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嫦娥”在這裡奔月

CCTV.com  2007年10月22日 14:51  來源:涼山日報新聞網  
專題:“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孫來燕近日做客中國政府網時表示,“嫦娥一號”已經進入西昌發射場,預計年底前發射升空。如今,相關的發射準備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中秋佳節,本網帶你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認識一群為“嫦娥奔月”默默奉獻的航天人,為了嫦娥一號衛星順利升空,他們正在全力準備著。

    嫦娥一號衛星主要用於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對月面進行三維立體照相,同時分析月球上土壤的成分以及月壤的厚度。另外,在從地球向月球飛行的過程中,“嫦娥一號”將對地球到月球之間的環境進行探測。

    “嫦娥”相伴,這個中秋不寂寞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37年,發射47次,將40多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

    自古就有“月是建昌明”一説,月亮似乎離西昌很近,它在長安街上月亮女兒的塑像上,在邛海那盪漾的碧波中,而我國的探月計劃在西昌邁開第一步,這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緣分。

    提起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很多涼山人感覺了解不少,因為他們到過離塔架最近的地方,甚至撫摸過那粗獷的發射臺,也聽到過那震耳欲聾的響聲,甚至看到過火箭一飛沖天的豪邁,可是問起發射中心的歷史,能夠説出子丑寅卯的,寥寥無幾。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自動化程度較高、綜合發射能力較強的航天發射場。組建37年來,歷經47次發射,先後將40多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為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大國之林做出了突出貢獻。

星箭吊裝。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白手起家 荒山溝裏建成發射場

    上世紀60年代末,為加速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同時也為了戰備的需要,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建設新的現代化航天器發射場。

    帶著這一囑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一支選場勘察小組,從戈壁灘出發,開始了漫長艱難的選址征程。在近半年的時間裏,他們跋山涉水,走遍雲南、貴州、四川、河南等9省25個地區,進行了大面積、立體式的勘察,最終把場址確定在西昌這個海拔高、緯度低、氣候條件好的地區。

    1970年12月,中心創建者在這裡安營紮寨,揭開了西昌航天人通向宇宙天窗的序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航天事業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提升長征火箭在國際航天商務發射市場競爭能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短短16個月內,在一片荒灘上建起一座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發射場。

    經過30多年、幾代航天人建設發展,昔日的荒山溝已經為現代化航天城所取代。如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能使用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等5種型號火箭,發射高、中、低各種軌道、不同射向的各類航天器,同時建立健全了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五大系統,並擁有數千台套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設施,在國際同行中有著“東方休斯敦”的美譽。

嫦娥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欒恩傑(左一)、孫家棟(左三)、歐陽自遠(左二)等科學家視察西昌發射場。  攝影徐貞宇

    銳意進取 西昌航天人創造無數第一

    在經歷了初創建設的艱辛、試驗發射的起步、對外開放的震撼後,中心逐步跨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多次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新記錄。

    第一次發射試驗通信衛星。1984年4月8日19時20分,山崩海嘯般的轟鳴在群山中響起,長征三號火箭載著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騰空而起,向著東南方向飛去。這既是我國第一次成功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也標誌著中心成為國內唯一發射氫氧發動機火箭的發射場。

    第一次發射實用通信衛星。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很不平靜的一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機毀人亡;緊接著,法國阿麗亞娜火箭發射出現意外。2月1日,中心頂著層層的心理和技術壓力,再次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從此結束了中國租用外國衛星進行衛星通訊的歷史,標誌著我國通信衛星由試驗型轉為實用型,同時也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國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同年5月,中心宣佈對外開放,承攬國外商業衛星發射業務。至此,中心揭開神秘的面紗,向世界敞開了大門。

    第一次發射國際商務衛星。1990年4月7日,我國承攬的第一顆國際商務衛星美國“亞洲一號”衛星發射成功。

    第一次發射大推力捆綁式火箭。1990年7月16日,我國首枚捆綁式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後,中心又成功發射澳大利亞的“奧普圖斯B1”等3顆通信衛星,使中國在世界航天商務發射競爭中牢牢站穩了腳跟。

