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好一個花鼓燈》編導手記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11:16  來源:  

(一) 蓄謀已久與功德無量

拍攝一部關於安徽花鼓燈的紀錄片是我多年來的夙願。我在安徽蚌埠當過兵,游泳橫渡過淮河,對那裏有感情,對花鼓燈也有所了解。

在淮河中上遊一帶流行的花鼓燈是一個古老、成熟、十分完美的民間歌舞藝術,可以説是我們漢族民間歌舞中的精華。但它太具地域色彩。在全國,其它地區對花鼓燈了解不多,許多人認為花鼓燈就是名氣挺大的鳳陽花鼓,甚至有人認為湖南花鼓戲與花鼓燈有某種聯絡,其實,那都是因為不了解花鼓燈而産生的誤解。多年來,雖然花鼓燈一直在淮上地區搞得挺紅火,但都是自娛自樂,對外宣傳不夠,至今還沒有全面介紹花鼓燈的紀錄片播出。前些年,我也曾找過當地市電視臺,希望合作拍攝此片,但因為拍這部片子點多面廣,不好把握,所以協商未果。有時想想,當地人都沒心思拍這花鼓燈,我還整個什麼勁?所以挺灰心的,但還是先行採訪了一些地區。

在懷遠縣採訪時,原縣文化館館長葛土靜抱病接受採訪,第一句話著實嚇我一跳,他説:“老林,你做的這個事是個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兒。”葛老師退休多年了,至少比我大十多歲,稱我為“老林”,讓我“受寵若驚”。關於“功德無量”他給我做了解釋説:“如今老一輩著名的花鼓燈老藝人都八九十歲,如果再晚兩年就都不在了。如:‘小金蓮馮國佩’94歲,‘小白鞋鄭九如’87歲、‘一條線陳敬芝’88歲、‘一條繩王傳仙’87歲……這些人都是各地各流派花鼓燈的代表人物,及時留下他們的影像、講述他們的經歷和人生故事,是對行將逝去的一代風流人物的拯救。以前沒人做這件事兒,你現在來拍這樣的片子,具有史料價值。”

葛老一番話讓我感動加震撼,心想:我來拍吧,以前在淮河邊當過兵,現在就讓我來保衛淮河的民間文化吧。

(二) 打擂與競爭

花鼓燈是一項包括歌、舞、樂、鑼鼓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各地燈班子都有自己的大明星。幾個燈班子要湊到一起,就免不了要比試打擂,看誰的觀眾圍的多就算贏。當地人稱其為“抵燈”,意思是兩頭牛互相頂牛。

早在1933年鳳臺縣尚堂集有過一回大規模的“抵燈”大會,集上兩家大戶人家,請來周圍各縣數十個燈班,數百演員,沒日沒夜的抵了四天,才見分曉。

2006年11月在鳳臺舉辦的第七屆安徽花鼓燈會也是抵燈的盛會,鳳臺縣作為舉辦地成為最大贏家。

花鼓燈班歷來有競爭傳統。為此,演員們苦練技藝,在表演中還有許多高難的雜技動作,十分精彩。除此之外,老藝人起藝名也存在競爭。鳳臺縣老藝人陳敬芝的藝名叫“一條線”,有人自己起藝名為“雙條線”。潁上縣老藝人王傳仙起藝名叫“一條繩”,號稱我能跳能唱,比你“一條線”粗,幹住你的“一條線”。於是又有人起藝名“一條根”又粗又硬。

此外,還有以花起藝名的。如“白牡丹”、“小金花”,於是有人稱自己為“萬朵花”。淮南的老藝人想了想,如何蓋住“萬朵花”呢?於是他起名叫“一陣霧”,大霧遮住“萬朵花”。可惜在第七屆花鼓燈會表演時“一陣霧”王考千,由於年歲太大(87歲),在舞扇子時,沒拿住扇子,掉了,“一陣霧”沒蓋住,下場後難免有些鬱悶。

其它還有起名“蓋淝河”、“蓋三江”、“蓋九江”的,一個比一個氣魄大。

還有起名“小白菜”、“甜蘿蔔”的,號稱自己嗓音甜脆,於是有人起名“小白刀”把那些瓜果全切了。

也有人根據自己的表演特點和穿戴起藝名的,如“小金蓮”、“小白鞋”、“小紅鞋”等等。

他們的表現和身世,你看了這部五集的紀錄片就知道了。

編導:林雲

責編:徐穎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