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杠”與“星”的記憶》第二集 離開的女軍人

CCTV.com  2007年09月10日 14:21  來源:  

    這是電影《八女投江》中的片斷,影片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八位女軍人真實的鬥爭故事,她們所代表的女兵形象曾感動了無數的觀眾。女兵,這個颯爽英姿的字眼給部隊增添了一道別樣的風景。一路走來,直到建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女兵人數一度達到了11萬。然而這十一萬女軍人卻有一大批與之後1955年的首次授銜擦肩而過。

    採訪劉玉琴

     

    提前就説可能有這麼個舉動,女同志們都要脫軍裝了,部隊要整軍,不要那麼多女同志了,人們就琢磨了,説你看快授銜了,咱們也完了,不給咱們授了

    劉玉琴,1943年入伍,此時,是軍委裝甲兵第一坦克學校的工程兵。當時還不滿三十歲的她一時還搞不清楚跟隨部隊十幾年,為什麼偏偏在軍人授銜前夕要讓她們這些女兵離開。

    不僅是劉玉琴,此時在高級防空學校任教員的淩澤芝也聽到了這個消息。

    採訪淩澤芝

説實行軍銜了,女同志,那時候説的都沒道理現在想起來,大著肚子,還帶軍銜多難看啊,説女同志統統轉業

    女軍人要在授銜之前離開部隊的消息在部隊裏不脛而走,人們都在觀望、猜測著。1954年的一天,裝甲兵第一坦克學校開會正式通知根據國防部頒布的決定,現役女軍人一般不參加授銜,要求做復員、轉業處理。

採訪劉玉琴

開會去,都去了女同志,一傳達,哦,這麼回事,哎呀,説壞了,咱們怎麼著啊這,腦子就亂了

    雖然早已聽到可能離開部隊的消息,然而真正面對離開時,劉玉琴一時間還是不能接受。在之後第一坦克學校幹部部再次傳達命令時,劉玉琴的情緒終於爆發了。

    採訪劉玉琴

    我火了,我説那你們先脫,我記得那個幹部部幹事叫什麼水生,跟我談,我説你先脫,你脫了我跟著你走,沒給你下命令,沒給你下命令那就不對,男女都是一樣,為什麼不給你下命令給我們下命令啊我説,後來我記得,我們幹部部長找我説了幾句,我説不行,你脫,我就跟他杠上了,也挺熟悉,他愛人跟我們一個單位待過,我説,你找姜玲同志,你叫她脫,她脫了我脫,她不脫我也不脫,後來我們都轉業走了

採訪淩澤芝

    就是所有的女同志都要轉業,原來,我們參軍沒多久就説了,要樹立永遠是戰鬥隊的思想,準備穿軍裝進棺材,我記得很清楚這個,我説我們倒是樹立了永遠是戰鬥隊思想,也想穿軍裝進棺材,可是現在部隊不要我們了

    採訪徐平

     

    説是學蘇聯的經驗,説蘇軍他們就是認為女同志不適合在作戰部隊,而且當時蘇聯顧問還説,蘇軍的女尉官也只有幾十個,很少授銜的

採訪劉玉琴

    他們還説哎呀人家蘇聯整得特好,女兵特別少,很少,寥寥無幾了,人有的都去當理髮員了,當這個去,當那個去,我説蘇聯是蘇聯,社會情況不一樣,他們愛怎麼著怎麼著,咱們有咱們的(具體情況)

    採訪郭志剛

  

    要求女軍人離開,跟我們的精簡整編有很大的關係,應該有很大的關係,不能説光是因為授銜。因為我們建國以後,剛建國的時候我們的軍隊達到550萬,大規模戰爭結束以後,就要求縮減軍隊員額,支援國家建設,因為大規模戰爭結束了,就不應該要保障那麼龐大的員額了,國家也承受不起。

    離開部隊也許是女兵們從未想過的問題,她們在不同時期穿上軍裝,有著或長或短的軍齡,但她們同男兵一樣經歷了部隊帶給她們的一切,或甜或苦,軍人生涯已經深深烙印在她們心中,就連剛入伍時的喜悅也如同發生在昨日一般親切可見。1943年,18歲的劉玉琴就是唱著這支歌來到了嚮往已久的部隊。

