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指南針偏轉、熊貓行為異常,連同之前的失蹤事件遺留的疑點,令黑竹溝在我們面前忽然又撲朔迷離起來。記者邀請地磁專家、熊貓專家在當地獵人的帶領下踏入了黑竹溝,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事情終於水落石出。 |
| |
經過半天的車程,我們來到位於黑竹溝西面的雅安碧峰峽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基地,尋求專家的解答。一進入研究基地,我們立刻被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給吸引了。在這個半散放的養殖環境下,我們可以非常近距離地接近大熊貓。望著它們懷抱著竹子,一副旁若無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們實在很難把它們和那個血淋淋地偷吃羊子的傢伙聯絡在一起。
周小平,中國保護大熊貓基地的副總工程師,這次我們前來拜訪的專家。
周老師:你看看這個,這個是我們今天早上清出來的這個熊貓糞便,你可以看看這個熊貓糞便裏面,就知道它吃的什麼。這個是主要就是竹葉,但是在野外呢,我們有時候發現,在糞便裏面會發現吃小型的動物這些。
記者:從糞便裏面能夠看得出來?
周老師:看得出來。因為它消化有一些東西是不能消化的,比如若毛髮、骨頭,這些是沒有辦法消化的,只能消化肉類。
周老師告訴我們,大熊貓在動物分類中屬哺乳綱食肉目動物,也就是説它原本就是吃肉的,只是在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由於環境和食料資源的關係,它選擇了食竹為主,但並不完全排斥吃肉。也就是説大熊貓吃肉其實屬於正常範圍。
記者:那麼在野外發現這種吃肉類多嗎?
周老師:偶爾,不是很多。那個全憑運氣,運氣好的話,你就可以在糞便裏面發現。
正巧趕上飼養員喂食,因為我們獲得了寶貴的和熊貓零距離接觸的機會。面對這個會吃肉的大熊貓,我們多少有些緊張。
記 者:我可以摸它一下嗎?
飼養員:可以。
| |
記 者:我摸一下,它的毛好糙啊。剛周老師説了,它的這個肉食性還是比較明顯,從哪兒可以看得出來了,從外觀上看?
飼養員:外觀主要就是牙齒,從兩邊的犬齒可以看得出來。
記 者:這個是犬齒,我們可以看得到嗎?
飼養員:上面和下面都有兩個?
記 者:是那個比較大的嗎?
飼養員:對。
記 者:這個就是肉食性的動物才會有比較大的犬齒嗎?
飼養員:對。
記 者:你看它的爪子有是特別尖,這個是不是也可以看得出來?
飼養員:爪子可以用來保護自己。
飼養員給熊貓投放的這種食物,俗稱“窩窩頭”,主要是由大豆、玉米、竹子打成的粉末混合而成。飼養員告訴我們,這種食物可不能小看,它是基地研究了二十多年才得出的最健康的配方,專門用於給大熊貓補充營養。
補充營養?我們不禁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大熊貓原本就會吃肉,在野外它們偶爾也會捕捉肉類,那麼基地裏大熊貓在補充營養的時候,為什麼不給它們添加一點肉類的呢?
周老師:如果肉食吃多了的話,它肯定受不了。如果是以前,就是這個窩窩頭營養成分太高了,如果説我們投入窩窩頭的次數太高了,熊貓經常發生排黏,那也黏液在腸壁系統是怎麼形成的呢?是腸壁細胞脫落的時候,積壓在腸子的時候,它排不出來,特別痛苦。那種引起黏液多了的話,堵在腸子裏面,它可能形成場流轉。造成個體的死亡。所以後來我們就發現把那個窩窩頭營養成分稍微改變了一些。
周老師告訴我們大熊貓雖然至今保留著食肉的習性,但是它的消化系統畢竟已經發生改變。偶爾為之可以,但吃多了它消化不了,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死亡。
記 者:它不能吃營養成分太高的?
周老師:對。
記 者:肉類營養成分太高了?
