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李振聲

 

CCTV.com  2007年09月03日 15:54  來源:  

    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生於1931年,山東淄博人。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任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曾擔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西安分院、陜西省科學院院長。

    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黃淮流域和北方冬麥區條銹病大流行,造成小麥嚴重減産。從1956年開始,李振聲用20年時間,攻克了遠緣雜交不親和、雜種不育、雜種後代瘋狂分離三大難題,育成了高産、抗病、優質的小偃系列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累計推廣面積3億畝以上,增産小麥已超過150億斤。

    20世紀70年代後期,李振聲研究出藍粒單體小麥系統,根據種子顏色,就能知道它染色體的數目。應用這個方法,他只用三年半就育成小麥-黑麥異代換係,陜西長武農技站以它為親本雜交育成小麥新品種“長武134”,累計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

    李振聲培育出小偃系列後,陜西農村就流傳開了這樣一句民謠:“要吃麵,種小偃。”小偃6號作為陜西省骨幹小麥品種,迄今種了16年,為陜西小麥增産繼續貢獻著力量。

    1987年,李振聲調任中科院副院長,帶領著科學院4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農村,打響了農業科技的“黃淮海戰役”。1993年,全國糧食從8000億斤增長到9000億斤,其中黃淮海地區增産504.8億斤。

    1999年至2003年,我國糧食生産出現連續5年減産。李振聲發表題為“我國糧食生産的問題、原因與對策”的主題報告,分析了連續5年減産的原因,提出爭取三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

    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陜西省科技成果一、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1985),陳嘉庚農業科技獎(1989),何粱何利農業科技獎(1995)。

責編:徐穎

1/1

更多相關新聞