    採訪劉玉琴

     高興得一晚上,一會 摸摸軍裝,睡不著,一會再看一看,一會戴上帽子,也沒鏡子,老鄉家沒鏡子,在水裏照照,就是覺得挺好,挺美。

    穿上軍裝的喜悅在那個年代的女兵中蔓延著,她們遠離家鄉,帶著中華兒女的熱情奔向祖國各地,劉玉琴入伍的那年,王樸已經是有著兩年軍齡的抗大老兵了。

    採訪王樸

    因為我們高小畢業了,聽説要招兵,我們一群人就自己偷著就跑著找去了。跟家裏也沒商量,就去當兵去了。

    即便是自己上門報名參軍,女孩子當兵卻還是費了一番週折的。畢竟自古行軍打仗便被看作是男人的責任。

採訪王樸

   

    前邊據説,人家招抗四團,不是招附中,抗四團,招男的,不要女的,女的不是打仗不行嗎,不願意要女的,後來人們不幹,那女孩子不走,那會是全民抗戰嘛,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説女孩子不是一樣打仗、一樣上前方嗎。後來領導看著不招也不行,覺得女孩子也有用,也挺能幹,就招了,終於爭得了當兵的條件了。

    如願當兵的王樸在入伍後不久便遇到了1941年秋季日軍對冀中進行的大"掃蕩"。這次掃蕩,日軍共動員了5個師團6個旅團7萬餘兵力,企圖通過所謂"點線戰"和"鐵壁合圍"的戰術,一舉蕩平北嶽根據地。情況緊急,為了保存實力,部分部隊準備向冀西轉移,然而分割冀中和冀西的平漢鐵路早已被日本軍隊佔領,要轉移,必須要通過敵人嚴密的封鎖,這時的王樸就在轉移的人群中,剛剛入伍的她經歷了生平第一次的生死考驗。

    採訪王樸

日本的封鎖很嚴,鐵路兩邊挖著溝,怕你過,挖的口子,就那麼過,下去也不容易,上去也不容易,我們都在路邊上趴著、等著機會過,結果正在趴著的時候,日本打炮了,我打的是左邊,那會我不知道受傷,我就知道聞著股藥味,濛濛騰騰的,後來一看褲子 鞋裏都流血了,就知道受傷了,才覺得疼了。後來我做手術的時候,給我做手術,用探針探,疼不疼,疼不疼,局部麻醉,鉸這個肉咯吱咯吱的我都能聽見。但是探不到底,不疼。沒疼,沒疼後來就上上藥,弄上紗布,就長死了。

    

    就這樣,那時擊中王樸左腿的彈片一直未曾取出,它就像一個印記,記錄下了當年那個十八歲的姑娘所面臨的轟炸、負傷,甚至還有死亡。

採訪王樸

我手里拉著一個小姑娘,叫劉桂娟,我拽她也不起來,拽她也不起來我説我們活著的還挺想她們的,我們挺好的,她們沒有了,什麼也沒看見。

    這是闖過封鎖線後,王樸在冀西生活的地方,由於敵人的掃蕩加上物質的匱乏,王樸和戰友們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異常艱苦的歲月。

    採訪王樸

    我是管伙食的,我那會就入黨了,一個班裏頭一個盆,都是鹽水,漂著幾個蘿蔔皮,共産黨員不能挑好的吃,別人吃,你也不敢吃,就用小勺撩幾勺鹽水,吃了就算了。那會一個心,把日本打跑,盼著日本打跑,打跑日本回家。可聽話了,沒別的,只要是打日本,什麼都幹,哪去都行

    1945年,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全中國的抗日軍民沸騰了,為了抗日背井離鄉的軍人們在遠離故土的某個角落盡情地享受勝利的喜悅,入伍已經兩年多的劉玉琴,生平第一次品嘗了狂歡的滋味。

    採訪劉玉琴:

    中午在呼合營,在辛集那邊一點,就是石家莊東邊,一個大鎮子,呼合英寸駐軍的時候,我們全體都在一個大院子裏,那會吃飯,什麼也沒有,就是一個大洗臉盆,裏頭是菜,每人一個桶,盛上一勺飯,舀上一勺菜,蹲在那吃,大家吃著説著玩著樂著,突然來了個通訊員説 捷報,捷報,捷報高興得一蹦一蹦的,説唸唸,唸唸,一唸唸,説日本無條件投降了,呵,人們都不吃了,把筷子這麼一甩,一扔,走,上街去,大家上街去,拿著鑼,拿著鼓,唱著敲著,扭著秧歌,人們就上街了。

