埋在灰裏面藏起來,不然,他沒有火柴,所以必須有一個藏火種洞。

  天水市民俗專家李子偉:保留火種很一般的事情,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古人要發明這個東西,他這個過程相當漫長。過去那個取火,最早可能取天火,後來可能是鑽木取火,後來可能用石鐮、火鐮來打,到了後來發現火種可以保留,長期的保留,像木炭的話,晚上埋在灰裏面,第二天下午扒開以後,仍然還在,那個火種,所以這個文明的進步,非常的大。

  這是在原遺址基礎上復原的一座房屋,與一期相比不僅面積增大了而且房屋的高度也增加了許多,房屋的頂部出現了窗戶,改善了室內的採光和通風。特別是灶坑的出現,説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火的一些習性,不僅可以經常吃到熟的食品,而且還可以驅散潮濕,抵禦嚴寒。那麼這一時期的灶坑為什麼要在地面以下呢?

  趙建龍:那個灶炕比較深一些,而且在房子裏面,是深坑,這個通風調整差一些,火不是太旺,不然的話,它茅草棚低的話,它容易引起火災。這就是説古代的防火意識還是很強,另外一個他用完火以後,他把火熄滅,把火種藏在裏面,這個灶炕裏面是基本上沒有火的,所以説他不容易引起火災,就是古代的人,都是先用這種辦法來防火的。

  主持人:275萬平方米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現在能看到的僅僅是幾座房址。從這幾座房屋的遺址來看,大地灣遺址從距今約8000年到距今約4800年一共歷經了3000年,這3000年跨越了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期。在以前考古發掘中,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晚三個時期的遺址也都發掘過,比較典型的早期的有裴李崗遺址、中期的仰韶遺址、晚期的龍山遺址。它們前後都只延續了一兩千年,而大地灣遺址從持續的時間上看是最長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晚三個時期它都經歷了。27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竟承載了3000年的歷史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説明這塊土地一定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於人類繁衍生息的優勢。有人曾説過要通過考古給歷史指認一個立體的、有序發展的“文化現場”,這樣就可以使由於時間的推移而被泥土掩埋起來的人類歷史得以再現,使人類的發展史連續下來。大地灣究竟是怎樣走過這漫漫的3000年曆程,循著這3000年的軌跡我們又會看到些什麼呢?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學》,明天同一時間請繼續收看系列節目——大地灣之謎。

責編:走近科學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