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 |
![]() |
1953年中央新影拍攝的紀錄片《花鼓燈》職員表 |
![]() |
紀錄片中的花鼓燈表演 |
【同期】
中國花鼓燈藝術研究室主任 謝克林
![]() |
【文稿】
安徽千里長淮,九曲十八彎
淮河之上曾是白帆點點,
兩岸更是阡陌縱橫,當地人常説的是“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那是一片富庶的魚米之鄉,也是一片歡騰的歌舞之鄉。
淮河流域蘊育並流行着一種優美歡快、熱烈奔放的民間歌舞——花鼓燈。
“鑼鼓一響,腳底板發癢”。跳花鼓燈是這裡所有人的愛好,花鼓燈會往往成為一場不分男女老幼,如癡如醉的狂歡。
【同期】
馮雙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 |
【文稿】
2006年底,我們乘車來到淮河之濱最大的城市蚌埠,帶着1953年拍攝的電影資料,尋訪到了當年參加演出、拍攝的花鼓燈老藝人石金禮。
【同期】
石金禮,藝名“石猴子”
“那裏是你,這是我。”
【文稿】
五十多年過去,影片中那些生龍活虎的漢子,如今不是作古就是成了耄耋老人,
【同期】
石金禮,藝名“石猴子”
“這臺節目有我,看那架子像。”
“看這個動作,連走路都有點像,我看味道像我。”
“就是你,不要味道像你”
“唉”
【文稿】
一聲嘆息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能進京演出並拍成電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至今懷遠的燈班子仍對當年前輩的輝煌引以為榮。
【同期】
花鼓燈老藝人——梅其柱
![]() |
【文稿】
其實花鼓燈玩到京城的朝廷上過去也曾經有過,這得從花鼓燈的歷史講起。
據鳳臺縣修編的縣誌記載
“花鼓燈,又名紅燈,故事燈,歷史悠久,從宋朝起就有了花鼓燈。主要流行在鳳臺,懷遠,潁上一帶,是一種優秀的民間舞蹈。”
如確定如《縣誌》所述是宋朝的話,應是北宋那段相對安定的時期,那時位於河南開封的汴京城裏,市井繁華歌舞昇平,尤其是元宵燈會,更是歌舞百戲,樂聲嘈雜十餘里。
當時並無花鼓燈的記載,但有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被稱為“合生。”可視為如今花鼓燈的雛形。
舞蹈演員出身的資深學者資華筠對花鼓燈有深入研究。
【同期】
資華荺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博導。
![]() |
【文稿】
汴梁城下有惠濟河、渦河與安徽懷遠縣一水相同,於是汴梁城裏頭的新鮮玩意就順流南下,流傳到淮河流域,花鼓燈應運而生。
後來,神州大地幾經改朝換代,花鼓燈也隨之時隱時現,直到明朝才又在淮河一帶流行起來。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和他那一班開國功臣儘是淮河兩岸的鄉黨。
現有古時流傳的花鼓燈唱詞為證
【同期】
懷遠縣花鼓燈藝人,常謙得(藝名常癟子)
人人都説玩燈孬,我這把玩燈表一遭
永樂皇帝當燈頭,三宮六院把頭包
四大朝臣把鑼鼓敲,皇太子挎鼓可不算孬
【文稿】
這就是説,打明朝時,花鼓燈就玩到了萬歲爺的朝廷上,明朝滅亡,花鼓燈冷寂了一段,清末民初時,又興盛起來,並在不斷發展中完善,形成了極具地域色彩的民間歌舞藝術。
花鼓燈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過去由於落後和封閉
人們並不了解這門極具淮河流域文化特點的歌舞藝術
花鼓燈為全國人民所知,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事。解放後五十年代初開始了治理淮河的浩大工程,千千萬萬的淮河兒女聚集在治淮工地上,熱火朝天的工作。
