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
1930年9月生於北平,1949年8月考入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1953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他任中心主任至今。1982年和1985年先後被湖南農學院和西南農業大學聘為兼職教授。
1964年,袁隆平在我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並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係、雄性不育保持係和雄性不育恢復係的三係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産量。
經過10年奮戰,袁隆平攻克了三係法雜交水稻研究中的難題。1972年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我國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係及其保持係“二九南1號”,並於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選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産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産20%左右。由此,袁隆平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將水稻雜種優勢應用於生産的科學家。
1980年以來,袁隆平又先後育成“威優64”、“威優49”等幾個大面積推廣的早熟、多抗新組合。1987年,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列入國家“863”計劃,袁隆平挂帥開展全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係雜交稻每畝增産5%—10%。
1998年,袁隆平主持的長江流域兩係法雜交早秈稻選育研究獲得突破,育成優質、高産、早中熟的兩係早秈稻組合,為解決長期以來長江流域早秈稻米質不好、産量不高的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1998年,超級雜交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袁隆平出任首席責任專家;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産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産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現正朝著百畝示範片畝産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努力,計劃到2010年實現。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