周老師:那肯定。
| |
那麼黑竹溝的大熊貓又是怎麼回事呢?吃了那麼多羊子,它們似乎並沒有發生什麼不良反應,一而再地下山,甚至被抓到的時候還在羊圈裏美美睡覺。
周老師看完帶子後,給了我們這樣的分析。按照周老師分析黑竹溝的大熊貓雖然咬死羊子40多只,但從拍攝畫面看,它真正吃食下去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死傷嚴重,更多的可能是因為遭到羊群反抗而被激發的攻擊性。
但是,聽我們講述的情況,周老師還有這樣一個疑問,大熊貓生性敏感且對於肉類是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偶爾逮之就吃,沒有就罷。可這黑竹溝的大熊貓怎麼就會跑到山底下有人有光的地方,三方五次地去主動偷羊吃呢?他答應我們處理完後邊的工作,會親自前往黑竹溝一看究竟。
現在黑竹溝大熊貓的問題,我們可以暫時放在一邊了。我們的思路重新回到黑竹溝的“神秘失蹤事件”上。因為這些事件雖然單薄,但還存在的疑點。加之郭月的攝像機失靈情況,讓我們對黑竹溝還是抱有一種疑惑的心情。
我們回到黑竹溝鎮,找到了我們在之前採訪中遇到的黑竹溝前鄉長爾羅。當年的搜救隊進山其實都是由當地的彝族獵人來帶路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位漢語好的鄉長,繼續打聽當年的情況。
沒想到,這一打聽,讓我們立刻激動了。爾羅告訴我們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當地一名德高望眾的獵人,他參加搜救了解放軍勘測隊和林業局測繪隊的兩次搜救,並且還救出過解放軍!
解放軍還活著?這和我們之前知道情況有太大的出路。如果有人活著,那麼令我們困惑的只見槍支不見人的情況是不是就有了解釋的可能?在爾羅引見下,我們見到了這位彝族獵人阿羅瓦爾。
記 者:然後他當時是什麼情況?他是一個人嗎?
阿羅瓦爾:他背著槍。
阿羅瓦爾:受傷了嗎?
阿羅瓦爾:沒有受傷。他餓得八天沒有吃飯。
記 者:沒有受傷,只是背著槍?
| |
阿羅瓦爾:背著槍,背著一個包包。結果晚上,他吃了三次。他説他們是北京部隊過來的勘測隊,這個馬鞍山是一個山溝,北京派過來勘測,他就這樣子説,第二天,我就把他背出來,就背到我家裏面,民兵和部隊就到我們家裏面。
阿羅瓦爾告訴我們,他背出餓昏的解放軍後,隨即又帶著幾個獵人在河邊找到兩個解放軍,一個餓死了,另一個也奄奄一息,並在前方探路的時候還摔傷了。
當事實的真相以這樣的方式如此快速直接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驚詫了,不見屍體只見槍支的説法,不過是口口相傳中的誤傳。
阿羅瓦爾説他們獵人看山形地貌憑著經驗,兩天就能穿越黑竹溝。而當時的解放軍、包括後來的測繪隊他們靠指南針來辨別方向是不夠的,因為在峽谷裏指南針指向的方向可能前方就是暗河或者懸崖,人一不小心就會摔入致命,找不到屍首也極有可能。
黑竹溝所謂的神秘失蹤事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而這個時候,兩位聽説我們來黑竹溝調查的林業局工作人員主動跑來告訴我們,在黑竹溝他們曾經遇到迷路,七八個指南針同時失靈偏轉了45度的情況。
記 者:那會不會指南針沒有出事,是你們自己找錯呢?
朱開雙:應該這樣説,我們搞野外的,都是專業人員,七八個專業人員在一起,應該不會搞錯,再加上羅盤應該比一般的指南針要高級一些,一般個指南針可能受磁場影響啊,我們帶的是羅盤,而且兩三個在身上,偏差應該不是很大。
記 者:就是説你們每個人都身上都有一個?
朱開雙:基本上每個都有。
記 者:大家整體看方向都偏差了45度?
朱開雙:對。
朱開雙告訴我們,林勘隊員進山,一般就是帶著這樣一隻專業羅盤和一副地形圖,用羅盤指引方向,通過地形圖考察前方情況。其實當時他們並沒有發現指南針失靈,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們終於繞回駐地,對著地形圖細細觀察,才發現他們走的整個方向都偏差了。如果不是運氣好,也許就出不來了。
主持人:我們高中學物理就學過,地球好像一塊巨大的磁鐵是具有磁性,它的兩個磁極,正好接近於地球地理概念上的兩極。地磁的南極在地理上的北端,地磁的北極在地理上的南端。我們知道異名磁場是相吸,指南針為什麼永遠指著南面,就是因為地球南端有地磁北極在吸引它。那麼如果這七八個專業抗磁能力很強的指南針同時失靈偏轉了45度的方向,也許事情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這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指南針紊亂失靈會不會是當年這些專業的勘測隊員也好,測繪隊員也好,他們失蹤在黑竹溝裏的原因和這個有沒有關係呢?
