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聚焦航天人

CCTV.com  2007年10月22日 15:00  來源:涼山日報新聞網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發射中心工作人員從左自右為曹兵、朱孔飛、程初。  攝影徐貞宇

    曹兵:燃料加注的“活圖紙”

    9月25日下午,當記者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地面站火箭燃料加注庫房時,一個身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的年輕人正在熟練地開關閥門,四週許多人在圍觀。開關閥門誰不會?仔細一瞧,這個年輕人竟然是蒙著眼睛。“蒙眼摸閥可是我們的絕活,要按照操作規程一次開關386個閥門,可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沒有10來年的修煉,難!”

    這個年輕人便是曹兵,18歲那年,懷著幹一番事業的夢想,他萬里迢迢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從此便紮根在峽谷中。在燃料加注系統,他一幹就是20年。曾榮獲部委級人才獎一等獎,多次在專業技術比武競賽中奪冠。

    常規燃料四氧化二氮具有易爆、易燃、毒性大、劇腐蝕等特點,許多人談之色變。“其實,只要你摸清了它的特性,駕馭它,並不難”,曹兵淡淡地説。這個被稱為燃料加注“活圖紙”的土專家,讓人不能小覷。

    2006年的一次衛星發射任務中,由於火箭燃料儲倉的一個閥門出現質量問題,加注進火箭的低溫燃料出現回流。在這關鍵時刻,曹兵沉著冷靜,迅速判斷出故障的“罪魁禍首”。將燃料從箭上泄回後,他組織大家對燃料進行第二次降溫,在不錯過發射窗口時間的前提下,將第二次降溫的燃料進行二次加注,保證了任務的順利發射,創造了中國航天史的一個奇跡。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任務啟動後,他成了氧化劑加注系統改造的總指揮,工地上、庫房裏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為嫦娥升空做出自己的努力,我感到非常榮幸”,他開心地説。

    (徐貞宇)

    李兵良:把“嫦娥”請進場

    固定塔張開雙臂,活動塔纜繩高高擎起吊鉤,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號手呈“八”字型在塔前肅立。忽然人群中一陣騷動,只見一輛小車開道,一輛特種運輸車裝載著碩大的圓柱形衛星密封容器緩緩駛入場區。人們焦灼和忐忑不安的目光,都落到了李兵良身上。只見他上齒輕咬下唇,輕加油門……前進……剎車……解脫挂鉤。

    OK!

    長達18米多的特種牽引運輸車準確泊位。他的這套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完成不到5分鐘。這是2007年5月,技術員李兵良用特種車牽引尼日利亞星轉場到發射場的場面,一週後的一個深夜,尼星在天幕完成燦爛綻放,並順利升空。

    與中國的衛星發射技術同樣受到外方讚揚的,還有李兵良高超的特種車駕駛技術!其實,再美好的讚詞對李兵良來説都是實至名歸。關於李兵良駕駛技術的高超,場區有個廣為傳頌的故事藍本:在他的特種車上放一杯水,行使數十里都不會有一滴溢出!航天部的火箭專家誇他是“五星級駕駛員”。他已經執行了30余次星箭的轉載轉運任務。從西昌機場到衛星發射場百餘裏的路,這個湖南小夥子已默默走了14年。他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擔當星箭轉載、轉運牽引運輸的最佳人選。李兵良認為,能夠參與“嫦娥一號”任務是自己年輕生命中最值得銘記的事情,“多年以後和朋友説起我還會深情回味,是我駕車把嫦娥請到了衛星發射場!”

    (王欣閣)

    朱孔飛:低溫加注的高手

    一臉憨厚相的朱孔飛坐在記者的面前,一點都看不出,粗獷的他竟然幹著低溫燃料加注這個細緻的活。

    看過衛星發射的人都知道,火箭發射前的關鍵時刻,其頂部便會冒出縷縷白霧。這是由低溫燃料加注時,零下200度左右的液氫液氧遇熱揮發所形成。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在火箭上使用低溫燃料發動機的國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的就是這種燃料:低溫高能、推力巨大,同時易燃易爆、危險性大,任何一絲意外都可能導致星箭俱毀。

    可以想象,能夠在低溫燃料加注崗位幹的人,無不是膽大心細水平高。來自江蘇省連雲港市的小夥子朱孔飛,已經在這個崗位幹了15年。當年只有初中文化的“準文盲”,現在不但拿到了大專文憑,而且編寫的教材還在部委級評比中榮獲一等獎。

