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嫦娥一號”探月行動 > 正文
記者近日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目前繞月探測工程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産品研製,通過了各項試驗考核驗證,完成了發射場、測試、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嫦娥一號”衛星已通過了出廠評審;經繞月探測工程已轉入發射實施階段。
繞月探測工程若能成功實施,將成為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個里程碑。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仿製進程導彈到應用完成的地地、地空、海防導彈武器系統,從研製探空火箭到具備研製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為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航天已成為中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繁榮富強的象徵和興旺發達的縮影。
與此同時,中國航空工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從最初只能簡單地修理飛機,到目前已經擁有了完整的設計、試驗和製造體系,能夠研製生産各種殲擊機、轟炸機、教練機、直升機、空中加油機、通用飛機、無人駕駛飛機、民用支線飛機等各種類型的飛機,以及配套的發動機和機載設備,成為中國國民經濟中技術密集、基礎雄厚的高科技産業之一,為中國的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空間探測發展戰略逐步完備
“十五”期間,我國成功實施“雙星探測”計劃,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間探測活動,此後,載人航天工程接連取得重大進展。今年,《“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和《航天“十一五”規劃》陸續發佈實施,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空間探測發展戰略正在逐步完備。
根據空間探測計劃的科學目標、技術成熟度和實施方案,我國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共實施10項空間探測計劃,這些項目可以分為三類:我國自主進行工程研製的背景型號計劃、進行國際合作的空間探測計劃和尚需進行關鍵技術突破的背景預研計劃。
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自主進行研製的重要型號計劃項目之一。“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我國近地空間環境探測之後,邁向行星際探測的第一步。”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説。
他介紹,近期我國還將開展中俄火星空間環境探測計劃、世界空間紫外天文臺計劃、空間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計劃等多個項目。其中,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可用於探測被塵埃遮擋的超大質量黑洞和未知類型天體,探索利用X射線脈衝星實現航天器自主導航的技術和原理等,發射後將實現我國空間天文衛星零的突破。
航天型號科研生産取得重大突破
“以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突破為標誌,我國航天事業迎來了發展速度最快、技術跨越最大、成果最豐碩的歷史時期。”國防科工委有關人士表示,近幾年,長征系列火箭完成了23次成功發射,將27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研製取得重要進展;氣象衛星初步形成業務服務系統,海洋衛星的成功發射填補了國內空白,資源衛星系列已初步形成;微小衛星的發展方興未艾。
幾年來,我國航天型號科研生産成績卓著,取得了重大突破,一大批型號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現已初步形成了生産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協調發展的格局,型號科研生産管理和質量管理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
衛星研製和應用在“十五”期間實現了重大跨越,初步形成了系列化、平臺化發展的應用衛星體系。5年間,中國航天共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3顆衛星,形成了10種主要衛星平臺,為建設長期、連續、穩定的天基信息系統和國家空間基礎設施打下了堅實基礎;實現了多星並行研製,衛星研製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廣播通信衛星公用平臺已突破關鍵技術,正在進行第一顆商用衛星的研製;在軌運行的應用衛星,廣泛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多個領域。
同時,我國運載火箭質量、技術性能進一步提高,新一代運載火箭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十五”期間,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3次發射均獲得圓滿成功,將長征火箭連續成功的紀錄續寫到了38次。2003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在一個月內連續完成了四星一船的發射任務,標誌著長征火箭的高密度發射能力有了跨越式發展。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經擁有研製載人飛船和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返回式衛星、科學試驗衛星等各類衛星的能力;具備研製、發射各類運載火箭的能力,在火箭捆綁技術、一箭多星技術、衛星回收技術、載人航天技術等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航空工業奮起直追
最近,第八屆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在莫斯科茹科夫斯基格羅莫夫試飛院機場隆重舉行。由國防科工委組織的中國國家展覽團首次在該展覽中亮相,展出了“梟龍”戰鬥機、ARJ21支線飛機、H425直升機、直11直升機等一大批軍、民用機型,成為本次展會上最大的亮點之一。
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壯龍表示,航空工業是高科技産業,凝聚了大量高科技成果,其顯著特點是高投入、長週期和市場相對集中。“十五”期間,我國航空工業加快步伐、奮起直追,加強技術儲備,全力推進新型飛機的研製,積極開展見效快的現有機型改進改型,拓展市場;既大力發展支線飛機,又積極發展民用直升機、通用飛機,成績顯著。
幾年來,中航第一集團公司全方位推進科技進步,實施知識産權推進工程,共有15個單位通過驗收,這些單位2002至2004年間新增專利申請就達311件,相當於前17年的申請總量;源頭創新活動日益活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得到加強,批准資助591個項目,結題驗收658項。基金支持項目取得的成果,顯示原始性創新研究的活躍。“十五”期間,公司圓滿完成了幾十個型號的研製生産任務。目前已能自主研發生産輕重搭配、與發達國家在役主戰機種相當的第三代殲擊機,第三代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並自主開展新型航空武器裝備的研發。
同時,中航第二集團公司完成了一大批航空産品預研及國防基礎科研、裝備創新、863等領域的科研項目,許多關鍵技術得到突破,關鍵工藝問題得到解決,取得了大量技術成果,為下一步自主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備;積極推進高科技産業化,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技術基礎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十五”期間共獲得國家獎6項,國防獎89項,累計申請專利500余項。K8飛機批量出口並在國外建立生産線,實現了我國航空工業從産品出口到技術出口的轉變。通過國際合作,基本具備了生産製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先進渦扇支線客機能力,ERJ145支線客機批量交付用戶。以我國第一個自行研製定型的渦扇發動機—WS11為代表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形成研發生産能力並批量生産。
如今,我國航空業整體水平取得歷史性進步,為航空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航空業掌握了一大批先進航空裝備的設計、研製、試驗技術,構建了完整的航空科技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體系;航空業以預先研究為主的各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豐碩,不僅實現了多學科單項技術的突破,進而培育和直接催生一批先進航空裝備;航空業以準型號的系統工程管理方式,狠抓重大背景項目預研,推進了相關技術的全面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常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