目前的情況,我們迫切需要關於磁場方面專家的協助。李才明教授接受我們邀請,一來到黑竹溝溝口,就帶著他的助手李軍立刻就開始了測量工作。
記 者:李老師,我們為什麼離他這個測的人這麼長的距離?
李老師:因為我們要保證這個探頭很準。
記 者:那個是探頭?
李老師:藍色的那個,圓柱型探頭,全球磁場的變化,就全靠那個探頭接受感應,接受那個信號,如果我這個羅盤的指針,有磁性的物體靠近它,那麼就干擾了測當地探頭那一點地球的磁場。
記 者:那麼這個工作有什麼樣的目的呢?這個指南?
李老師:這個羅盤是主要確定這個磁場剖面的方法,比如説我們南北方向測,還是東西方面測,用這個羅盤把這個方位定好。沿著東西方向測,我們把東西方向測好的以後,我們就在東西方面進行鋪點,進行磁場觀察,南北向我們再和和東西向正交,這樣來進行磁場觀測。
李老師:你稍微停一下,測得現在的基本數據怎麼樣,有什麼樣的變化?
助 手:還是比較平穩,49300多一點。
李老師:好。
記 者:這個數值是?
李老師:代表這個下面磁性體的變化。
記 者:那麼我們這個地方還是比較穩定的。
李老師:對,比較穩定的。
記 者:數值基本保持在多少?
李老師:49300左右。
李老師告訴我們地球的磁場是隨著地理緯度的分佈變化的。在北緯30度這條線上,地球磁場的基本數值是在45000到50000納特左右。根據具體地方會有適當的變化。而他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是通過多點測量,確定一下黑竹溝這一帶的磁場平均數值,如果進山以後,就可以拿這個作為一個參數,去考察那些地方有可能是一個磁場異常地帶。
在黑竹溝前前後後的採訪有進行了一個禮拜了。一些問題我們已經弄清楚,但是,還有更多的疑團也許要真的進入黑竹溝以後才能有答案一探究竟。在我們慶倖,這這一路將有專家和地方的支持的時候,天公不作美了。一夜的洪水,讓山上很多地方出現了塌翻。
專家和我們一起等待的一夜。
第三天的清晨,天氣略有好轉,我們決定上路了。雖然有推土機在前方支持我們,但每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是有些凝重的。
走過這段泥濘的道路,真正難的路程,在後面等著我們,我們需要這樣一路步行,行走大約半天的時間,才能到達黑竹溝比較腹心的地帶。嚮導告訴我們,這些地方,以前全部都是原始森林,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以前的人想要進入有多麼的困難。
走過這一片道路,我們終於可以窺視到一點黑竹溝的風貌了。大的苔蘚,大的杜鵑樹,它們相互共生著,靜默地在這一片密林深處。就在這個時候,李老師的儀器有情況發生了。
李老師:然後測量的結果我們發現一些異常。我就問了一下,我們一直下面測上來,這個是兩公里多,開始的時候,地層的變化是四萬九千零一點,那麼現在呢,已經已經是49500多了。
記 者:高出了500多?
李老師:對。這個意思就是磁場增加了,發現異常了,這是短短的兩公里多一點。
記 者:一般情況下,兩公里會有這個變化嗎?
