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她與奧運會的關係一度被圍裹在戰爭之中,它以自己的方式見證了人類兩次世界大戰。 |
柏林,德意志的心臟。
鋼鐵\玻璃\花崗岩與紅磚,這是一座永遠活在歷史與現實敏感交界處的城市,
教堂\宮殿\劇院\紀念碑與博物館,每一次的碰撞都使柏林更加接近自己的目標。
走在這個充滿活力的都市中,很少有人再想起70多年前那場瀰漫着大戰即將到來氣息的體育盛會。
柏林曾獲得191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卻成為了戰爭的策源地,使得它與奧運會失之交臂。大戰結束,德國奧委會致函國際奧委會,希望由德國主辦第十一屆奧運會,1931年,為了給予德國一個機會結束戰後被孤立的局面,再次回到世界的大家庭,國際奧委會最終決定授予柏林193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然而此時的德國政局與四年前積極申辦時相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國際奧委會選定柏林時,儘管希特勒還未上臺,但已經明確表達了對奧運會的看法,他認為那只是"猶太人和和平主義者搞的花樣"。他還斥責如果德國運動員與黑人一起比賽,將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
1933年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奪取了德國政權,他對奧運會不屑一顧,在上臺之初,便在一次講話中輕蔑地稱奧運會是"世界猶太人操縱的醜惡集會",明確表示不予支持不予合作。
種種跡象令國際奧委會感到極度失望,沒有人認為一個排外好鬥的德國還能承擔一個主辦者的角色。就在國際奧委會開始決定更換城市時,希特勒卻突然宣佈,他將出任本屆奧運會大會主席,同時宣佈立即成立組委會開始籌備工作,這樣的轉變令所有人感到迷惑不解。
柏林奧運會原計劃在當時奧林匹克體育場以北5公里的郵政球場舉行,在希特勒接手籌備工作之後,為了展示納粹德國的實力,建造一個規模空前的新體育場計劃被迅速提出,他的要求只有兩個,觀眾席可以容納十萬人以上,體育場中間可以閱兵。從1934年到1936年間,第三帝國共耗資4200萬金馬克,在元首的特別關注下,整個工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即宣告竣工,一座氣勢恢弘的體育場就此誕生。
從遠處遙看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仿佛是一座古代鬥獸場。走得越近,越能感受到歷史的凝重。從整個體育場的格局不難看出,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已經開始為戰爭做準備。這座開放式露天體育場已經在冷峻的建築風格中隱隱透出肅殺之氣。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