    今年上半年的一次衛星發射中,當“5分鐘準備”的口令響起,負責低溫燃料測控的他敏銳地發現,火箭儲倉裏的燃料揮發,液位比標準值低了3毫米。如果不能及時補加,火箭將因缺少動力,無法飛抵預定軌道。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開閥、增壓……”在短短的10秒鐘內,他一氣呵成做了近10個動作,最終保證了燃料加注的順利進行。事後,他得到了上級的表彰。

    “愛人和孩子都在老家,好多年沒有陪他們一起過中秋節了。”提起中秋,他和許多航天人一樣,聚少離多是不變的規律,對家人的內疚總是那麼的一致。本來,他可以在家過中秋,但是,因衛星發射的需要,他主動提前回到了崗位,不是不想團圓,而是在他看來,事業的需要永遠都要放在第一位。

    (徐貞宇)

    程初:大學生乃是小指揮

    2003年7月,一個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的熱血青年,踏上了西去的列車。但到了目的地卻千般滋味涌上心頭。比起同學所在的南京、上海等大都市,他所面對的莽莽群山,無疑是一個挑戰。4年過去了,他堅強地走來,不安於技術室的按部就班,主動要求到航天發射的一線,到最危險的地方。他説,這種感覺,才是航天人應該有的!

    他便是助理工程師程初,現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液氫加注系統指揮。

    一粒黃豆從一米的高度落下産生的能量就足以引爆液氫燃料,空氣中的氫氣一旦達到了5%以上,就極有可能爆炸。面對這樣的危險,讓液氫順利加注到火箭體內,這指揮起來,可不是省心的活。

    一次衛星發射前夕,低溫燃料正在按計劃向火箭儲倉緩緩流動。突然,裝有液氫的燃料罐頂部濃霧四起,不好,液氫泄漏!由於燃料灌加注口發揮密封作用的墊片受冷收縮,産生了一個空隙,巨大的壓力讓液氫無孔不入,頓時向四週溢出。負責指揮的程初,臨危不亂,一邊向上級彙報,一邊指揮人員在四週拉起了警戒線。一道道應急口令迅速下達,一個個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他的調動下立刻行動起來。切斷加注通道、用惰性氣體吹除加注管道……由於處理及時,很快溢出的氫氣被吹走,而密封墊片也順利更換。火箭加注繼續進行。事後回想,許多人都捏了一把汗。

    “紮根山溝,矢志航天”的標語,在中心隨處可見,對於他而言,別有一番含義。他的女朋友就是本地人,以後有可能就留在西昌了。中秋與父母的團圓,對他來説只能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遙望,更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徐貞宇)

    傅雲健:燒了12年鍋爐

    26歲那年,女友因他身在深山,提出分手,持續了3年的戀情結束。

    9月25日中秋佳節,傅雲健講起這段陳年往事心有慼慼然,如今31歲的他依然單身!

    在傅雲健工作的585鍋爐房舉目四望,不遠處現代化的遠控科技樓巍然挺立,草木葳蕤的航天景觀和大紅橫幅上火熱口號,讓人不由得豪情頓生。

    傅雲健不時到機房看看爐火,鍋爐上方的管道彎曲連綿,一直通向100米外的空調機房。“水蒸汽是空調機工作的生産原料,借助蒸汽的變幻,安放嫦娥衛星的測試大廳才能保持恒定的溫濕度!”傅雲健説這個中秋非同尋常,在月城賞月吃月餅執行探月工程,是一種大圓滿。

    “革命工作無貴賤,事事都要盡心幹”,這是傅雲健的“人生信條”。他燒鍋爐已經整整12年了,這句信條他始終恪守不忘。和他不順利的戀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平凡又圓滿的事業:由他發明創造的“節能新法”曾經轟動場區!

    傅雲健在長期的司爐工作實踐中發現,若操作手因為技術原因對設備操作不合理,不僅浪費煤,而且無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勞動強度,不但容易産生疲勞,還會帶來安全隱患。1997年,他通過反復實踐,摸索出了一套節約能源、提高效率的辦法,一天就能節約半噸煤。在一次發射任務中每天節省2噸煤,按一年執行兩發任務,每發任務按40天計算,就能節約160噸煤,而在高密度發射任務時,這個節約數字就更為可觀。

    走上航天路,甘苦心自知,屢次戀愛不成,傅雲健的解釋是,自己家庭經濟狀況不好,人又過於忠厚老實,每次回家逗留時間短,難以和對象建立感情,“重要的是,航天人都是工作狂,別人給美女談戀愛,我們在給事業談戀愛!而今,我和嫦娥有個約會……”傅雲健的幽默讓人忍俊不禁又滿懷心酸。

    (王欣閣)

責編:戴昕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