李老師:根據地區磁場分佈的分佈,有的變化跟這個大,有的變化比這個小。在這個地區應該比較小,因為它下面都是石灰岩,按道理説應該比較小。我就考慮了一下,我們就看我們這個位置和石門關發現磁場,就三岔河附近,也就是出現偏差45度那個地方,我就問了一下當地的他們跑遍這樣地區,剛好就在那樣一個帶上,估計就在這樣這樣一個帶,我們是從北往南測,測出來的結果,應該説從北往南這樣減少,因為地球是一個橢球體,靠近赤道它的磁場就要小,靠近極地地區它的磁場要增大。那麼這個規律就反過來了,説明這裡有異常。有異常,這裡和石門關是一個帶,我們明天就要去那個地方測。那個地方估計如果發現偏轉45度的話,那個地方的磁場應該很強了。
走過這一段杜鵑和苔蘚的共生的美麗景象,我們來到了高山草甸。在這些看似平滑無奇的地方,實際上隱藏著眾多的危險。一腳踩下去極有可能就從此不見蹤影。望著這樣的景象,我們對於失蹤事件的發生也覺得可以理解了。
接下去,我們要走的將是石門關,也就是林業局的人們發生磁場偏轉現象的地方。這個時候,一路都在沉默著的周小平老師有話想説了,他説他已經找到了之前困惑他的問題的答案。
周老師:其實熊貓吃的竹子很多的,就是河邊它有三種竹子,一種就是分佈在低海拔的三葉竹,三葉竹分佈主要在1800多2200米海拔左右,那麼2200以上就是冷箭竹了,熊貓主要就是吃兩種竹子,還有一種叫大葉窮竹,那個確實比較少,那個在不同的季節,熊貓採食不同的竹子的,在春節的時候,就是三月份,三葉竹發筍的時候,它一般就是到低海拔去,就是採竹筍。這個熊貓這個遷徙習性的話,與竹子營養成分有關係。這個營養成分當然與它的生理也有關係的。到了春季的時候,它就採食竹筍,竹筍的營養成分高,而且那個季節的話是它的繁殖季節,充分體現那個繁殖狀態。
記 者:也就是説,到了春天的時候,為了採食營養,為了繁殖,可能到低海拔去?
周老師:對。吃那個竹筍。採那個竹筍,在不同的地方竹筍是不一樣的。比如説在那邊是以柺棍竹,它就採食柺棍竹的竹筍,這兒就是三葉竹了。
記 者:您説它到了春天就到低海拔了,它會不會隨著季節性變化這樣隨著遷徙呢?是怎麼一個情況?
周老師:對啊。實際上隨著食物不一樣,就是季節的變化,食物的營養發生一些變化,所以就根據這個,就會産生垂直性的遷徙,就是同低海拔到高海拔,然後從高海拔到低海拔,這樣季節性有一個遷徙的過程。
周老師説,在黑竹溝這片地區,他觀察到竹子種類和分佈是極為豐富的。大熊貓這樣的遷徙規律使得它在黑竹溝這帶活動的時候,也是隨著季節而上山下山的。大熊貓咬食羊子的地區正好處在春天發筍子的地區。為什麼是在九十年代初呢,那個時候黑竹溝這片還沒有現在活動頻繁,它的活動區域和人的活動區域正好重疊了,因為才會發生它走到人家吃食羊子的情況。
天空繼續不作美,一路的大雨瓢潑,讓大家都有點吃不消了。在走到接近石門關的地方時,李教授忽然又發現新情況了,讓大家為止振奮。
李老師:我這裡對好這個指針。這個指針就在擺動,慢慢靠近岩石,以後,指針發生偏轉了嗎?對,偏轉了10來度,這個就是磁性岩石導致這個指針發生偏轉。如果長時間在這個工作的話,可能就出現一些問題了。我們從那邊測過來的時候,助手小波他説那個地方差得那麼遠,基本上將近與北方變成了南方,有一個彎彎的地方。
記 者:這個原因是什麼呢?這個異常情況這麼嚴重?
李老師:是在同一個磁性引起這個磁性場的這個岩石啊,岩體是一個體,這個石頭和上面測的石頭啊,整個區域裏面…
記 者:這個是什麼石頭?
李老師:玄武岩。
記 者:它裏面還含有什麼東西啊?
李老師:磁鐵礦啊,它裏面鐵質性物質比較多嘛。
記 者:是因為它含鐵物質比較多,所以引起這個異常對嗎?
李教授告訴我們,竹溝主要有幾種岩石 其中只有玄武岩的含鐵量最高。正是這種含著鐵極高的岩石,對指南針造成了干擾。
主持人:現在,圍繞著黑竹溝這片地方,曾經發生的和我們記者在採訪中不斷見聞的種種神秘的奇怪的事情,都基本有了比較科學的解釋。人員進山失蹤確有其事,但是否足夠神秘地失蹤是需要斟酌的,這其中更多的是人們在口口相傳中誇大和附會。熊貓下山吃羊,是因為本身不為人熟悉的生活習性和遷徙規律,像這個説是造成指南針偏轉的磁場異常,看似詭異,實則也是源於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在成千上萬年的地質運動中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礦廠資源所致。但不管怎樣,這些都並不妨礙我們對於黑竹溝的認識,這一片終年雲霧繚繞的美麗的原始森林,已足夠讓我們魂牽夢縈,足夠讓我們大家一起去愛護和珍惜。
責編:走近科學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