    第一個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提高質量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系統梳理過去30多年衛星發射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2004年6月,中心正式開始引入國際通行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並在2007初一舉通過了新時代認證中心的現場審核,成為國內首家通過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航天發射場。

    第一次整星、整箭出口發射任務勝利完成。2007年5月14日淩晨0時01分,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送上太空。這是我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國際用戶提供商業衛星服務。

    就在不久前的發射任務中,中心還創造出國內衛星發射測試週期最短的歷史記錄:從5月14日“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點火升空,到“鑫諾三號”衛星成功發射,僅用了18天。

    我國所有的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全部由西昌發射,所有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也都從西昌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以中國唯一的地球同步衛星發射場和承攬外星發射最多等獨特優勢享譽海內外。

運載長征三號甲火箭的專列飛馳在路上。 攝影徐貞宇

    厲兵秣馬 中心向高密度任務進軍

    2006年開始,中心邁入了新一輪高密度發射期,年均發射衛星將達到8顆以上,僅“十一五”期間就將有30多顆衛星從這裡升空,相當於前30年發射的總和。

    一流的人才隊伍建功發射場。目前,中心人才隊伍知識結構更加合理、梯度層次更加分明、作用發揮更加明顯,一支以70年代畢業生為主的老專家隊伍,以80年代畢業生為主的中青年骨幹隊伍,以90年代畢業生為主的青年科技隊伍方陣已經形成,並在發射試驗任務中不斷發展壯大。

    先進測試發射設備和手段帶來連戰連勝。目前,中心已具備兩星兩箭並行測試能力,同時建成了火箭測試發射指揮監控網,覆蓋火箭、衛星和地面勤務等7個分系統,實現了火箭、衛星的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具備了指揮顯示、信息交換、數據處理、實時監測和計算機輔助決策等諸多功能。

    各類安全防護措施確保場區安全。中心先後研製開發毒氣報警、氫報警及氮消防等系統並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員與發射場區的安全性。與此同時,一套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管理安全信息系統也投入使用,為保障場區安全,打造了堅固的“防火墻”。

    應急體系確保突發事件處置高效。中心在總結30多年來40多次航天發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起應對發射意外、恐怖襲擊和群體性事件、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故等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成為中國三大衛星發射場中建立起應急體系的第一家。

    (徐貞宇 胡建兵)

    儀器設備

    奔月主角:“嫦娥一號”

    承擔此次繞月任務的衛星名為“嫦娥一號”,其外形與東方紅三號衛星相似,是一個2.22米1.72米2.2米六面的立方體,兩側各裝有一個大型展開式太陽電池翼,當兩側太陽翼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設計壽命為一年。衛星發射成功後,通過電視和廣播可以接收到從“嫦娥一號”傳回來的歌曲,但不提供下載服務。

    運載工具:長征三號甲火箭

“長征三號甲”火箭已成功執行多次發射任務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提供

    負責將“嫦娥一號”送上太空的是“長征三號甲火箭”,火箭全長52.52米,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2600公斤,低軌道運載能力約7200公斤,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約5200公斤,是我國長征火箭系列中一名出色的“大力士”,目前的發射成功率是100%,從1994年首飛至今只發射了14次,從設計的角度,長三甲火箭設計的飛行可靠性指標是0.95。

    技術參數:

    “嫦娥一號”從地球發射升空,先繞地球轉5~7圈,軌道是橢圓軌道;而從地球飛到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需要10~12天。“嫦娥一號”是一個普查型的探測任務衛星,距月球200公里的軌道可以滿足任務要求。其任務是環月探測,因此不再返回地球。據悉,衛星飛行過程中有多次的加速和減速過程,所以不同階段衛星的飛行速度不一樣,地月轉移軌道入口的速度為10.9km/s左右。至於“嫦娥一號”發射的具體時間,中國國防科工委專家作客國防科工委網站透露,將於今年下半年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同時他們還透露,按照目前的論證設想,探月二期還將在西昌發射。

責編:戴昕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