    歡天喜地的劉玉琴此時並沒有想到,四年後的一天,有一件更令人激動的大事件在等待著她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一年的12月4日,南寧解放,還在上高中的淩澤芝發現進城來的解放軍是那樣的親切,他們身上一切的東西都是那樣新鮮而且具有誘惑。

    採訪淩澤芝

   

    那時候就是見著解放軍特別親切,特別親切,再一個我們就覺得好像挺時髦的,跳舞,扭秧歌啊,那時候沒扭過秧歌,解放軍一來,那時候其實按理説,那時候是17,18歲大姑娘,也不應該那樣,在街上看著一個解放軍就給他拽到我們學校教扭秧歌,那時候反正是就是特別迫切,想扭秧歌什麼的

    淩澤芝自小成績優異,考大學一直是她和母親的願望,此時的她已經念到了高中三年級,但就在此時,部隊清新的氛圍感染著她,終於,她做了一個對自己人生有著轉折性的決定——參軍。

採訪淩澤芝

我媽説不行多辛苦啊,因為那時候沒那麼多的房子住,女的住在樓上,有的男的就拿著草鋪著,因為南寧不冷,就住在我們叫旗樓,在旗樓底下,説不行,不行,那叫什麼啊,住我們旗樓底下跟要飯的差不多,不行,説什麼也不讓我去,

    也許是機緣巧合,此時正值軍政大學招生之時,參軍心切的淩澤芝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如願當了兵。

   

     淩澤芝的家境優越,參軍後部隊生活的艱苦是她沒有想到的,同時,母親和姐姐一心要讓她回家。

    採訪淩澤芝

     我姐姐她們就想辦法讓我回去,説哎呀你看我們每天吃白切雞多好多好,又説吃這個吃那個,老想拿這個來引誘我讓我回去,我心想那哪能回去啊,我參軍了光是吃的好有什麼用啊

    半年後,淩澤芝畢業了,在畢業去向中,她並未如願被分配到西北地區,這一次她鬧起了情緒

採訪淩澤芝

    然後我們就歡送那個到西北去,回來就鬧情緒了。好像我們校歌裏頭就有那個話,哪艱苦就到哪去,還有一個反正就是説,我們就要求到連隊,到連隊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那時候覺得西北是最艱苦的,為什麼不讓我們到那去。

    在那個萬象更新、百廢待舉的年代,“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是那群年輕人對祖國召喚最好的響應,他們依然熱情、勇敢,他們的熱情印上了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遠離了戰火和硝煙的她們,用另一種方式去詮釋軍人的意義。

    一路走來,部隊見證了女兵們的勇敢、堅韌,女兵們也把最美好的青春、熱情留在了部隊,而當軍人準備迎接屬於自己的盛典時,女兵們卻要在此刻遠遠地走開。

    採訪劉玉琴

   

    你們看這大綁帶,現在已經是63年了,這是當兵時候發的綁帶一個腿這麼一個。

    如今,劉玉琴一直珍藏著這條年輕時用過的綁帶,這個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綁帶,就像一位老戰友,靜靜的訴説離別時的傷感。

    採訪劉玉琴

     脫軍裝不願意脫,對軍裝的感情挺深,挺愛惜這套軍裝,一脫心裏就不是滋味,想掉淚,説從這以後就再穿不上這套軍裝了。

    然而當年不管她們有著怎樣的不捨與留戀,服從卻是離開最好的理由

    採訪劉玉琴

    但是這是命令啊,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必須得服從,又是老黨員又是軍人,組織怎麼説怎麼辦吧,服從組織吧

採訪淩澤芝

    就是服從,服從就是軍人的這個天職,沒有什麼可説的

    服從是軍人的天職,當年的這些女兵沒有其他選擇,然而面對離開,她們又將何去何從呢。

    採訪淩澤芝

    就有這個三個選擇吧,一個是轉業,一個是穿藍衣服,一個回到家當家屬,在三個選擇中穿藍衣服實際上指的是繼續留在部隊,但是並不享有軍人待遇、不能穿軍裝。

採訪徐平

    還有一部分人,脫軍裝,但是脫軍裝不離隊,還在部隊,脫軍裝不授銜,他們叫工薪制職員

    採訪王樸

    像我這樣組織上照顧,覺得還有用的,就到幼兒園幫著搞去吧。跟我談,幹部部,我後來説,哎呀,我到幼兒園幫著搞,我幫人家,人家幫我啊,我也不懂啊

    轉到部隊幼兒園的王樸從此從一名抗戰時期的老兵轉型成了留在部隊的工薪制職員,但是,無論怎樣,能夠繼續留在部隊的她仍然覺得滿足

   