安徽花鼓燈泰斗94歲的老藝人馮國佩,當年就把花鼓燈玩到了治淮工地,並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同期】
馮國佩講述
![]() |
【文稿】
後來,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攝製組聞訊來到治淮工地,專門拍攝了元宵佳節燈會上淮河兒女跳花鼓燈的片段,使花鼓燈第一次搬上電影,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
1953年四月,花鼓燈有幸被新影廠選中拍攝了全套完整的花鼓燈表演。人們才觀賞到全套、完整的花鼓燈表演。
【同期】
《中國花鼓燈藝術》作者謝克林
花鼓燈有歌有舞,有小戲,還有豐富的鑼鼓演奏,或者説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民間歌舞,花鼓燈的出現把中國漢族的民間歌舞。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文稿】
![]() |
鼓架子 |
開場的集體舞被稱做“大花場”。
表演時他們在拿傘岔的鼓架子指揮下,按照傳統的隊形:三角鈴、蛇吐信、龍擺尾等邊跑邊跳。
這種男女兩人的表演叫小花場,這是帶有情節的小花場,《搶扇子》這也是花鼓燈中最精彩的部分。
鼓架子不時表演一些翻筋頭等高難動作。花鼓燈表演時一直有鑼鼓班子伴奏,氣氛熱烈歡騰。
最後是以集體舞作為收場。
【文稿】
當年中央新影拍攝這段十幾分鐘的花鼓燈表演,費時三天才完成。
【同期】石金禮(石猴子)
![]() |
【文稿】
居住在鳳臺縣農村的花鼓燈老藝人朱冠香,當年也曾進京參加過演出。
【同期】
鳳臺縣花鼓燈老藝人朱冠香
1953年到北京去匯演,和省裏他們一同去的有:詹樂亭、李兆葉、氣死猴、常和龍到懷仁堂演出,台下有毛主席、朱總司令、周恩來,我們都很高興。
【文稿】
當年進京演出,並曾見過中央領導人的馮國佩,卻記住了周恩來總理所説的一句重要的話。
【同期】
花鼓燈老藝人馮國佩,(藝名“小金蓮”)94歲
第二天總理開會,跟陳毅他倆個在臺上開會,總理講,昨天晚上的花鼓燈是東方芭蕾,那時我們玩燈還踩襯子呢,看著那舞蹈和戴愛蓮不一樣的,他説是東方芭蕾。”我在底下坐著,高興得拍拍手,這可是我親自聽到的。
【文稿】
芭蕾舞源於西方宮廷舞,演員是以足尖蹬地為特點,舞姿優美輕盈。
過去中國封建社會婦女裹小腳,穿小腳鞋。
![]() |
解放前在花鼓燈表演中,都是由男扮女裝,飾演蘭花。男演員要穿上這種特製的舞蹈鞋表演蘭花的舞蹈,由於鞋小,腳的大部分踩在鞋後面伸出的木板上,俗稱“踩襯子”、或“挂墊子”。如果摒棄它封建陋習的因素,穿上這種鞋跳舞有相當大的難度。舞蹈時只能用前腳掌蹬地,與西方芭蕾舞有異曲同工之妙。
馮國佩曾是此中高手,現在掌握這種舞蹈技藝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
【同期】
花鼓燈老藝人馮國佩,(藝名“小金蓮”)94歲
![]() |
【文稿】
解放前玩花鼓燈的都是男性,但在1953年馮國佩進京演出時,已有女演員參加,並且不再踩襯子。從此開創了男女同臺表演花鼓燈的先例。
但與之不同的是鳳陽花鼓,安徽的鳳陽花鼓一直由女性表演。
【同期】
婁樓 花鼓燈藝術家
鳳陽花鼓與我們安微花鼓燈有很大的區別。
鳳陽花鼓它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它不像安徽花鼓燈有歌有舞有樂,花鼓燈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歌舞藝術,而鳳陽花鼓它只是拿了一面小鼓兩根鼓條,以説唱形式為主。