    在男兵們依舊操練的口號聲中,女兵們卻已經開始為離開做出各自的選擇了。而此時的女兵中,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作部隊裏的便衣職員

    採訪淩澤芝

     藍衣服我也不會選,為什麼呢,我説在部隊我就要穿軍衣藍衣服幹什麼啊,所以説頭一個我就是,原來我就是有這個想上大學的這個要求,我就説要這樣不在部隊我就乾脆,就是轉業。

    採訪劉玉琴

     我當時想的轉業也行,反正是不復員復了員當老百姓去了,這不行 怎麼弄啊這 組織上找我談話,説你身體不太好,要不你復員吧,轉業到地方擠公共汽車來回跑什麼的,我説不,我出來打日本救中國,出來參加革命來了,我不能圍著鍋臺子轉去,我不走。

    當年,一紙調令結束了劉玉琴十幾年的軍人生涯,然而,在轉業到地方後,劉玉琴仍然穿著沒有軍銜的舊軍裝。也許在某個時間,會有身著新式軍裝佩帶軍銜的老戰友從她身邊走過,也許,她的穿著已經表明她只是個曾經的老兵,然而她依然執拗的穿著那身黃黃軍裝,一穿便是半年。

    這些女兵是以怎樣的心情離開部隊,如今的人們已經無法體會。離開部隊,這些女軍人們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運,復員、轉業對於她們來説是全新的,甚至是陌生的,早已習慣部隊生活的她們,在走向社會之初,多少還是有一些格格不入。

採訪王樸

    剛轉業的時候發了錢不會買衣服,到重慶街上買衣服,這多麻煩,買什麼衣服啊,發什麼穿什麼就行了,不會買,那時候覺得軍裝好看,穿什麼都覺得彆扭。

    採訪淩澤芝

   

    哎呦,怎麼那麼囉嗦,那時候你想在部隊吃飯連碗都不用拿去那都有,吃完飯也不洗碗,這下子叫我去領飯票食堂,我説怎麼那麼囉嗦,還有沒見過那麼多的錢,這怎麼弄啊這個,就覺得特麻煩,以前在部隊多少年了,五年了。

    1956年,淩澤芝考入大學,圓了自己的大學夢,而此時,全國大多數的女軍人已經離開部隊近兩年,待一切喧囂過後,她們開始了各自新的生活,王樸一直留在部隊的幼兒園,在西南軍區撤銷後,來到北京;劉玉琴轉業到北京同仁醫院,像大多數職業女性一樣奔波于單位和家庭之間。

    幾十年過去了,這些當年意氣風發的女兵已經變成步履蹣跚的老人,偶爾,她們還會翻閱那時的記憶,翻閱那個關於軍隊的記憶,儘管在她們離開時,耳邊響起的是戰友們授銜的軍樂,儘管那時的她們只能在軍樂聲中默默離開。

採訪淩澤芝

    我覺得在部隊五年,到現在我覺得還是挺好,有一次我們到教育部,到教育部去演出,結果那次去的最早的,就我們倆人,那個人也是部隊下來的離休的,後來我就説,你看在部隊待過的人就是不一樣。

    採訪王樸

     我現在覺得很幸福,特別是跟過去那些犧牲的人比,我覺得她們很(可惜),日本打跑了,我一切問題都滿足了。

採訪劉玉琴

    這一輩子回顧著六十多年快七十年曆史,覺得還是挺幸福的,沒有説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沒害怕過,當了兵生死都置之度外,其他的都是小事。

    

字幕: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副排級以上授銜的女軍官4665人,佔授銜軍官人數的0.82%,其中女將軍一人。在總共十一萬女軍人中,有十萬于授銜之前離開部隊,在此後的生活中她們繼續擔任著不同的社會角色,融入了茫茫的人海中……

責編:徐穎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