它是解放前很多人拿着它乞討用的,所以到了每家人門口它就敲起來了。因為這個雙條像拿筷子一樣,所以他們説拿碗拿筷子就可以敲這個花鼓點子。所以鳳陽花鼓主要表現形式就是説唱,你比如説這面鼓,這個條,打得很簡單的點子,有時打鼓邊,打一種節奏。
在唱的時候,“説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文稿】
用一個碗大的小鼓,加兩根長長的筷子,鳳陽人把討飯的技巧玩成了藝術,也算是化腐朽為神奇了。
跳花鼓燈必須有鑼鼓班子伴奏,而鑼鼓班子也可以單獨表演鑼鼓樂。
花鼓燈還包括唱燈歌。
【同期】
“梔子開花”
“唱段燈歌獻貴賓,你們一路行來多勞累,燈歌一曲洗風塵,淮水涂山寄深情。”
【文稿】
此外,淮河花鼓燈還溶匯了小車燈、獅子燈、龍燈等。
過去花鼓燈要演出時,往往先把紅燈挂在演出地點,即燈口。既作了演出預告,又烘托了氣氛,夜裏也做照明之用。如今燈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是特指花鼓燈這門民間藝術。
花鼓燈在安徽淮河流域,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大家喜歡它甚至達到癡迷的程度。
【同期】
陳魁(原鳳臺縣推劇團團長)
![]() |
【同期】
葛士敬 原懷遠縣文化館館長
我們懷遠縣有老藝人,他叫廖世標,他的藝名叫“撂不掉”,為什麼叫“撂不掉”呢,就是因為每次玩燈,都落不下他,無論你在什麼地方玩燈,他都找到燈場上去,所以後來人們就給他起個藝名叫“撂不掉”。
這個人是在文革期間去世了,懷遠不少老藝人都親自到場給他送葬。他們互相議論起來,我們今天就在“撂不掉”的墳頭前玩一場燈吧,結果就在他的墳頭上玩起了燈。
【文稿】
據説那天“撂不掉”的墳頭上直冒青煙,他在天之靈着急呀。
跟“撂不掉”一樣,玩花鼓燈的老藝人大多都有自己的藝名。這藝名起得也都很有意思。
【同期】
陳魁(鳳臺縣推劇團團長)
花鼓燈藝人在表演技藝方面等方面爭強好勝,就在起藝名都體現出這方面來。
有些以花起名字的,當時有的起的白牡丹、小金花、豌豆花等等。潘集有個藝人叫王考千,想我起個什麼名能夠壓倒你呢,我乾脆起個叫“一陣霧”,我就要蓋住你,遮住你。
有些藝人他以地名,河流名來起,有的起叫蓋淝河,齊集有個藝人起的叫蓋三江,硤山口有個藝人叫詹樂亭,他説你起個蓋三江,我就起個叫蓋九江,把你壓倒。
【文稿】
蓋九江詹樂亭果然氣勢不凡,在1953年進京拍攝的電影中,他舉第一把岔傘。
【同期】
陳魁(原鳳臺推劇團團長)
因為我們鳳臺藝人“一條線”有名,有人起個“雙條線”。潁上有個藝人很有名氣,叫王傳仙,他説你鳳臺有人叫“一條線”,我就起名叫“一條繩”,比你還粗呢。
【文稿】
當然,誰比誰粗,誰比誰強只能是燈場上見分曉。
花鼓燈大會,歷來都有打擂競技的傳統,各路燈班,使出全身解數去表演,當地稱這叫抵燈。
【同期】
陳敬芝,花鼓燈藝人,藝名一條線88歲
他倆個燈看誰玩的好,他倆個相遇了,我玩不過你,我去請高手來,他看他行,請多少班子在那裏抵呀,哪一班子群眾多,哪一班就算贏了。
【文稿】
![]() |
11月6日花鼓燈在鳳凰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式,淮河之濱的一場花鼓燈大賽拉開了帷幕。
夜晚,在縣城裏的影劇院演出開始了,各地區代表隊都拿出精心排練的節目,一些地區把本地特有的民間藝術也帶上了舞臺。舞臺上的表演精彩紛呈,台下評委認真觀看,衡量着優劣。
【文稿】
![]() |
一陣霧王考千表演 |
臺上的演出依然如火如荼。舞台中央的上方懸挂着花鼓燈的標誌圖案。上面是三個舞蹈的蘭花。據説它們分別代表着鳳臺、懷遠、潁上這三個縣,和花鼓燈的三大流派,淮河邊上這三個相臨的縣,是安徽花鼓燈的三朵姐妹花,它們共同演繹的花鼓燈成為映紅淮河水天之間絢麗的彩霞。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